斜视弱视学.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斜视弱视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斜视弱视学.pdf(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七章 斜视检查和诊断 斜视(strabismus)是一只眼睛固视某一目标时,另一只眼的视线偏离该目标(图 71)。不仅影响容貌,更会导致缺乏或丧失双眼视功能,丧失立体视。眼外肌及其筋膜是启动和调节眼球运动的组织。双眼眼外肌在中枢神经支配下协调一致的运动。双眼运动失去平衡,出现斜视。每只眼各有 6 条眼外肌,为不同神经分支支配,不同眼外肌的作用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差别很大。图 7-1 斜视示意图 眼外肌(extraocular muscle)包括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提上睑肌也被划归眼外肌范畴。总腱环(anulus tendineus communis,Zinn 环)
2、位于眶尖,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4 条直肌起自总腱环。上直肌及内直肌的起点靠近视神经管。上斜肌也与总腱环相连。上直肌(superior rectus muscle):起自总腱环之上部,走向前上外侧,越过上斜肌腱的上方向前,止于距角膜缘后方 7.7mm 处巩膜上。上直肌的走行方向与视轴呈 23夹角。第一眼位时,上直肌的作用力有向上和向内侧两个分力使眼球上转、内转、内旋。当眼球外转 23角度时,上直肌的轴向与视轴一致,上直肌水平分力为零,仅有上转作用,此时上转作用最明显。当眼球内转 67时,上直肌轴向与视轴垂直,无上转作用,收缩时有内旋及内转作用。下直肌(inferior rectus muscle
3、)起自总腱环的下部,向前下外侧方向走行。与视轴呈 23夹角。止于角膜缘后 6.5mm 处的巩膜。第一眼位时其作用为下转、外旋和内转。眼球外转 23时,下直肌轴向与视轴一致,下直肌仅有下转作用。当眼球内转 67时,则无下转作用而仅有外旋和内转功能。内直肌(medial rectus muscle)起自总腱环内侧。止于角膜缘后 5.5mm 处的巩膜。内直肌只有使眼球内转功能。外直肌(lateral rectus muscle)起自总腱环的外侧部及蝶骨大翼眶面后端。止于角膜缘后 6.9mm 处的巩膜,外直肌只有使眼球外转功能(图 72)。图 7-2 直肌的止点 上斜肌(superior obliqu
4、e muscle)起自视神经管内上方的骨面,沿内直肌上方前行,肌腱穿过滑车后折向眼球的外后下方,在上直肌的下方,止于眼球后外上方的巩膜。在第一眼位时此肌直接功能部的轴向与视轴呈 51夹角。从力学角度看,可以认为上斜肌直接功能部起自滑车。止端附着线后内侧端距眼球后极8mm,第一眼位时,此肌收缩,使眼球下转、外转和内旋。若眼球内转 51,上斜肌只有使眼球下转的功能。当眼球外转 39时,只有内旋及外转作用。下斜肌(inferior oblique muscle)起自外侧的眶面,它经下直肌下面,走向后外侧,并呈“扇形”止于眼球后外下的巩膜面。后端距视神经 4.5mm,而黄斑则位于该附着线后端附近。下斜
5、肌与视轴呈 51夹角。于第一眼位时,下斜肌有使眼球上转、外转和外旋作用。如眼球内转51,则只能是眼球上转。当眼球外转 39时,则使眼球外转和外旋。生理情况下,双眼联合运动包括同向眼球运动和异向眼球运动,同向眼球运动是双眼运动方向一致的联合运动,包括水平同向运动和垂直同向运动。行使左转、右转、上转、下转、内旋、外旋功能。异向眼球运动是双眼转向方向不一致的联合运动,包括集合及开散。同一眼球上呈拮抗作用的肌肉,称直接拮抗肌(antigonist)。不同眼球上呈拮抗作用的肌肉,称间接拮抗肌。同一眼球上有相同作用方向的肌肉,称协同肌。两个眼球上作用相互合作的肌肉,称配偶肌。了解配偶肌与拮抗肌间的关系之后
