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28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三章物态变化280.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 1 节 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温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并描述感觉。实验:把左手食指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
2、手,插入温水烧杯里。思考:两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交流讨论:左手、右手的感觉,原来放在热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原来放在冷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讨论哪个手指的感觉是正确的。并交流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井水“冬暖夏凉”)。师生归纳: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温度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温度的有关知识。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温度计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确切知道这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1温度计
3、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 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教师介绍: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拓展研究:比较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 项目 实验室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构造 都是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单
4、位 摄氏度 三种温度计的不同点 项目 实验室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测量范围 20110 3542 2550 分度值 1 0.1 1 新*课标*第*一*网 用途 实验用 测体温 测气温 构造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玻璃泡内的液体 煤油 水银 酒精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玻璃电接点温度计 园艺温度计 婴儿沐浴温度计 室内温度计 工业双金属温度计 光学高温计 红外线测温计 红外线(耳式)测温计 教师引导过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它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探究点二 摄氏温度 学生
5、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并阅读课本 1上面的数字和字母是什么意思?2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各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40 是怎样确定的?100 又是怎样确定的?51 是怎样确定的?6摄氏温标的分度法怎样扩大到 0 以下和 100 以上?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B0 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 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C100 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 100。D1 摄氏度:0 和 100 之间等分 100 份,每个等份代表 1。人体的正常体温
6、为 37,读作:37 摄氏度。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读作:负 15 摄氏度或零下 15 摄氏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着将空白处填上。学生讨论后回答:(1)高压锅内沸水的温度是高于 100。(2)人的正常体温是 37。(3)冰箱的最低温度是18。(4)我国最低气温为52.3(漠河镇)。教师引导过渡: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探究点三 温度计的使用 多媒体出示:想想议议 共同探究 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它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
7、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思考,然后请几名同学发言。学生总结: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归纳总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2)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范围量程。(3)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分度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多媒体出示:判断对错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错误的错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大家知道
8、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讨论后共同归纳总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探究点四 体温计 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图片,思考问题。多媒体出示:体温计挂图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问题:(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为什么?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先要甩甩?教师进一步根
9、据问题引导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学生总结:(1)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2)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 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 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不准确。三、板书设计 第 1 节 温度 1温度计 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
10、度及符号使用方法:二看、一不、四要 2摄氏温度 符号t单位:摄氏度()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3温度计的使用 会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 底或壁。会读:示数稳定,不能离开液体。会看: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 构造特点:缩口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教学反思 温度计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程,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辨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
11、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第 2 节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
12、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
13、间变化。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物态变化 活动体验:(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总结: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探究点二 熔化和凝固 1概念归纳(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液等。(2)
1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例子: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1)冰棒化成水:熔化(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固(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先熔化再凝固 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
15、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进行实验:(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2)组装实验装置:把硫代硫酸钠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往烧杯里倒入冷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图中只画了一套装置,另一套装置完全相同)。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
16、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并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3)第 1 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40 开始计时,每隔 0.5 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 2 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50 开始计时,每隔 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1)对海波及石蜡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3)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表一 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17、时间/s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温度/41 43 44 45 46 47 47 47 47.5 48 51.5 53.5 55.5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 液态 表二 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温度/52 55 58 61 62w 63 65 66.5 69 72 74 83 状态 固态 粘稠状态 液态 学生交流思考:海波及石蜡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状态的变化一样吗?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8、。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探究点三 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海波的熔化图象 石蜡的熔化图象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
19、什么特点?(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吸热、放热情况如何?归纳交流: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 48,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得出结论:(1)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
20、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学生讨论交流: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凝固;(4)凝固过程放热。学生观察课本图 3.25 甲、乙两幅图线,并分别比较与图 3.24 图线的区别。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特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物质 熔点/物质 熔点/物质 熔点/金刚石 3 350 金 1 064 冰 0 钨 3 410 银 962 固
21、态水银 39 纯铁 1 535 铝 660 固态酒精 117 各种钢 1 3001 400 铅 327 固体氮 210 各种铸铁 1 200 左右 锡 232 固体氢 259 铜 1 083 海波 47 固体氦 272 探究点四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
22、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 15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三、板书设计 第 2 节 熔化和凝固 1固态液态(熔
23、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2固体 晶体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有熔点)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都是固液共存状态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 没有熔点熔化和凝固都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3晶体熔化条件(1)温度要达到熔点。(2)能继续吸热。同时具备 4.晶体凝固条件(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2)能继续放热。同时具备 四、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是热学中比较重要的课,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熔化、凝固是两个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晶体和非晶体性质间的不同,还要学会作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整个过程的引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在课前就做过了实验操作过程,本节课
