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pdf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pdf(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物药剂学.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集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内容有: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体统的转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剂型因素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与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2、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作用。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设计新药或提高制剂的质量;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设计合理与优质的新剂型;3)研究机体的生理功能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设计缓控释制剂;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
3、液循环的转运,为靶向给药系统奠定基础;5)通过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研究药物的转运机制、影响药物的吸收因素,开放药物新的给药方法;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指导中药新药的开放、研制。6、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数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7、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 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提高近一倍
4、。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改善 1、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很多,药物本身生物利用度低可能是由于药物的吸收差或受到胃肠分泌的影响。与食物同服,可促进胃排空速率加快,药物进入小肠,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脂肪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可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吸收。剂型因素也有很大影响,药用辅料的性质与药物相互作用均影响其生物利用度。2、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无定形药物或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变剂型增大药物表面积;制成复方制剂或改变制剂促使酶代谢饱和等;制成前体药物。8.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5、包括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增加表面积药物,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9.可采用什么给药途径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可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1)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静脉,因此也不存在首过效应。2)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3)经皮吸
6、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4)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5)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影响。6)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 2cm 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 4cm 处。当栓剂距肛门 6cm 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
7、进入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代谢作用。10.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药物经皮给药速率随身体部位而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于角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不同引起的。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角质层厚度也与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老人和男性的皮肤较儿童、妇女的渗透性低。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大于 600 的药物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药物的熔点也影响经皮渗透的性能,低熔点容易渗透通过皮肤。透皮吸收
8、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11.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乳、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12.为什么微粒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如何延长微粒在血液中循环时间 常规设计的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很快就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因此半衰期很短。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干扰吞噬细胞对微粒的识别过程。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表面修饰技术,该技术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将非离子型聚合物以共价键的方式引入到微粒表面,既提高了微粒的亲水
9、性和柔韧性,又明显增加了微粒的空间位阻,使微粒具有隐蔽性,不易被识别,从而达到长循环的目的。13.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它们的作用。药物代谢酶主要位于细胞的内质网、微粒体、胞液、溶酶体,以及核膜和胞浆膜中。药物代谢酶通常又可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两大类。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位于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小肠黏膜、肾、肾上腺皮质细胞等)的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非微粒体酶系:在肝内和血浆、胎盘、肾、肠黏膜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
10、缩合,以及某些氧化、还原及水解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通车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由这组酶系代谢。14.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P125)给药系统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的光学特异结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酶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动学 1、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预测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血浆、组织和尿液的药物浓度;探讨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或毒性之间的关系;估算药物或代谢产物的可能积蓄;探讨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之间的关系;探讨生理或疾病的变化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
11、除;探讨药物剂型因素与药物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开发新型给药系统;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从药物动力学观点对药物质量进行认识和评价;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4、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1)吸收相,给药后血药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2)分布相,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主要过程,药物浓度下降较快;3)消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渐渐衰减。7、重复给药与单剂量给药的药物体内过程有何不同 与单剂量给
12、药不同的是,重复给药时,由于第二次给药前体内药物尚未消除完全,所以体内药物量在重复给药后逐渐积蓄。随着不断给药,体内药物量不断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稳态。稳态时,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等于给药速率,血药浓度维持在稳态,即在一恒定的范围内波动。11、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 有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并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些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这种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在线性药物动力学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及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
13、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的改变。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则表现为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等表现为剂量依赖性。13、药物在体内哪些过程易出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1)与药物代谢有关的可饱和的酶代谢过程;2)与药物吸收、排泄有关的可饱和的载体转运过程;3)与药物分布有关的可饱和的血浆/组织蛋白结合过程;4)酶诱导及代谢产物抑制等其他特殊过程。14.为什么在药动学中应用统计矩。室模型分析已广泛应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药物。当某些药物分布非常缓慢时,其体内过程并不严格按室模型进行
