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题解.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语文题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题解.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辞令。你认为这段话可分析为哪几层意思?(20 分)答:烛之武退秦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一)、此段落
2、的大意是:“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
3、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二)、此段落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最重要的是突出一个“说”。文章虽区区百余字,但委婉曲折,可以分为以下几层:第一层: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体现)。第二层:郑灭亡了,只对晋国有利(“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第三层:舍弃郑国,对秦国有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第四层:回忆过去,揭露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而且留兵驻守。面对西方急于扩张的秦穆公,烛之武从容不迫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总结为五点:其一:地域政治。秦国图谋东扩,中
4、间隔着晋国。“越国以鄙远,知其难也。”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很难对郑国这块飞地实施长期的、有效的控制。得郑地而生后患,对此,秦穆公要冷静思索。其二:利益分配。秦国师劳力竭,可分一杯羹,但最大收获者还是晋。晋国第 1 页 共 14 页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焉用亡郑以陪邻?”逐小利而遇大害,对此,秦穆公要认真权衡。其三:两国邦交。烛之武请秦穆公换位思考:存邦,非独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部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以“共其乏困”,亡郑,东方多个仇敌,舍郑,东方多个盟友。存弱国而交睦邻,对此,秦穆公会怦然心动。其四:历史纠葛。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
5、,结果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城濮之战大败楚师,霸主地位确立,结果又是:翅膀硬了,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不及“。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穆公不能不猛醒。其五:争霸现实。郑亡,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邻郑国被鲸吞,西邻秦国难保不被吞食。假以时日,晋国的兵车就会冲向秦国边境,这是大国扩张的必然逻辑。贪近利而招远祸,对此,秦穆公会毛骨悚然。(三)、短短百余字,层层铺垫步步逼近,最后推向一个核心问题:要破坏秦、晋的“战略伙伴关系”。烛之武是“实话实说”: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有利晋,俱为实情至理。秦穆公是“实事求是”“秦国最危险的潜在之敌不是郑而是晋
6、。烛之武成竹在胸的一声”唯君图之“,已料定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将会心悦诚服一改初衷。本段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人胜。从这点来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改掉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
7、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说了五层意思,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阅读水经注江水“巫峡”文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此文段是怎样分别描写三峡一带的四季风光的?其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0 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 2 页 共 14 页至于夏水襄
8、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一)、“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了江水所具有的季节特色。春冬水涸之季,下滩的水雪浪飞溅为“素湍”;水清流缓为“绿潭”。“素”“绿”“湍”“潭”色彩相间,一动一静,俯视一切的美景,岩崖、云朵、蓝天在碧水中可以见到,令人有无限的遐想。(二)、“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句强调的是仰望之景。“绝”形容
9、山,“怪”作修饰,突出三峡独特的地理持征:柏树生长于悬崖峭壁,没有任何的遮挡,另外峡谷的风力强劲,日久天长,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奇怪形状。在“绝谳”“怪柏”这个背景上,作者又抹上一笔“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悬挂在绝壁高崖上的飞泉瀑布,使整个画面立刻有了栩栩如生的话意,好像可以听到泠泠水声,高山流水,蔚为奇观。(三)、“清荣峻茂”:“清”水,“峻”山,“荣”树,“茂”草,水清、树荣、草茂相映,大自然的生机无限展现。“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苦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四)、“晴初霜旦,林寒涧
10、肃”,此处并未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霜晨,又以寒肃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凄凉之情。(五)、“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此处已不再写山、水、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亲身处在此时此地的伤感。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3、朋党论写作上有哪两个显著特点?(20 分)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
11、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第 3 页 共 14 页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
12、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後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後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
13、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答:(一)、朋党论在写作上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为了阐明朋党有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区别,此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全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是横向举例对比,论述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友与伪朋友的实质,“同道”与“同利”是其结党的不同基础,“真”与“伪”则是其朋党实质性差异。第三自然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后果是不同的。作者比较了古代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乱”、“兴”“亡”进行对照。“八元、八恺”等是君子的朋友,“四凶”等
14、是小人的朋友。君子的朋友受到信任、重用,天下大治,国家兴旺;反之天下大乱,国家灭亡。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作者比较历史上的人君对君子的朋友不同的态度,将“能辨”“不辨”、“用”“退”进行对照。舜、周武王等圣明之君能辨别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任用君子的朋友,因而国运昌盛;商纣、汉灵帝等昏庸之君禁绝或杀戮君子的朋友,终于乱亡其国。通过上述对比,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正邪、善恶、是非、真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的朋友的得失、利弊,一目了然。(二)、中心突出,结构严谨。第 4 页 共 14 页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分步分析论证。
