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课件第六讲:区域经济协调.ppt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域经济协调区域经济协调石敏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区际经济联系距离、运输与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区域增长差异:收敛或发散区域发展模式增长极与发展轴,多极网络结构中心-外围模式: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发展距离、运输与空间相互作用距离、运输与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不同空间之间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社会物理学对流:货物流,人员流传导:交易过程的资金流辐射:信息流(知识传播,技术扩散)运输(transport)货物流和客流的载体:空间位移的实现手段运输
2、约束:运输能力,运输成本距离衰减效应(distance-decay regularity)距离影响运输时间和运费:距离越长,空间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不同货物对距离的敏感性不同:距离的摩擦效果存在差异运输成本大、占比高的货物,距离衰减效应强空间溢出效应(spillover):pecuniary and non-pecuniary区际经济联系区际经济联系区际经济联系商品贸易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流动技术扩散,信息传递区际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要素转移:增加要素供给商品贸易:市场规模扩大需求诱发:乘数效应创新扩散和知识溢出:远距离溢出距离和运输对区际经济联系的影响相邻区域、近距离区域之间的经济联
3、系更加紧密低成本运输方式可以缓解距离衰减效应经济规模对区际经济联系的影响:符合重力模型区际经济联系与贸易流区际经济联系与贸易流各省区国内外贸易联系及其空间格局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国内贸易:全国性贸易中心主要在沿海地区我国区际贸易活跃的四大中心区域分别为:江浙沪、京津冀、广东和山东,其国内贸易比例总和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板块构造,中西部省份大多发展与沿海省份之间的经济联系,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合作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实质性经济圈尚未形成。贸易中心与其他省区间贸易联系:江浙沪地区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
4、贸易联系贸易中心与其他省间贸易联系:京津冀地区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贸易中心地区与其他省间贸易联系:广东贸易中心地区与其他省间贸易联系:广东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贸易中心与其他省间贸易联系:山东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国内贸易中心及其省际贸易联系京津冀制造业产品区际贸易流京津冀制造业产品区际贸易流2002年-2007年,天津-河北之间制造业产品的区际贸易无论总量还是比例均大幅度提升,京津之间以及北京-河北之间制造业产品的区际贸易只有总量增加但没有比例的提升。这反映出,天津和河北之间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有所加强,京津之间以及北京
5、-河北之间制造业的产业链整合进展迟缓。制造业贸易制造业贸易总量总量20022007 北京 天津 河北 北京天津河北北京北京4,984.88190.38583.6311,732.69726.121,327.17天津天津190.383,697.61128.33726.126,525.951,740.28河北河北583.63128.338,424.751,327.171,740.2817,796.05京津冀合计京津冀合计5,758.894,016.329,136.7113,785.978,992.3420,863.50北京北京86.6%4.7%6.4%85.1%8.1%6.4%天津天津3.3%92.
6、1%1.4%5.3%72.6%8.3%河北河北10.1%3.2%92.2%9.6%19.4%85.3%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最终需求诱发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生产对不同区域的最终需求的依赖程度,可以表征区域经济增长驱动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驱动力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异。反映出经济系统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区域差异:沿海外向型经济,中西部主要依赖区内市场区域2002年最终需求诱发依存度区域1997年最终需求诱发依存度区内区外出口合计区内区外出口合计东北65.0%18.1%16.9%100%东北76%11%13%100%京津冀鲁64.6%18.8%16.6%100%京津60%18%2
7、2%100%江浙沪56.1%16.0%27.9%100%北部沿海41%39%19%100%华南47.8%19.7%32.5%100%江浙沪48%26%26%100%黄河中游72.7%20.2%7.0%100%华南沿海29%22%48%100%长江中游72.1%19.5%8.4%100%中部54%34%12%100%西南76.3%16.0%7.7%100%西南68%14%18%100%西北69.9%20.4%9.7%100%西北67%23%10%100%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需求诱发:需求诱发:20022002年与年与19971997年比较年比较华南沿海地区和江浙沪地区依然