6、,有助于垂直斜视手术的选择。选择原则:异常肌的减弱或加强手术;直接拮抗肌的代偿手术;配偶肌的代偿手术;间接拮抗肌的代偿手术。第一节 眼球运动与双眼视觉 一、眼球转动轴和双眼视觉 眼球运动的转动中心是角膜中央后 13.5mm 处,眼球是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各种的转动。眼外肌与眼球的正切点,是该肌肉的生理附着点。当眼外肌收缩眼 球转动时,该肌的正切点发生连续的变化,该肌松弛时其正切点也发生变化(图73)。图 7-3 直肌生理附着点 外转是眼球围绕垂直转向外方的运动,由外直肌收缩,内直肌松弛及多条肌共同协调功能引起。正常外转范围可使角膜外缘达到外眦处。内转时内直肌收缩,外直肌松弛,其余肌肉也参与起到协
7、调作用。正常眼球内转范围使瞳孔缘达到上下泪点联线。上转是指眼球由第一眼位围绕水平轴向上转动。正常上转范围使角膜下缘与内外眦的联线在一条线上。上转运动是由上直肌和下斜肌收缩引起。此时下直肌和上斜肌松弛而且其它眼外肌参与协调作用。下转是指眼球围绕水平轴向下方的移位运动,为下直肌及上斜肌收缩所引起,同时上直肌、下斜肌松弛。下转正常范围为角膜上缘达内外眦水平联线上。旋转为眼球沿前后轴转动。角膜上方 12 点时钟位向鼻侧倾斜运动为内旋,向颞侧运动为外旋。斜方运动是指从第一眼位向上外、上内、下外及下内等方向转动。当眼球向上外方运动时,外直肌、上直肌和下斜肌发生不等量的收缩,下斜肌收缩产生外旋。外转时,上直
8、肌主要发挥上转作用,外直肌起外转作用。此时内直肌、下直肌及上斜肌松弛。以此类推其它斜方向运动。眼位包括安静眼位、第一眼位、第二眼位及第三眼位。人眼胚胎逐渐发育过程就像某些进化过程那样,两眼由头部的两侧移到正前方,形成正常的两眼眼位。虽然人的两眼眶轴约呈 45分开状态,但眼球视轴经常保持于平行状态,眼位除了受各种解剖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视运动反射因素的影响。绝对安静眼位(absolute position of rest):是完全不受神经支配时的眼位。于昏睡、深度麻醉、全眼外肌麻痹或死亡后的眼位状态。表现外斜与上转,受眼眶眶内容、眼外肌及相关韧带等因素影响。生理安静眼位(physiologic p
9、osition of rest):熟睡或中轻度麻醉状态时的眼位。消除融合眼位(fusion-free position):从安静眼位过度到动态眼位时,须先有紧张性集合,其次有融合性集合的过程。当一眼被遮盖,消除融合后不发生融合性集合时的眼位为消除融合眼位。功能性双眼单视眼位(functional binocular position):使双眼视线保持对一个目标的注视,须通过感觉刺激、调节性集合、融合性集合等视觉相关运动反射所引起。以保持双眼单视,将这种眼位称功能性双眼单视眼位(图 74)。理论上有一个与旋转中心相交的头部额平面,此平面与眼球赤道面相一致,称为 Listing 平面,它是一个与头
10、部相关的平面。理论上有一个通过旋转中心水平和垂直相交的两个轴,再有一个 通过中心与 Listing 平面垂直的前后轴线,就形成一个直角座标系,称 Fick 座标。在这一座标系中水平轴叫 x 轴,垂直轴叫 z 轴,前后轴叫 y 轴,y 轴相当于眼球的注视线。图 7-4 双眼单视 两眼注视同一物体时注视线于注视点处发生集合。注视点所形成的轨迹叫注视野,有如一个大的球体内面。从第一眼位移到第三眼位,可有三种运动方式:眼球从第一眼位先达水平第二眼位,再运动达第三眼位;眼球先达垂直第二眼位,再运动达第三眼位;由第一眼位直接达第三眼位。二、双眼运动与双眼视觉 同向眼球运动为双眼共同的向同方向运动:(1)水