15、第一步,紧紧抓住一个“辨”字,从理论上分析真朋友与伪朋友的本质不同,明确提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立论基础坚实。第二步,紧承此义,列举历史事实,论述君子的朋友与小人的朋友的不同历史作用。综观历史,凡君子的朋友兴则国兴,小人的朋友得势则国亡。这就说明“辨其君子、小人”并且区别对待,对国之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君子、小人的朋友的任用贬退,是国君职责所在。第三步,即承前文而论述国君对君子、小人的朋友的态度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用历史事实,论证了用君子的朋友则国兴,贬君子的朋友则国亡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地阐明了“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且分别进退之的中心
16、意旨。文章最后以“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一语结束全文。由于前面对“鉴”的内容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述,此处已在不言之中。此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对偶句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排比句如“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又如第四段中自“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起,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彻底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后面又连用两个“莫如”,是对贤君的肯定。4、汉乐府陌上桑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罗敷的外貌美和内在美的?(20 分)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
17、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答:(
18、一)、汉乐府诗陌上桑,属于相和歌辞。最早记在沈约的乐志里,题为艳歌罗敷行,到了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把它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一直到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才题为陌上桑。(二)、汉乐府民歌在思想内容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第 5 页 共 14 页神,许多诗歌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诗来反映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即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些优秀诗篇还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欺压和剥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陌上桑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个采桑女子罗敷巧妙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诗中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
19、形象。诗中对主人公罗敷外貌描写的艺术,堪称文学史上人物外貌描写艺术的经典之笔。(三)、全诗原来分作三解。“解”,是音乐术语,古代乐曲演奏告一段落,暂时停歇叫做一解。“三解”也就是音乐的三个段落。从诗歌来讲也就是三段。第一段头四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四句说,太阳升起在东方,照到我们秦家的阁楼上。我们秦家有个名叫罗敷的女子,是个非常美丽动人的姑娘。这几句是作者介绍罗敷的姓名及她的美貌。极写罗敷之美。“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这两句既是交代罗敷热爱劳动,又为下文太守调戏罗敷在情节上作引渡。接下来十四句,作者极力夸耀罗敷的美貌。正面描写避实就虚运用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
20、外貌一般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的特点加以具体的描摹,给读者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独运匠心,用生产器具的精美和衣着装饰的华丽来映衬罗敷的美貌:“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就这样闪亮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篮子的络绳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有香味的桂树枝做就。她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后期妇女流行的一种时髦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一切都是珍贵的、鲜艳的、明丽的、动人的。那么,罗敷的眉目、身体将会
21、是如何的完美?每个读者都在期盼着。但是,文章对罗敷外貌的正面描写就此打住。至于主人公罗敷长的是清纯俏丽的瓜子脸,还是甜美可爱的苹果脸,文中未说;是娇媚含嗔的杏眼柳叶眉,还是顾盼流转的大眼卧蚕眉,你不清,我也不明;是薄薄精致的樱桃小口,还是厚厚丰满的惑人大嘴,你在想,我也在猜;是汉代赵飞燕身轻能作掌上舞的“掌上身”,还是唐朝杨玉环“肌理细腻骨肉匀”的贵妃之体,你在翘首以盼,我也是望眼欲穿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美若天仙的罗敷。这样避实就虚的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艺术,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对罗敷完美外貌形象的期盼,堪称一绝。这种运用正面描写却又避实就虚地去刻画人物外貌的例子不胜
22、枚举。如辛延年的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孔雀东南飞中:“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种写法对后人的创作可说有秉烛照路之功。侧面描写无中生有第 6 页 共 14 页陌上桑在对罗敷进行上述正面描写后,引得读者欲罢不能,都急于知道罗敷到底有多美。作者不是直接写罗敷本身,而是笔势一荡紧接着运用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23、但坐观罗敷。”读到此处,很多读者都会哈哈一笑。作者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罗敷的神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哈哈一笑吗?不,此处极尽诙谐夸张之笔,不仅是为了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喜剧气氛,更重要的是,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通过夸张描写美的效果,让读者去感觉美,进入为罗敷之美所陶醉的意境。这样不需浓墨重彩,自然天成,就将罗敷无与伦比、不可描摹的完美烘托而出。这种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的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如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形容容貌美丽的女子:西厢记中写莺莺出场时,便先写周围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态。总而言之,陌上桑中罗敷外貌描写艺术的关键
24、在于:避实就虚的正面描写与无中生有的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使人物外貌充满了朦胧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满足了不同阶层人的审美标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成为文学史上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外貌的经典之笔。先正面描摹她服饰盛妆之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二句,写她所携、所用器具之美。一支放桑叶的竹篮子是用青丝做的络绳,用桂枝做的提柄,给人一种精细、香洁之感。“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写她所着上衣之美,上身穿的是紫色花纹的丝绸短袄,下面系的是黄色花纹的丝裙,给人的感觉是素雅、高洁,落落大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是写她头饰发型之美。头上挽着一个堕马髻,耳
25、下挂着两个明月珠,给人的感觉是新颖、华美。这里用的是绿叶衬红花的手法。罗敷究竟怎么美暂且不说,单说她所用的、所穿的、所戴的就和别人不一样。这里作者想夸耀一番罗敷的美貌,可一个字也没正面描绘她的美丽,如眼睛怎么样,嘴巴怎么样?他这是用罗敷自身的衣物,穿的、用的来衬托她的形象之美。这种绿叶衬红花,从侧面加以烘托的手法,会诱发读者的审美联想,根据各自求美理想去填补空白。接着用行者、少年、耕者三种人见到罗敷后的反映,如醉如痴的形状,从侧面烘托罗敷之美。下面八句比上面六句写的更为省略,说赶路的人看见罗敷也会惊讶的放下担子捋胡须一睹尊容而忘记了赶路。那些少年男子看见罗敷,则是下意识的摘下帽子,整理起自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语文 题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