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四章光现象560.pdf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四章光现象56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四章光现象560.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光现象 第 1 节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学用具 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被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
2、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二、推进新课 探究点一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山城夜景,那么,这些把山城点缀得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结合课本中的图,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点评:光是光源发射出来的。提问: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太阳、星星、月亮、点燃的火柴、点燃的蜡烛、点亮的日光灯、反光的镜子、点亮的电视机屏幕都能发光吗?点评:月亮、反光的镜子是不能够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
3、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板书: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提问: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先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学生实验: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方法三: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方法四:将几枚大头针插在一条
4、直线上,眼睛沿这条直线看去只能看到第一根针。方法五: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组织学生归纳得出: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教师演示:如图,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
5、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同时做一个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让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平时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比如要表示电灯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我们就沿光的传播路径作一些直线。这种直线叫做光线。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6、。3光的直线传播应用 方法 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方法 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原理来分析。小孔成像演示:仍然运用前边的器材,保持电灯不动,用一个大纸板完全遮住圆筒形蛋糕盒底部的进光口。并在纸板上开一个小圆孔。提问:如果打开电灯,一部分光将穿过小孔射到屏上,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屏上将看到什么?打开电灯,学生观察屏上的现象以及灯丝的形状,大家看到什么了?点评:“V”字形的光斑,灯丝的形状也是“V”字形的。但是开口和光斑相反。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及成像特点。板书:光的直线传
7、播现象:影、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原理:光的直线传播。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探究点二 光的传播速度 提问: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 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 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2/3。扩展:光速是很大的。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 1s 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 7.5 圈。教师小结:这里涉及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光速,物理学上用符号 c 表示,它的单位和速度一样都是米/秒,符号表示为 m/s。通过看书我们可以知道在真空
8、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c3108 m/s,在空气中,光速也可以近似地看为 3108 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 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2/3。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光速在空气、水、玻璃中的大小关系v空气v水v玻璃。板书:c3108 m/s 说明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空气中的光速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可以认为是 3108 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真空中光速度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4)光年: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注意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或速度的单位。三、板书设计 第 1 节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的直
9、线传播 1光源 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3光的直线传播应用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 二、光的传播速度 光速:c3108 m/s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科学探究找到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为学生今后从事物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器材,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
10、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思考,交流,动手,探索,感悟。从中会发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 初二的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阳光照射过树林等。为了加深学生的这种认识,因此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利用易拉罐或薯片筒做一个小孔照相机。我主要的想法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制作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进行手影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更深刻的认识。第 2 节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
11、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教学用具 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手电筒(玻璃上有 12 mm 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照镜子的常识,有没有注意到镜中的像与人的区别,然后做游戏。游戏规则:参加游戏的两人,一人当物,一人当镜中的像,取某一位置为镜子,两人各自站好位置,然后,“物”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其他人观察像的变化是否符合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说明:本小游
12、戏,旨在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思维,巩固学习成果。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在“模拟”中学到的知识,很是有趣,而且也易于学生汲取知识。在游戏中,应该先选中一个“物”,再让其他学生去班中寻找“像”,要选身高、体态等相近的,这是最佳游戏者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像”错误的动作,引发观众会心的笑,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等距”“等大”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光的反射定律 1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实验:教师实验镜面反射平行光,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试着自己总结光的反射定义,接着教师完善定义。问题:大家能不能试着找找我们身边的光的反射例子呢?结论: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
13、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光的反射定律 向同学们展示实验器材:平面镜、带刻度的白纸板、激光笔。先介绍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法线:过入射点并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猜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及其法线有什么样的关系?入射角与反射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实验过程:实验序号 入射角 i 反射角 r 1 2 3 1先将白纸板垂直放于镜面上。2用激光笔从一侧发射光线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线的走向,记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位置所在,并让同学们记下此时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并填入表格。提问:若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即入射角减小时,反射光线会有什么变化,即反射
14、角有什么变化?实验证实并记下变化后的角度。点评:反射光线也会靠拢法线,即反射角也会减小。提问: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即入射角为零,反射光线会有什么变化,即反射角有什么变化?实验证实并记下角度。结论:反射光线与法线也重合,即反射角也为零。提问:当入射光线逐步偏离法线位置时,即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如何变,即反射角如何变化?实验证实并记下变化后的角度。结论:反射光线逐步偏离法线,即反射角也会增大。活动:我们沿着法线来转动纸板,看看有什么发现?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便记忆方法:三线共面、法
15、线居中、两角相等。注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时,要注意它们的因果关系。探究点二 光路的可逆性 演示:如图所示,A 点发出的光经 O 点反射后到达 B 点,在 B 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 C 点,调整光线 BC 的方向,使其与 BO 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 OA 重合,从而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探究点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若没有阳光时可以用手电筒发射的光代替)。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
16、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不是平行的。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镜面反射,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板书设计 第 2 节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 法线:过入射点并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二、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法线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光反射时光路是
17、可逆的 三、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 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不是平行的 四、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所以无论从观察力还是语言的表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营造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作为新课标下光的反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
18、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第 3 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教学用具 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玻璃板、相同的
19、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 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平面
20、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做法:边示范边讲解.像下图那样,将一张 8 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在白
21、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师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生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
22、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 1.6 m 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 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 0.5 m 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解答(1)像高 1.6 m,像离镜 0.5 m.(2)人后退 0.5 m 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 0.5 m.探究点二 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
23、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 2.32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 S.然后提问学生:师S 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生S 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
24、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师生共同分析得: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 S1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 S.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 2.32 随即指出 S是 S 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 S1叫虚像.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
25、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来作镜子来梳妆打扮.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时代,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多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上册 物理 精品 教案 第四 现象 56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