11、平同向运动(horizontal version)分共同右转、共同左转水平同向运动。(2)垂直同向运动(verticai version)分共同上转及共同下转垂直同向运动。(3)共同旋转运动(cycloversion)分共同左旋运动(levocycloversion),共同右旋运动(dextrocycloversion)。异向眼球运动为双眼向相反方向的眼球运动(1)集合运动 为双眼视线从注视远方的平行状态改变为集合状态(图 75)。它包括四种要素:调节性集合;融合性集合;近感知性集合;张力性集合。图 7-5 集合运动 (2)开散运动 为两眼视线向两侧方作分开的眼球运动(图 76)。图 7-6
12、开散运动 (3)上下异向运动 为垂直性非平行运动。令两眼注视目标,于一眼前放一基底向下的棱镜,该眼向上转动,如将棱镜基底向上,则该眼向下转动。(4)旋转异向运动 为眼垂直轴子午线上端同时向鼻侧或颞侧的旋转运动。扫视运动(saccadic movement)是指当眼球从某个注视点移向另一注视点时,出现的一种急速的同向运动。包括随意性扫视运动和反射性扫视运动。扫视运动受上丘(中脑顶盖的上半部)及额叶所控制。追随运动(smooth pursuit movement)当被注视目标处于运动状态时,必须追随这个目标而移动眼位的眼球运动。使运动着的目标和运动的眼球之间保持着一致关系。称为追随运动。注视微动(
13、small involyuntary movement)或生理性眼球震颤(physiological nystagmus)。正常人注视一点时,眼球常处于微动状态,即使在读书或欣赏图画时也如此,用一束光线从镜子反射到眼的摄影记录某微动情况,一般分为三种状态:微震颤(microtremor)、微急动(rapid flick)、微细漂移(drift)眼球运动则为眼球运动时所遵循的原则:Donders法则:当头位固定时,不论由第一眼位经任何经路到达第三眼位,与该方向相应的旋转角量值。与 Donders 法则互相关连的法则为 Liscing 法则:当双眼眼球注视线从第一眼位转向其它位置时,如果始终是围绕
14、着眼球注视线的最初和最后位置所在的平面垂直轴进行旋转,则初始与到达的位置上产生的旋转角相等。Sherrington 法则为:一定的眼球运动,其主动肌接受了神经冲动发生收缩,其拮抗肌也要同时受到抑制发生一定比例的松弛,亦即所谓交互神经支配(reciprocal innervation)。Hering 法则:双眼运动时,双眼司同一转动方向的眼外肌所接受的神经冲动其强度相等,效果相同(图 77)。图 7-7 Hering 法则示意图 三、眼球运动的神经支配和中枢系统(一)眼球运动的神经支配 1末梢神经 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是第、第、第对脑神经。动眼神经(N.oculomotorius)有躯体运动纤维与副
15、交感纤维两种成分。它们起自动眼神经核群。动眼神经核群居于中脑上段中央灰质的腹侧。分为大细胞区和小细胞区。大细胞区是躯体运动核,小细胞区是副交感核。大细胞区与小细胞区发出的动眼神经纤维向前外走行,穿过大脑脚,在内侧面出脑。动眼神经核大细胞区又进一步划分为:背侧核发出纤维加入同侧动眼神经,支配下直肌;腹侧核纤维加入同侧动眼神经,支配内直肌;中间核纤维加入同侧动眼神经,支配下斜肌;内侧核纤维加入对侧动眼神经,支配上直肌。动眼神经在大脑脚内侧面进入脚间池,向前下外侧走行,于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伴行于后交通动脉的外下方,越过小脑幕前端穿硬脑膜进入海绵窦,在海绵窦分为上下两支。经眶上裂入眶,上支支