8、保持较高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东北地区对外经济联系的步伐变大,区内市场的依存度有所降低京津冀鲁的内部经济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中部地区的区内市场依存度大幅度提高,主要是依靠当地市场实现经济增长区内市场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区域2002年最终需求诱发依存度区域1997年最终需求诱发依存度区内区外出口合计区内区外出口合计东北65.0%18.1%16.9%100%东北76%11%13%100%京津冀鲁64.6%18.8%16.6%100%京津60%18%22%100%江浙沪56.1%16.0%27.9%100%北部沿海41%39%19%100%华南47.8%19.7%32.5%100%江浙沪48%
9、26%26%100%黄河中游72.7%20.2%7.0%100%华南沿海29%22%48%100%长江中游72.1%19.5%8.4%100%中部54%34%12%100%西南76.3%16.0%7.7%100%西南68%14%18%100%西北69.9%20.4%9.7%100%西北67%23%10%100%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省区之间的需求诱发依存度省区之间的需求诱发依存度除少数省份外,各省的省内市场依存度在50以上,部分省份省内市场依存度超过70大多数省份的省外市场需求依存度在20%-30%之间,少数偏远省份的省外市场依存度低于20区域本省空间直接相邻省区空间间接
10、相邻省区其他省区出口北京54%8%6%13%19%天津45%6%5%15%29%河北55%15%8%11%11%山东62%9%7%6%16%辽宁53%6%7%9%25%吉林46%20%5%20%9%黑龙江74%4%4%12%7%上海51%5%4%10%30%江苏55%10%4%9%23%浙江42%11%5%8%34%福建53%6%9%5%27%广东42%7%6%9%35%海南76%8%1%6%9%山西65%11%7%6%11%内蒙古55%12%9%15%8%河南72%10%9%4%5%陕西70%10%7%6%7%安徽62%12%10%4%12%江西72%10%6%4%8%湖北70%7%12%4
11、%7%湖南72%12%4%4%7%广西63%15%3%9%9%重庆60%8%11%12%9%四川70%10%5%8%7%贵州75%11%3%4%6%云南78%6%4%5%7%甘肃67%12%5%10%6%青海78%4%3%10%5%宁夏71%8%2%11%7%新疆58%6%10%13%13%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空间相邻因素空间相邻因素直接相邻省份的需求诱发依存度较高,其次才是间接相邻省份和其他省份少数空间不相邻省份的省外需求诱发依存度较高,这些省份大多是资源型省份或辐射能力较强的省份交通运输因素交通运输因素远离经济中心的偏远省份受交通运输的制约,对外联系受到限制,省外市
12、场依存度较低交通便利的省份之间,即使空间不相邻,需求诱发依存度也可能有较高文化传统因素文化传统因素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互补性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区域本省空间直接相邻省区空间间接相邻省区其他省区出口北京54%8%6%13%19%天津45%6%5%15%29%河北55%15%8%11%11%山东62%9%7%6%16%辽宁53%6%7%9%25%吉林46%20%5%20%9%黑龙江74%4%4%12%7%上海51%5%4%10%30%江苏55%10%4%9%23%浙江42%11%5%8%34%福建53%6%9%5%27%广东42%7%6%9%35%海南76%8%1%6%9%山西65%11%7%6
13、%11%内蒙古55%12%9%15%8%河南72%10%9%4%5%陕西70%10%7%6%7%安徽62%12%10%4%12%江西72%10%6%4%8%湖北70%7%12%4%7%湖南72%12%4%4%7%广西63%15%3%9%9%重庆60%8%11%12%9%四川70%10%5%8%7%贵州75%11%3%4%6%云南78%6%4%5%7%甘肃67%12%5%10%6%青海78%4%3%10%5%宁夏71%8%2%11%7%新疆58%6%10%13%13%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经济板块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经济板块内部经济联系密切除华南地区外,其余区域的区内市场依存度
14、均高于50%,中西部地区甚至高于70%沿海地区三大都市圈江浙沪、京津冀鲁和华南的区内市场依存度提高,区内经济联系加强,三大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初见端倪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地区的区内市场依存度高于70%,主要是省内需求依存度高。西北地区的区内市场主要是省内市场,省际交流较少。反映出中西部地区仍然各自为战,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区域区内区外出口合计东北65.0%18.1%16.9%100%京津冀鲁64.6%18.8%16.6%100%江浙沪56.1%16.0%27.9%100%华南47.8%19.7%32.5%100%黄河中游72.7%20.2%7.0%100%长江中游72.1%19.5%8.4%100
15、%西南76.3%16.0%7.7%100%西北69.9%20.4%9.7%100%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区际经济联系与需求诱发经济板块之间的联系经济板块之间的联系沿海三个经济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与相邻的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沿海的经济板块与相邻的中西部区域之间的联系也较密切。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相邻区域的市场需求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牵引力,相邻的沿发达海省份的市场尤为重要。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在本地市场以外主要依赖华南沿海地区市场,西北地区则同时依赖黄河中游地区和京津冀鲁市场。区域京津冀鲁黄河中游东北江浙沪长江中游华南沿海西南西北出口合计京津冀鲁64.6%3.5%2.5%5.9%2
