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学11货币政策.ppt
《现代金融学11货币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金融学11货币政策.ppt(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要点1.1.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构成;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构成;2.2.掌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掌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3.3.了解选择性信用工具和直接信用控制工具;了解选择性信用工具和直接信用控制工具;4.4.了解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和货币政策传导了解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时滞。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时滞。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货币政策的基本任
2、务是正确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只有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发展经济的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货币流通才能得以稳定,经济才能协调发展。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当,就会引起货币流通混乱,阻碍经济协调发展。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有机组成,如图11-1所示。图图11-1 11-1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最终目标的内容(一)最终目标的内容1.1.币值稳定(物价稳定)币值稳定(物价稳定)这一目标是绝大多数国家货币政策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其含义是指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区间内,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2.2.充分
3、就业充分就业货币政策目标所要求的充分就业,是指将失业率降到一个社会能够接受的水平。最理想的状态是,凡具备工作能力和愿意从事工作的人都有合适的职业。3.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者一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一般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表示。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要求的经济增长,并不是说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4.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一年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货币收支,这是一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范围、规模和特点,也反映了其在国家经
4、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收平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入等于或基本等于国际支出。(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1.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目标间相互矛盾的最集中的体现。之所以存在这一矛盾,是因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即体现了这种关系。2.2.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为,经济增长较快时,就业增加,收入水平增加,有效需求扩大,在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这时往往出现对进口商品的大量需求,进口贸易增长快于出口贸易,出现贸易逆差,
5、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3.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并不必然存在矛盾,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国内物价偏低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或物价过高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则二者之间恰好可以相互弥补;如果国内物价偏高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或物价偏低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则会加剧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从而二者之间存在矛盾。4.4.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换一个角度说,就是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就业增加,市场有效需求增加,一般物价水平趋于上升;而当采取措施控制物价,使物价水平下降时,信用收
6、缩,货币供应减少,市场有效需求减弱,生产收缩,就业减少,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一、一般性货币政策(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制度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货币乘数,借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及其构成,间接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但以法律形式将其作为一种制度的则是美国,始于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一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1.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法定
7、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2)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的规定。(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等。2.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制当中央银行调低(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将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供应量。第一,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第二,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3.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最大的优点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强有力,并且效果明显、收效迅速,被认为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4.4.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简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简介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于1984年,那时,中
8、国人民银行刚刚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起初,存款准备金率被定得很高。1985年,中央银行统一了各类存款准备金,并将准备金率统一下调到10%。直到1998年3月,中央银行再次改革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率才统一调整为8%,同时,对存款金融机构的备付金要求也取消。在1998年改革之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特点:(1)同时存在着一个法定准备金制度和一个“准”法定的备付金制度。(2)与金融机构准备金(中央银行负债)相对应的,还有一项规模更大的对金融机构贷款(对金融机构债权)项目。(二)再贴现政策(二)再贴现政策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
9、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相对于市场利率而言,贴现率是一种官定利率,常常用来表达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具有短期性。它也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贴现率的高低对整个市场利率水平具有引导作用。1.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再贴现政策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票据的资格。前者主要着眼于短期,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和社会的资金供求,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后者着眼于长期,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2.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如果中央银行认为货币供应量过多而需紧缩信用时,便会提高贴现率,这对货币供应量有两个层次的影响:一个层
10、次是因为商业银行借入同量货币要支付更多的利息使借款成本提高,银行便会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数量,或者商业银行用其他资产偿还中央银行的借款,这就使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减少,如货币乘数不变,则货币供应量减少。另一个层次是银行因借款成本提高,出于盈利动机,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会相应提高,客户借款的借款成本也随之提高,客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减少,使银行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随之减少。此外,中央银行还可通过规定贴现票据的种类来影响商业银行资金的投向。3.3.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再贴现政策的效果: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利用再贴现政策可以提供整个银行系统流动性的“弹性”创造功能,有利于中央
11、银行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再贴现政策通过对贴现对象的选择、对贴现票据的规定,可以起到一定的结构调整作用。再贴现政策作用缓和,可以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存在的不足: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究竟贴现与否,以及贴现多少,是由商业银行自身决定的。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相对于法定准备金率来说,贴现率比较容易调整,但随时调整再贴现率,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贴现率无论多高,都难以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4.4.我国的再贴现政策我国的再贴现政策再贴现业务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以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的票据贴现业务作为基础,更一般地
12、说,需要有一个发达的票据市场存在。然而,尽管我国早在1980年就已开始试办票据贴现业务,并于1985年在全国推开,中央银行也在1986年正式开办对商业银行贴现票据的再贴现业务,但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票据贴现和再贴现规模很小,在基础货币的准备资产中,它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社会信用关系在近年来遭到了严重破坏,显然这种状况需要通过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来加以改变。(三)公开市场政策(三)公开市场政策所谓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如国库券、国债等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一种政策工具。当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