14、,对它进行严密的药物动力学分析非常复杂。在多室模型的药物动力学分析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应用简单的统计矩理论,可解析、处理和表征药物的动力学特征。应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隔室的分析方法。它不需对药物设定专门的隔室,也不必考虑药物的体内隔室模型特征。目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体内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的药物。15.TDM 在临床药学中有何应用 TDM 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有: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2)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3)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4)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5)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及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手段。16.TDM 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
15、血药浓度监测 其目的是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以及患者是否按医嘱用药提供重要依据。以下情况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如地高辛、茶碱等;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水杨酸盐等;3)肝、肾、心及胃肠功能损害;4)合并用药;5)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17、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 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 913 个点不等,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 23 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在 Cmax 附近至少需要 3 个采样点;消
16、除相需要 46 个采样点。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 35 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 Cmax 的 1/101/20。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述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 研究固体制剂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根据机体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研究设计微粒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新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研究开发中药新制剂、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药剂学的
17、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因素 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差异、遗传因素等 药物转运的机制有。各自特点 有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能量和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载体媒介转运的特点:1、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不需消耗能量,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和和同
18、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主动转运你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和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有关,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为什么 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因为小肠有皱折、绒毛与微绒毛,表面积非常大,与药物充分接触。而且小肠绒毛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试比较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异同点 答:1)相同点:都是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2)不同点:a 被动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正比于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逆浓度梯 度进行,转运速率服从米氏
19、方程 b 被动扩散不需载体,自发进行;主动转运需借助载体进行 c 被动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 d 被动扩散无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有 e 被动扩散无转运饱和现象;主动转运有 f 被动扩散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主动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g 被动扩散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主动转运有 为什么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是通过单纯扩散进行的哪些物质的转运时主动转运 因为单纯扩散的特点是药物是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载体、能量、没有竞争抑制与饱和。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是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而且由于机体独特的防御特性,大多数药物可视为机体异物,只有单纯扩散,药物才可进入机
20、体。生物体内一些必须物质如 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都是以主动转运方式通过生物膜。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答: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两大方面。1)生理因素:消化系统因素:包括,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排空速率、肠内运行 情况、食物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等。循环系统因素:血液循环、淋巴循环、肝首过效应。疾病因素。2)药物因素:药物解离度和脂溶性、溶出速率、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剂型因素影 响、制剂处方、辅料、制备工艺的影响等。简述影响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性因素有哪些 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内运行、食物的影响
21、、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制剂处方对药物制剂的影响:辅料的影响、药物及药物辅料间的相互作用、制备工艺。改变胃排空速率对药物的吸收有何影响 答 1)由于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胃排空加快,到 达小肠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吸收,产生药物的时间也加快。2)针对于一些 主要在胃中吸收的药物和存在特异性吸收部位的药物而言,胃排空速率减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1、胃肠上皮细胞的特点。胃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层组成。胃粘膜表面层是上皮柱状细胞,在收缩状态时有长的纵横壁和短的横隔壁。胃黏膜下分布胃腺分泌胃液。胃上皮细胞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层,有保护胃细胞的作用。口服药物在胃内停留过程中大部分崩解
22、、分散和溶解,但吸收较差。小肠的上皮细胞的特点。小肠黏膜面上分布有许多环状皱襞,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内含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及乳糜淋巴管,是物质吸收的部位。每一根绒毛的外面有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其顶端细胞膜突起的微绒毛,是药物吸收过程进行的区域。食物对药物的口服吸收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1)多数情况下,食物会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原因:a 食物降低胃排空 速率,不利于吸收;b 食物消耗水分,不利于药物的崩解、溶出;c 增加 胃肠道内容物的粘度,使药物的扩散速度减慢。2)在某些情况下,食物会促进药物的吸收,原因:a 脂肪类食物引起胆汁 分泌,促进难溶性药物的溶出;b 食物减慢胃排空速率,
23、增加药物的胃吸 收,同时可能有利于某些存在特异性吸收部位的药物的吸收;c 食物增加 消化器官的血流供应,引起吸收增加。为何乳剂口服的吸收程度较高 答:口服乳剂的生物利用度较高是因为:1)乳剂中药物处于高度分散状态,有利于药物的扩散、溶解、吸收 2)乳剂中的乳化剂可以改变粘膜的性能,促进药物吸收 3)乳剂中的油脂可以促进胆汁分泌,促进难溶性药物的吸收 4)乳剂中的油相的分解产物可能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哪些药物需进行溶出度实验不同剂型溶出度的标准 溶出度是指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和程度。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对以下类型药物进行溶出度检查:1、
24、难容或难吸收的药物;2、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3、速效、缓控释药物制剂。4、治疗严重疾病壶急救用的药物。固体药物制剂不同剂型的溶出度标准:常规片剂:45min 内溶出药物量的 75%以上。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三个时间点:1/4 给药间隔时间,释放量 20%-50%;1/2 给药时间间隔,释放量 45%-75%;1/2-1 给药间隔时间,释放量不少于 75%。何谓 BCSAn、Do、Dn 分别评价药物的何种特征参数 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这三个参数分别为:
25、吸收数 An,计量数 Do,溶出数 Dn。促进口服吸收的方法有 1、提高药物溶出速度: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制成盐类(弱酸弱碱)、制成无定型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浓度在 CMC 以下)、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环糊精)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对水溶性药物影响小,通畅用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增加药物表面积。2、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对生物系统的作用机制可分为促进药物跨细胞膜途径和细胞旁路途径吸收两种。1)改变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有:改变黏液的流变学性质(促进剂可降低黏液的粘度和弹性);提高膜的流动性;膜成分的溶解作用(表面活性剂);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2)促进细胞旁路转运机制有:溶剂拖动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药剂学 动力学 答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