16、配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滑车神经(N.trochlearis)是躯体运动神经,起自滑车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部动眼神经核的下方,发出的滑车神经纤维沿中央灰质边缘走向后下,在前髓帆上部交叉后出脑。绕大脑脚的外侧前行,于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到后交通动脉与动眼神经的外侧,在小脑幕的下方、动眼神经的下外侧进入海绵窦,再经眶上裂入眶,进入上斜肌并支配核肌。滑车神经在蛛网膜下腔内的行程很长,容易受损伤。外展神经(N.abducentis)为躯体运动神经,它起自外展神经核。外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丘的深面。由核发出的外展神经纤维与延髓锥体与脑桥之间出脑。进入脑桥池,经基底动脉的外侧在鞍
17、背的背面下方穿硬脑膜,走向岩尖,弯向前进入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到外直肌的内侧,进入并支配核肌。颅底骨折、颅内压增高、岩尖病变、海绵窦病变、眶上裂病变、眶尖病变,都可能造成外展神经损伤。(二)双眼联合运动的调节中枢 双眼运动是联合运动。双眼联合运动是由各调节中枢控制下实现的。皮质中枢包括:额叶中枢:位于 Brodmann 第 8 区(额中回后部)它是水平同向随意运动中枢。枕叶中枢:位于 Brodmann 第 17、18、19 区。17 区是初级视皮质,18、19 区是视觉联络区。与非意识性(反射性)眼球水平同向和垂直同向运动相关。皮质下中枢:分为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皮质下低级中枢是脑桥水平同向
18、运动中枢和中脑水平垂直同向运动中枢。脑桥水平同向运动中枢(脑桥侧视中枢):是外展神经核内的一部分中间神经元。其传入纤维主要来自对侧额叶中枢、对侧枕叶中枢等。它的传出纤维一部分到达对侧,经内侧纵束止于对侧动眼神经核的腹侧核。另一部分到达同侧外展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双眼向右看时,随意运动神经冲动由左侧额叶中枢发出,由右侧脑桥水平同向运动中枢将冲动传至右侧外展神经核及左侧动眼神经核,再经右侧外展神经至右外直肌及左侧动眼神经至左内直肌,双眼转向右侧。中脑垂直同向运动中枢:此中枢是内侧纵束头端间质核。其传出纤维经内侧纵束至双侧动眼神经核的背侧核、中间核、内侧核和滑车神经核。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是双眼运动皮质
19、下高级中枢。传入纤维来自同侧额叶中枢和枕叶中枢,其传出纤维到达对侧脑桥水平同向运动中枢,经内侧纵束至同侧中脑垂直同向运动中枢。它接受皮质中枢的支配,对皮质下低级中枢进行调节,协调双眼的水平同向及垂直同向运动。四、眼球运动检查与双眼视觉 双眼运动是精确协调一致的活动,不论在什么位置上,都能保持双眼单视和立体视功能。眼球运动检查,是发现两眼不协调一致的现象,判断出异常的具体肌肉,以便正确诊断和治疗。(一)眼位方向与眼球运动 检查各个不同眼位方向有无运动异常,是一项基本的方法。用角膜反射光点做目标,检查 9 个不同眼位方向上,其光点位置是否皆在角膜中心,并对双眼角膜上光点的差异状态加以比较。对年龄较
20、大的儿童,可同时结合交替遮盖方法进行检查。对乳幼儿须用有音响的发光玩具做注视目标检查。如有 角异常,须记录其过程,要从斜视度中扣除异常 角度数。(二)第二眼位与第三眼位 检查第一眼位两眼状态之后,再检查第二眼位,即向右方视和向左方视,上方视和下方视时的两眼眼位状态。最后再检查第三眼位,即比较右上、右下、左上及左下四个方向,如上、中、下所有九个方向皆为正位,则其眼位及眼球运动正常。如有方向性眼位差异,即偏斜度有变化,为非共同性斜视。水平斜视的斜视度有差异,再进行定量,在上下方向上,其水平斜视角度有变化,为 AV现象。如只向下方视时内斜加大,或外斜减轻,为 V 现象,应排除其由于向下方视所引起的集
