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通信原理大作业.pdf
《浙大通信原理大作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大通信原理大作业.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通信原理指导老师:邓焰陈宏成绩:_实验名称:伪随机序列 编码及解码实验类型:基础规范型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0 0实验要求:实验要求:1、环境与工具适应;2、伪随机编码,含 5 级 m 序列、M 序列;3、归零码、差分码的编码与解码;4、双相码、CMI 的编码与解码;5、AMI、PST、HDB3 的编码与解码。装1 15 5 级级 mm 序列:序列: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查找本原多项式表,得到 5 级 m 序列的本原多项
2、式为 x5+x2+1,即有C0=C2=C5=1,C1=C3=C4=0对照课本 P380 图 12-4,以逻辑运算“异或”表示加法器的“加”运算,则可以得到以下的电路图:订线其中,上图中右下角 BNAND6 器件的使用是为了避免序列“00000”的出现。当只有为全零时,BNAND6 输出才为 1,此时5 个 D 触发器的置位端有效,将“00000”置为“11111”仿真结果:仿真结果:上图两条粗线间恰为一个周期,共有 31us,而一个状态占 1us,即为 31 个状态,这与 5级 m 序列的总状态数 N=25-1=31 相等。此外,经检验有a4 a3a0从而得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实验波形:实验波
3、形:2 25 5 级级 MM 序列:序列: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查找本原多项式表,得到 5 级 m 序列的本原多项式为 x5+x2+1,即有C0=C2=C5=1,C1=C3=C4=0对照课本 P380 图 12-4,以逻辑运算“异或”表示加法器的“加”运算,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条支路(a4、a3、a2、a1 的或非)引到加法器,则可以得到以下的电路图:下图中左下角 BAND6 即为在 5 级 m 序列基础中新增的支路,其中多余的 2 个端口直接接地。仿真结果:仿真结果:上图两条粗线间恰为一个周期,共有 31us,而一个状态占 1us,即为 31 个状态,这与 5级 M 序列的总状态数 N=25-1
4、=31 相等。此外,经检验符合课本 P391 递推方程(12.2-47),从而得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此外,上图虚线框中为全零序列“00000”。实验波形:实验波形:3 3单极性归零码:单极性归零码:实验原理:实验原理:为方便起见,取占空比为 50%。当原码为 1,则编码为 10;当原码为 0,则编码恒为0。比对上述伪随机序列仿真结果的时钟脉冲序列和 5 级 m(或 M)序列,发现单极性归零码可以通过两者进行逻辑“与”得到,示意图如下所示。基于此可以得到归零码的编码电路。至于解码电路的得到,比对上图左下角的原码(也即解码)和右下角的编码并结合时钟脉冲,不难发现,若将时钟脉冲作为上升沿触发而将编码
5、作为输入则可以得到原码波形。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数电课程中讲的是上升沿触发要看触发前的状态,但由于实际器件存在延时,故在Quartus2 仿真及实验过程中均是由触发后的状态决定,这一点已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由此借助上升沿触发的 D 触发器进行归零码的解码。其中,之所以在解码时又使用与门将时钟脉冲和5 级 m 序列进行“与”运算而非直接从编码输出引出的原因,是从编码输出引出的相位和编码直接输出的相位差了 180 度,尽管两者都是同一点上的波形。仿真结果:仿真结果:实验波形:实验波形:原码原码编码编码编码编码解码解码4 4差分码:差分码: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差分码是以跳变来表示高电平,以不变表示低
6、电平,即 01 和 10 表示高电平;00和 11 表示低电平。CP原码编码编码过程如上所示,由编码规则不难发现,编码中要发生跳变就必须当原码为 1 时。因而,可以借助 T 触发器来实现。其中,CP 脉冲作为上升沿触发,原码作为 T 端口输入。当然,也可以借助于 D 触发器,以下采用的是同组同学的电路图,思想是通过 D 触发器保存前一个状态,并将与当前状态进行异或运算。显然,若前后两个状态不同,异或后得到“1”,否则为“0”,这与差分的编码思想一致,只是此方法会至少滞后 1 个周期。基于此便可得到差分码的编码电路图。至于解码过程,若仍采用上述编码的后一种思想,则解码与编码同效。这是因为解码的差
7、分码便是原码,可以说是两者处于相同的地位。当然,这也可以从“异或”逻辑运算的特点得到。因此,仍将编码的前后状态进行“异或”运算便得到解码,只不过又至少滞后编码一个周期以上。正是因为该方法的编码和解码必然会有较大的延时滞后,故电路图上右上角存在两个为减少滞后时间而采用的 D 触发器,当然这其中的性价比不高。仿真结果:仿真结果:实验波形:实验波形:编码编码原码原码原码原码解码解码5 5双相码:双相码: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双相码的编码规则是当原码为 1 时,则编码为10;当原码为0 时,则编码为01。具体的波形表示为CPCP原码原码编码编码由上面波形图,不难发现,编码为CP 脉冲与原码的“同或”,且
8、解码为CP 脉冲与编码的“同或”运算。基于此可得到电路图如下所示。仿真结果:仿真结果:实验波形:实验波形:原码原码编码编码原码原码解码解码6 6CMICMI:实验原理:实验原理:CMI 的编码规则为当原码为 1,编码为 11 与 00 相互交替;当原码为 0,编码为 01。由此可见,CMI 码为 1B2B 码。由于当原码为 1 时存在交替现象,因此考虑采用VHDL 语言进行编码。其中,设定一个变量用于记录“1”出现的状态,以此判别输出为 11 还是 00。其中,编码为位于右下角偏上模块而解码为其下方的模块,具体 VHDL 语言在下文给出。仿真结果:仿真结果:实验波形:实验波形:原码原码编码编码
9、解码解码原码原码编编码码解解码码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CMI_code ISPORT(Clk:in std_logic;CP:in std_logic;DataInput:in std_logic;DataOutput:out std_logic);END CMI_code;ARCHITECTURE CMIcode OF CMI_code ISsignal ControlSig:std_logic;-CMI 码元控制信号signal count:std_lo
10、gic;-0011signal DataBuffer: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CMI 码元寄存beginprocess(CP)-CMI 编码进程beginif CPevent and CP=1 thenCASE DataInputISWHEN 0=DataBuffer -基带信号为1 则交替编为11 和 00;if count=0 thenDataBuffer=11;count=1;elseDataBuffer=00;count=0;end if;END CASE;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lk)-CMI 码元输出进程begin
11、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if ControlSig=1 thenDataOutput=DataBuffer(0);ControlSig=0;elseDataOutput=DataBuffer(1);ControlSig=1;end if;end if;end process;end CMIcode;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CMI_decode ISPORT(Clk:in std_logic;CP:in std_logic;Data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大 通信 原理 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