16、.8%2.2%1.1%0.7%16.6%100.0%黄河中游5.8%72.7%1.7%3.0%4.5%1.1%1.5%2.7%7.0%100.0%东北9.5%2.6%65.0%2.7%1.2%1.2%0.6%0.2%16.9%100.0%江浙沪3.1%1.9%1.3%56.1%3.7%3.8%1.7%0.5%27.9%100.0%长江中游3.3%2.3%0.8%5.1%72.1%4.5%3.2%0.4%8.4%100.0%华南沿海2.0%1.2%0.9%6.9%4.5%47.8%3.8%0.3%32.5%100.0%西南2.2%2.5%0.6%2.6%2.2%5.1%76.3%0.8%7.7%
17、100.0%西北4.0%8.6%1.0%2.2%1.6%0.9%2.2%69.9%9.7%100.0%全国合计15.2%8.5%6.8%16.8%10.8%11.1%8.9%2.4%19.4%100.0%京津冀产业关联和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产业关联和空间溢出效应本省对省内的带动作用为乘数效应,本省对省外的带动作用为溢出效应本省对省内的乘数效应远大于对其他省份的溢出效应,反映出京津冀地区省份经济的特点较为突出,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省内需求的带动作用,三省市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较低天津与河北之间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相互依赖关系在深化;北京与河北、天津之间是一种单向的作用,北京使用河北和天津的产品和服务更
18、多,但河北和天津使用北京的产品和服务在比重上是下降的。这表明,北京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是面向全国,而不只是周边的天津和河北。2007北京北京天津天津河北河北对外溢出效应对外溢出效应溢出效应合计溢出效应合计北京北京71996552196285110050天津天津6074332271733247656河北河北57096412334153313867外部受溢效应外部受溢效应117616194913受溢效应合计受溢效应合计83755951172472002北京天津河北对外溢出效应溢出效应合计北京北京4004774405174522天津天津31920633046232687河北河北473232475770
19、55462外部受溢效应外部受溢效应793309744受溢效应合计受溢效应合计4797237255012007北京北京天津天津河北河北北京北京71.6%6.5%21.9%天津天津7.9%56.6%35.5%河北河北4.1%7.0%88.9%2002北京天津河北北京北京88.6%1.7%9.7%天津天津11.9%76.8%11.3%河北河北8.7%4.2%87.1%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赫希曼(Hirshman)极化效应(回波效应):要素从外围向中心集中扩散效应(涓滴效应):要素从中心向外围转移弗里德曼(Friedman):中心-外围模式经济发展初期:极化效应主导经济发展成熟期:扩散
20、效应增强,极化效应弱化空间结构演变前工业化阶段:农业为主,区际经济联系不紧密,城市体系不完整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要素流向中心,中心强化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中心-外围格局依然,要素开始向外围流动,外围开始出现产业集聚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要素向外围流动加强梯度推移开发:技术梯度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空间极化工业化中期阶段:集聚经济占据主导沿海-内陆的关系经济活动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京津冀经济活动向京津大都市区集中:大都市区的集聚经济效应空间扩散要素成本驱动:成本竞争的拥挤效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制约空间集聚规模空间经济格局的未来
21、走向大分散,小集中:宏观尺度上适度分散,区域尺度上集聚经济区域增长差异区域增长差异:收敛还是发散:收敛还是发散新古典经济学:区域差异收敛Ramsey(1928):封闭经济如果存在相似技术结构和偏好则趋于收敛Baumol(1986):1870-1978年16个工业化国家经济收敛现象明显俱乐部收敛(club convergence):Galor(1996),Ben-David(1998),Deardorff(2001),沈坤荣(2002)新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区域差异长期存在Romer(1986):“干中学”的知识外溢产生规模经济DeLong(1988),Pagano(1993)非收敛也非发散的
22、倒U型曲线Kuznets(1955):收入分配的倒U型曲线Williamson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区域差异的倒U型理论区域增长差异区域增长差异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密度:越是富裕,密度越高;空间集聚促进经济增长距离:市场邻近和供给邻近,运输成本;空间经济效率分割:商品和要素流动的边界壁垒,贸易自由化,交易成本区域差异调控人均GDP的区域差异:长期存在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财政转移支付贫困地区发展特殊区域的发展政策:place-based policy区域发展模式区域发展模式增长极佩鲁: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通常聚