24、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根据数据我们会画出一幅曲线图,然后让学生对海波曲线图分析,学生很容易会发现海波有一个平稳阶段,然后开始学习海波的熔化。第 3 节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
25、快慢的因素.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 一、情景引入 按照教材中的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 80 以上的热水中。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
26、。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归纳小结: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
27、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根据学生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重点观察:(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说明: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前
28、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时间的方法: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便于观察,水还应有相当的深度(约 10 cm 左右),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水约 150 mL)做此实验;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从开始加热起至 95 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 以后将纸盖拿掉;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
29、表中。特别说明:注意实验中要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 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 35 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实验记录表格如图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78 82 88 93 100 102 102 10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绘制“温度时间”图象。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 100,这
30、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交流、讨论: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学生活动: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
31、表 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铁 2 750 甲苯 111 液态氧 183 液态铅 1 740 水 100 液态氮 196 水银 357 酒精 78 液态氢 253 亚麻仁油 287 液态氨 33.5 气态氦 268.9 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液态氢的沸点是253,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学生活动:“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探究点二 蒸发 情景创设:(1)盛夏酷暑,奇热难熬,防暑降温,全靠风扇。思考
32、问题: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2)医生常将中暑患者扶到通风的地方,并在病人身上擦酒精,这样能使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一过程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答案:(1)人吹风扇时,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降低了人体的温度,人会感到凉快。(2)这样做可以提高粮食中水分的温度,加快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了表面积,从而加快了粮食中的水分蒸发,使粮食干得更快。(3)通风处能加快酒精的蒸发,酒精蒸发时吸热,使病人的体温降低。归纳小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小实验:(1)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现象: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
33、吹一口气,感觉更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2)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现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过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温度降低。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拓展探究: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一些?学生讨论交流:对比以下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第一幅图:液体的温度越高,蒸
34、发得越快。第二幅图: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第三幅图:液体的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学生讨论交流教材图 3.35 事例:(1)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是因为水蒸发带走了许多热量。(2)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学生交流讨论: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项目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物态变化 都属于汽化现象 吸、放热情况 都是吸热过程 不同点 发生的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处进行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发生的快慢 缓慢 剧烈 发生时的现象 不容易观察到 迅速产生
35、大量的水蒸气气泡 发生需要的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只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进行,且与气压有关 液体自身温度变化情况 吸热,液体自身温度降低具有制冷作用 吸热,液体温度保持在沸点处不变 主要应用 制冷,降温,制冷业 水浴加热,制糖业 探究点三 液化 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情景创设:(1)人被 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 100 的开水烫伤厉害,为什么?(2)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3)火箭发射时,为了保护发射底架,需
36、在发射塔底部修一个大大的水池,为什么?白色气团是什么?(4)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如何去解释呢?演示实验:电热器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学生探索实验: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
37、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提出问题:我们把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称为冷却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通过压缩气体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这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称为加压法。这种方法使气体的贮存和运输变得更方便。生活、生产
38、中常用此方法使气体液化。(如石油液化气、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液态氢等。)三、板书设计 第 3 节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1沸腾:(1)是剧烈的汽化现象(2)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3)沸腾过程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2蒸发: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特点:(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2)只在液体表面发生(3)缓慢的汽化现象(4)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制冷性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
39、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第 4 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
40、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碘的物态变化 仪器与器材:密封的细长玻璃瓶(内装有几粒碘
41、),方座支架,试管夹,酒精灯等。实验方法: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首先观察密封在玻璃瓶内碘粒的外观。2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内夹持好,然后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观察碘粒是否经过熔化再变为紫色气体。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3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变成固态的碘。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在容器壁看到了什么现象?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现象观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后状态变化情况。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
42、接转化。探究点二 升华和凝华 1师生归纳总结:(板书)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2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可用实验演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为使现象明显,教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碘。(1)微微加热,紫色蒸气出现后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紫色蒸气是从哪里来的?(2)移开酒精灯,紫色蒸气逐渐减少而消失,酒精灯加热,紫色蒸气又重新出现,蒸气上升而消失。提问:紫色蒸气的产生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蒸气上升消失到哪里?(3)移开酒精灯待蒸气消失后,取下烧瓶,让学生看烧瓶底
43、部,有一层碘的晶体。提问:这层紫色物质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产生这层物质?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加热,而是对外放热。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3知识迁移,学会运用 学生举例,交流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旧灯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
44、,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1)升华现象: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卫生球变小;用久了的灯丝变细。(2)凝华现象:冰棒表面的“白粉”;寒冬的夜晚,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用久了的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多媒体展示】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具体过程:干冰进入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逐渐变大就形成雨落了下来。让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
45、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舞台“白雾”:舞台上喷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所谓“白雾”。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庆典等制作放“烟”效果。制冷防腐:当用火车运载鲜鱼时,它就守卫在鲜鱼的旁边,起制冷防腐的作用。干冰外表像冰,可作为防腐剂,它比冰优越得多。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变成液体,它全部升华,四周干干净净。干冰冷却的温度比冰低得多,而且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常见的自然现象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讨论交流: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三、板书设计 第 4 节 升华和凝华 四、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少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 到。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