13、证券,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相反,当金融市场上资金泛滥时,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回笼基础货币,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1.1.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机制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机制(1)通过改变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而起作用。(2)通过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2.2.公开市场政策的效果公开市场政策的效果同前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动性。灵活性。可逆转性。精确性。3.3.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简介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简介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发端于1994年。但是在1996年之前,我国货币当局仍然主要通过“购买”金融机构的债务和外汇资产来提供
14、基础货币。1997年,由于外汇储备的大规模增加,货币当局主要依靠购买外汇来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到了1998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汇资产的增长势头趋缓,这时,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本应有一个大的改变,然而,虽然信贷规模控制已经被取消,但货币政策操作仍然没有转向公开市场操作,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传统的“购买”金融机构债务的老路。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适合市场化货币政策操作的金融市场以及国债市场的规模和品种的限制。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国债发行量和品种的增加,为我国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较好的平台。2003年4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期央行票据,公开市场操作又有了新的工具
15、。二、选择性货币政策二、选择性货币政策选择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以影响银行系统的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和。1.1.优惠利率优惠利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政策对国家要重点扶持和发展的经济部门和行业,如出口工业、重工业、高科技产业、农业等,制定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利率,以鼓励其发展。2.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它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3.3.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调整对消费者所提供的信用规模,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规定分期付款的最低付现额和分期付款的最长偿还期限,对消费者购买耐
16、用消费品的能力施加影响的管理措施。4.4.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它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其目的主要是抑制房地产投机,通常可规定最高贷款限额、最长还款期限、首次最低付款额等。三、直接信用控制三、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有关法令,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业务加以直接干预的各种措施的总称。1.1.信用分配信用分配它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和客观经济需要,权衡轻重缓急,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限制。目前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措施。2.2.直接干预直接干预它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施以合理的干预,如规定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17、、信贷政策、信贷规模等。3.3.流动性比率流动性比率流动性比率又可称可变流动资产准备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重。为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易于变现的资产等措施。4.4.利率最高限额利率最高限额它指规定商业银行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利率最高限额制度可以防止商业银行过分抬高利率而竞相吸收资金,或因谋取高利而进行风险投资和放款,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和限制货币供给量。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这种直接干预方式只能在特殊情况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这种直接干预方式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使用。如果在和平时期长期采用这些工具,势必造下才可使用。
18、如果在和平时期长期采用这些工具,势必造成受干预的金融机构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手段来阻碍或回成受干预的金融机构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手段来阻碍或回避政府控制,从而对资源分配、生产效率产生不良的效果。避政府控制,从而对资源分配、生产效率产生不良的效果。四、间接信用控制四、间接信用控制1.1.道义劝告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的目的。例如,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劝告金融机构减少海外贷款;在房地产与证券市场投机盛行时,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减缩对这两个市场的信贷。2.2.窗口指导窗口指导这个名词来源于
19、日本银行。它是日本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计划,并要求其遵照执行。日本的窗口指导类似于其他国家的道义劝告。第三节第三节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与作用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与作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运用,并不能直接地控制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与最终目标紧密相关的中间目标的调节与控制,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如图11-2所示。图图11-2 11-2 货币政策传递过程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介指标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传送点,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
20、、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一般来说,选择中介指标应遵循下述的一些基本原则:1.1.相关性相关性相关性是指只要能达到中介指标,中央银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就不会遇到障碍和困难。也就是说,要求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2.2.可测性可测性可测性就是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能迅速收集有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可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二是中央银行能够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和作出相应的判断。3.3.可控性可控性可控性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
21、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目标变动状况和趋势。或者说,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具有灵敏的反应。4.4.抗干扰性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在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过程中,受其他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干扰度较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显示货币政策的作用状况,从而正确引导货币政策顺利实现其目标。5.5.适应性适应性适应性是指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三、可供选择的主要中介指标三、可供选择的主要中介指标(一)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一)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1.1.准备金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负债的一部分,由商业银行存在
22、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两部分组成。2.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就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条件来说,基础货币与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中央银行改变基础货币数量,就会直接改变借款主体的金融资产总量及其结构,致使货币供应量发生波动,从而影响市场利率、企业部门和家庭的预期及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拉动物价水平上升或抑制物价水平下降,从而把物价水平稳定在货币政策目标的均衡值域以内。(二)可供选择的工具目标(二)可供选择的工具目标1.1.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作为可供选择的主要工具目标,首先货币供给量具有较强的可测性。其次,货币供给量具有很强的可控性。2.2.利率
23、利率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变量,首先具有较强的可测性。中央银行几乎能够立即得到市场利率数据,而且对市场利率的计量也相当准确。其次,利率具有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债券,改变债券的供给状况,达到影响市场利率,让市场利率沿着预定轨道运动的目的。最后,利率的相关性也很强。利率对经济的总产出有着很大的直接影响,并且利率与总产出是同时决定的。四、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四、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已经完成了由信贷计划向货币供应量过渡的准备。一是贷款占M2的比重逐年下降;二是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货币供应量统
24、计与公布的暂行办法;三是从1994年起开始利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逐渐放弃信贷计划管理,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199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根据流动性的高低定义并公布了中国的M0、M1和M2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指标。从1998年起,我国取消了利用信贷计划进行的贷款限额管理制度,把M1和M2正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第四节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时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时滞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一般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从中央银行传导到金融机构和金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金融学 11 货币政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