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秋《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答案214.pdf





《大工秋《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答案21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工秋《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答案214.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网络教育学院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题 目:三峡水电站厂房单向板设计 学习中心:专 业:土木工程 年 级:2017 年 秋 季 学 号:学 生:指导教师:1 基本情况 本章需简单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厂房的尺寸,板的布置情况等等内容。11 设计资料(1)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qk=10kN/m2。(2)楼面做法:楼面面层用 20mm 厚水泥砂浆抹面(=20kN/m3),板底及梁用 15mm 厚石灰砂浆抹底(=17kN/m3)。(3)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 C25,主梁、次梁受力钢筋采用 HRB335 级钢筋,其他采用 HPB235 级钢筋。1.2 楼盖梁格布置及截面尺寸确定 确定主梁的
2、跨度为 6.3m,次梁的跨度为 5.4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 2.1m。楼盖结构的平面布置图如图所示。按高跨比条件要求板的厚度 hl/40=2300/40=57.5mm,对工业建筑的楼板,要求mmh80,所以板厚取80mmh。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1/18l/12)=(1/181/12)=300450mm,取 h=400mm,截面宽 b=(1/31/2)h=(1/31/2)400=133200mm,取 b=180mm。主梁截面高度应满足 h=(1/141/8)l=(1/15 1/10)6300=450788mm,取hz=650mm,截面宽 b=(1/31/2)hz=(1/31/
3、2)650=217325mm,取 b=250mm。柱的截面尺寸 bh=400400 mm2。2 单向板结构设计 2.1 板的设计 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荷载条件对板进行配筋设计,按塑性理论进行计算。(1)、荷载计算 恒荷载标准值计算,取 1m 宽板带计算:面层 0.0220=0.4kN/m 板自重 板厚1=0.08251=2.0kN/m 主 梁(650 x250)次 梁(400 x180)板()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柱柱 板底抹灰 粉刷厚度1=0.015171=0.255kN/m 永久荷载设计值:kg=1.2(0.4+2+0.255)=3.186 2/KN m 活载设计值:qk=10kN/m21.3
4、=13kN/m 荷载设计值总值:gk+qk=16.18616.2kN/m(2)、跨度计算 取 1m 板宽作为计算单元,板的实际结构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次梁截面为b=180mm,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 a=120mm,则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的计算跨度为:中跨:l0=ln=2100-180=1920mm 边跨:按以下两项最小值确定 l0=ln+1/2hB=(2100-120-180/2)+80/2=1930mm l0=Ln+1/2a=(2100-120-180/2)+120/2=1950mm 所以边跨板的计算取 l0=1930mm。板的计算简图如下所示。(3)内力计算 因边跨与中跨的计算跨度
5、相差%52.0192019201930,小于 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由表可查得板的弯矩系数M,,板的弯矩设计值计算过程见下表 板的弯矩设计值的计算 截面位置 1 边跨跨中 B 离端第二支2 中间跨C 中间支座 座 跨中 弯矩系数M 1/11-1/11 1/16-1/14 计算跨度 l0(m)l01=1.930 l01=1.930 l02=1.920 l02=1.920 M=(gk+qk)l02(kN.m)5.486-5.486 3.732-4.266 4.配筋计算 根据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可列表计算如下:板宽 b=1000mm,板厚 h=80mm,s=20mm,则 h0=80-20=60m
6、m,C25 混凝土,1=1.0,fc=11.9N/mm,HPB235 钢筋,fy=210N/mm2。位于次梁内跨上的板带,其内区格四梁整体连接,故其中间跨的跨中截面(M2、M3)和中间支座(Mc)计算弯矩可以减少 20%,其他截面则不予以减少。板的配筋计算 截面 1 B 2 C M(kN.m)M1 MB M2 0.8M2 Mc 0.8Mc 5.486-5.486 3.732 2.986-4.266-3.413 42.84 42.84 42.84 42.84 42.84 42.84 0.128-0.128 0.087 0.070-0.100-0.080 0.137-0.137 0.091 0.0
7、73-0.106-0.083 466-466 310 249-361-283 选钢筋 10160 10180 8140 8180 8130 8170 实际配筋 AS=491mm2 AS=436mm2 AS=359mm2 AS=279mm2 AS=387mm2 AS=296mm2 最小配筋率=As/bh=249/(1000*60)=0.42%min=0.2%。2.2 次梁的设计 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荷载条件对次梁进行配筋设计,按塑性理论进行计算。1.确定次梁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当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其计算跨度:中跨:l0=ln=5400-250=5150mm 边跨:l0=1.025ln=1.
8、025(5400-120-250/2)=5284mm l0=ln+a/2=(5400-120-250/2)+240/2=5275mm 边跨计算跨度上式计算中取小值,即 l0=5275mm 主 梁次 梁 当跨差不超过 10%时,按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2.荷载计算 由板传来:3.1862.1=6.691kN/m 次梁肋自重:0.18(0.4-0.08)251.2=1.728kN/m 次梁粉刷重:0.0152(0.4-0.08)171.2=0.196 小计:g=8.615 KN/m 活荷载设计值:q=13*2.1=27.3 KN/m 荷载总设计值:q+g=27.3+8.615=35.915
9、 KN/m,取荷载为 35.92 KN/m。3.内力计算 因边跨与中跨的计算跨度相差%4.2515051505275,小于 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由表可查得板的弯矩系数M,,板的弯矩设计值计算过程见表 计算简图ABCCBA 值:次梁弯矩值计算 截面位置 1 边跨跨中 B 离端支座 2 C 跨中支座 弯矩系数 1/11-1/11 1/16-1/14 计算跨度 l0(m)5275 5275 5150 5150 M=(g+q)l02(kN.m)90.86-90.86 59.54-68.05 值:次梁剪力值计算 截面位置 A B左 离端第二支座 B右 离端第二支座 C 跨中支座 剪力系数 0.4
10、5 0.6 0.55 0.55 净跨度 5.15 5.15 5.15 5.15 V=(g+p)ln(kN)83.24 110.99 101.74 101.74 其中,M=(g+p)l02 V=(g+p)ln 4.正截面强度计算 1)次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fb,按3/lbf=5150/3=1717mm,且cfbsb0=2010+180=2190mm 考虑,故取fb=1717mm。支座截面按cchb 矩形截面计算,梁高 h=400mm,h0=400-35=365mm,翼缘厚 hf=80mm。判定是第几类 T 形截面:均大于边跨跨中弯矩和中跨跨中弯矩,故属于第一类 T 形截面。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大工 钢筋混凝土 结构 课程设计 答案 2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