21、合变化对垂直斜视,须检查第三眼位,观察其各注视方向有无眼位变化:1眼从第一眼位向两侧运动,判断其内转眼的垂直位置:判断哪只眼内转时垂直偏斜最大;处于内转位的眼,是上斜、还是下斜。如为上斜有如下可能:同侧上斜肌功能减弱,对侧上直肌功能减弱,同侧下斜肌功能过强,对侧下直肌功能过强,如为下斜,也有如下可能:同侧下斜肌功能减弱,对侧下直肌功能减弱,同侧上斜肌功能过强,对侧上直肌功能过强。2病人头向右肩及左肩倾斜,观察其垂直偏位变化:向某一侧倾斜时,其垂直偏斜最大,如向眼位较高的眼侧倾斜时,垂直偏斜度大,意味着斜肌麻痹,如向眼位低侧倾斜时垂直偏位较大,意味着直肌麻痹。3观察第三眼位双眼的偏斜程度:左眼内
22、转时出现上转的四种可能:右上直肌功能减弱;右下直肌功能过强;左下斜肌功能过强;左上斜肌功能减弱。右眼内转时出现上转的诊断可依次类推。(三)头位异常 眼肌麻痹出现代偿性头位,是一种适应性手段。头位异常包括面部转向(如面向右转,眼向左方视。面向左转,眼向右方视)。额上抬(额上抬、眼向下方视),额下收(额下收,眼向上方视),斜颈(头向右肩倾,头向左肩倾)等内容(图 78)。图 7-8 代偿头位 (四)Bielschowsky 头位倾斜试验 当头向一侧倾斜时,出现低眼位眼球上转现象,即双眼垂直分离增大现象。以左眼为例,有两条内旋转肌,就是上斜肌与上直肌,有使眼球内旋作用。但是,这两条肌肉又是具有垂直方
23、向拮抗作用的肌肉。上直肌的上转作用被上斜肌下转作用所抵消。如左上斜肌麻痹时,其眼球运动受限方向为下方,特别是右下内方。做为其配偶肌的右下直肌出现功能过强,眼位极度下转。此时,头若向左侧倾斜时(病眼侧),其旋转作用的协同肌,即左上直肌企图纠正由上斜肌麻痹所引起的向内旋转减弱现象,而引起过多的收缩来加以弥补。左上直肌过多的收缩,不只是出现过多的内旋转,也出现过多的上转作用,从而使左眼垂直偏斜增大。(五)眼性斜颈 眼性斜颈以如下数点与整形外科的斜颈加以鉴别,现将先天性肌性斜颈与眼性斜颈鉴别诊断表列下(表 71)表 71 先天性肌性斜颈与眼性斜颈鉴别诊断 眼性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 发病年龄 多发生于
24、18 个月以上 生后 18 个月以内 眼 位 可以被动的或随意的变更头位 难以被动的或随意的使头位垂直有困难 颈 肌 无 可触知胸锁乳突肌有硬结 视 力 头位垂直时出现复视 无障碍 遮 盖 头位则垂直 头位无变化(六)Parks 三步法 1Parks 原法 第一步 双眼在原位时,判断上斜视眼别。如果右眼上斜,则可能是右眼下转肌受累(右眼下直肌,右眼上斜肌麻痹)。左眼位低,则可能是左眼上转肌受累(左眼上直肌、左眼下斜肌麻痹)。这样,更将可能麻痹的肌肉限定在这四条肌肉之内。第二步 使令眼球在水平方向右转或左转,判定使其上斜加重的方位。进行如下分析:如果眼球向右转时右眼上斜视程度明显,可能为右眼下直
25、肌或为左眼下斜肌麻痹。如果眼球向左转时右眼上斜程度明显,可能为右眼上斜肌或左眼上直肌麻痹。第三步 比较头颈向右肩倾斜与向左肩倾斜的上斜程度。头向右肩倾时,右眼不动,左眼自上向下移动,则为左眼下斜肌麻痹。头向左肩倾斜,左眼不动,右眼自下向上移动,则为右眼下直肌麻痹。当眼球向左侧转时,于第二步法检查已怀疑右眼上斜肌或左眼上直肌麻痹时,使令其头向右肩 倾斜,其左眼不动,右眼自下向上移动,则为右眼上斜肌麻痹。使令其头向左肩倾斜,右眼不动,左眼自上向下移动,则为左眼上直肌麻痹。第三章 斜视与双眼视觉 一、斜视分类与双眼视觉(一)按斜视的成因分类 1感觉障碍性斜视 由于感觉性障碍而形成的斜视,包括妨碍外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斜视 弱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