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学课程导学大纲.pdf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程导学大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儿童心理学课程导学大纲.pdf(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儿童心理学课程导学大纲 责任教师 谢兆勤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科学;3.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感互动;4.有的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定。我们的观点 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
2、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我们观点的根据 反映教育的本质 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把个体从一个生物的实体发展成为社会的实体。也就是把一个新生婴儿的生物个体,经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经验传递实现的,通过教与学的人际交往实现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反映教育的结构系统 ()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接受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这三个
3、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基本理论 2.学习心理学 3.教学心理 4.群体心理 5.个体差异 6.学生心理健康 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 8.教师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开创阶段 2.发展阶段 3.成熟与完善阶段 (一)开创阶段(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孔子的智商四分法;启发式教学思想 学记:喻的原则 两大支柱学科的推动 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年,自然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们卓有成效的工作 ()瑞士教育学家裴
4、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而且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卡普切列夫 1877 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在实验的基础上,从“人为生物的存在”这样一个角度进一步建立了教育心理学体系,发展成教育心理学大纲三大卷。第一卷 人类的本性;第二卷 学习心理;第三卷 个体差异及其原因。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而确
5、立 (二)发展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20 年代后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 苏联教育心理学界: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为代表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 1.房东岳于 1908 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在本世纪 50 年代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儿童发展和学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三)成熟与完善时期(60 年代到现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 1994 年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 (1)主动性 强调学
6、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 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 (3)合作性 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学习,如合作学习,把个人的思维与群体工作相结合,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 (4)社会文化性 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的发生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建构产生的。第二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2.小学儿童的
7、身心发展 3.学习心理 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5.问题解决与创造 6.技能的形成 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 8.学习策略 9.学习的动力机制 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11.课堂学习管理 1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目的要求 这门学科主要阐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第三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原则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
8、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现状调查 关系调查 发展变化调查 原因调查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五)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小学儿童的身体发展 小学儿
9、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别差异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身体发展 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表现 促进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 一、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 二、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表现 (一)我国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较以前明显提高。在1985 和 2000 年期间,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增长了大约 36 厘米;体重平均增长了约 38 千克。(二)在小学阶段,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大脑皮层的成熟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三)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 骨骼和肌肉系统 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发展迅速,
10、其中四肢长骨和颜面骨的发展尤为明显,由于腿部增长更快,所以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几乎接近成人。骨化过程仍在继续,在这过程中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软骨组织逐渐为矿物盐所代替而变成坚硬的骨头。儿童 7 岁时颅骨几乎完全骨化,腕骨骨化也变得明显,911 岁时掌骨和指骨完成骨化。在小学阶段,脊椎骨的骨化才逐渐开始,所以小学生要保持正确的坐、立姿势,以避免脊柱发育异常。随着骨骼的增殖,小学生的肌肉大小和力量都逐渐增加,所以这时儿童的肌肉运动变得十分平稳协调。如果加以训练,他们能够表演各种完美的运动技巧。但要注意到,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肌肉力量也还较小,因此运动量不能过大,而且
11、在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发生。(二)在小学阶段,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大脑皮层的成熟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三)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 骨骼和肌肉系统 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发展迅速,其中四肢长骨和颜面骨的发展尤为明显,由于腿部增长更快,所以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几乎接近成人。骨化过程仍在继续,在这过程中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软骨组织逐渐为矿物盐所代替而变成坚硬的骨头。儿童 7 岁时颅骨几乎完全骨化,腕骨骨化也变得明显,911 岁时掌骨和指骨完成骨化。在小学阶段,脊椎骨的骨化才逐渐开始,所以小学生要保持正确的坐、立姿势,以避免脊柱发育异常。随着骨骼的增殖,小学生的
12、肌肉大小和力量都逐渐增加,所以这时儿童的肌肉运动变得十分平稳协调。如果加以训练,他们能够表演各种完美的运动技巧。但要注意到,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肌肉力量也还较小,因此运动量不能过大,而且在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发生。(二)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 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小学一到三年级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的效果。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存在明显的记忆偶发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到了小学高年级(4?a6 年级)儿童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无意识记的发展,4 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
13、的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识记的成绩,记忆中的偶发现象也开始减少。形象记忆和抽象记记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言语材料的记忆效果。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言语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言语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小学阶段,儿童的意义记忆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来促进意义记忆。如,复述、组织。(三)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 思维的概念 感知运动阶段(0?a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岁)形式运算阶段(11
14、.1215、16 岁)小学生恰恰处在皮亚杰所讲的具体运算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呈现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 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性的一种表现。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他
15、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他对社会的认识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等等都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表现。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交往。(一)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1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等方面。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幼儿期已经产生,但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都进一步扩大。哈特(S.Harter,1987)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涉及到 5 个独立的领域:学业成绩、运动能
16、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哈特(1982)的研究还表明,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评价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相一致,这表明小学生已经能够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我国学者王宪清(1982)认为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有以下特点: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一直很稳定;女生的得分随年级上升而下降,即年龄越大,自我评价越低。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指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情感方面,如自尊感、内疚感、羞愧感和自豪感等。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儿童在 3 岁左右开始
17、萌发自尊感,表现为犯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害怕当众被训斥等。学龄初期儿童普遍具备了比较稳定的自尊感。2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小学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从了解他人的外部具体特征向了解他人的一般的心理特征发展。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成人儿童关系的认识特点。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同伴关系认识的特点。赛尔曼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37 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他们认为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第二阶段(49 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第三阶段(612 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18、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第四阶段(915 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了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第五阶段(12 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在小学阶段,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长,他们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赖和服从开始走向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建立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同伴交往也日益增多。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
19、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一、认知差异 (一)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智力)智力水平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二)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专门领域的知识基础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三)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冲动型和沉思型 二、人格差异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气质、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
20、两个方面。(一)气质差异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气质无好坏之分 (1)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2)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二)性格差异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内向型、处向型 三、性别差异 (E.E.Maccoby&C.N.Jacklin,974)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更强。十岁以后,男孩比女孩数学能
21、力更强。十岁以后,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a 视觉?能力。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更强,这种倾向在儿童两岁时就可以看出来。缺乏根据的 1.女孩比男孩“合群”。2.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暗示的影响。3.女孩的自我评价低。4.女孩运用机械方式进行学习时表现出色,男孩运用概念方式进行学习时表现更好。5.男孩的分析能力更强。6.女孩更多受遗传因素影响,男孩更多受环境因素影响。7.女孩缺乏成就动机。8.女孩的听觉功能好,男孩的视觉功能好。第三章 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1 学习的含义 2 学习的特点 3 小学生学习的类型 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通过反复练习或经验获得的行为及其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二、学
22、习的特点 人类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人类学习的特点 人类学习是积极、主动的 人类学习的方式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班集体、作业的态度上)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三、小学生学习的类型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 行为规范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人们的许多行
23、为习惯、知识、经验等就是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信号学习(刺激替代学习)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说),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试误说),人和动物遵循着同样的学习规律(三大定律)。学习的三大定律 准备律:学生开始学习时的准备状态。练习律:练习律又称为重复律。效果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这种通过操作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的过程就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具有工具性的作用,能够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四、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观
24、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1 苛勒的顿悟说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顿悟说 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个体借助问题情境中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发现重新组织事物之间的关系带有突然领悟的性质,因此苛勒认为学习就是一个“顿悟”的过程。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他强调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学习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发现学习,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三、
25、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的学习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种类: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并列结合关系。有意义学习的机制:同化 有意义学习的教学原则: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包括三个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儿童心理学 课程 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