23、集于中心城市增长极: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会吸纳周围区域的要素,形成极化发展,加剧空间不平衡增长极发展到足够强大时,会对周围区域产生辐射和扩散效应发展轴节点:增长极发展轴:节点之间通过交通线连接起来,形成轴线,增长极+轴线增长极模式和发展轴模式的局限加剧空间不平衡,极化过程过于漫长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存在局限:就业,产业关联,要素转移多极网络结构:增长极的网络结构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区域系统相邻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区域系统:网络结构区域竞争发展目标的竞争发展方式的竞争: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合作区际贸易:降低壁垒区域协作:要
24、素互通,政策协调新型区域合作:共建、共享、共管深汕特别合作区什么什么是区域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跨国尺度不同国家之间跨越边境壁垒的市场一体化,包括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同盟、经济共同体等国家尺度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跨越区际贸易壁垒的市场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市场一体化:消除市场分割商品贸易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要素流动自由化:劳动力,资本价格变动同步经济政策同步:价格政策,贸易政策,财政税收,货币金融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和途径消除贸易壁垒,消除市场分割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光和影的光和影区域一体化的意义扩大市场规模,有助于生产规模扩大促进要素流动,有助于资源配置优化减轻地方保护,促进企业竞争,有助于
25、生产率提升区域一体化的制约因素制度性贸易壁垒: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结构性贸易壁垒:产业结构趋同的影响运输成本壁垒:交通基础设施的制约制度性贸易壁垒的根源:抵御区域一体化的冲击要素极化流动:虹吸效应强化贸易弱肉强食:市场竞争激化制度性壁垒制度性壁垒与区域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边界效应:边界效应边界效应(border effect)行政边界会减少区际贸易流量,导致地区间价格差异基于市场一体化的一价定律价格联动程度:相对价格变动方差,短期整合和长期整合测度方法:Ravallion模型法、协整法、PBM模型法、共同概率模型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相对价格变动方差折算成距离Engel&
26、Rogers(1996):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效应75000英里Gorodnichenko&Tesar(2009):控制异质性后,美加边界效应47公里基于贸易自由化的贸易流量效应贸易流量法:域内贸易和域外贸易的比例,边界效应系数(McCallum,1995)美国国内贸易流量是美加国际贸易流量的22倍(McCallum,1995)引力模型:忽视多变阻力的影响,导致估计偏差关于边界效应的实证研究关于边界效应的实证研究边界效应增强1987-1997 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省际间贸易强度减弱。相对于国际贸易壁垒,国内市场分割壁垒更为严重,国内市场一体化不成功(Poncet,2003)1997年各大区域
27、之间仍然存在市场分割(黄赜琳和王敬云,2006)边界效应减弱长三角和珠三角:2004-2007年城市平均边界效应从45.9万公里下降至6.6万公里,每年以0.2的速度下降(黄新飞等,2013)2002年前国内市场整合程度呈上升趋势,2003-2005年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桂琦寒等,2006;行伟波和李善同,2009a,2009b)边界效应先增后减边界效应在三个样本期先增后减:1991-1995年到1996-2000年是增强的,2000年以后减弱(赵永亮等,2009)已有研究:间接估算,数据年份偏早,不考虑地理相邻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内涵突出区域发展理念的协同性、统一性和包容性
28、,强调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和全域一盘棋的发展规划,体现“扬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方针,实现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突出区域发展机制的协同性,强调一体化发展,包括市场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等,通过一体化发展,带动和扶持问题区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
29、大城市病”的优化开发模式交通运输发展交通运输发展交通运输是区际经济联系的载体,是商品贸易、要素流动、商务交流的条件保障。交通运输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协调的作用交通运输是强化区际经济联系的基础保障条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欠发达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政策手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具有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手段临港经济和临空经济临港经济是指依托港口,以港口及所在区域为载体,以港口相关产业及综合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港口腹地为市场依托,发展起来的与港口密切相关的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形态。临空经济是指依托空港,以空港及临近区域为载体,以航空运输(人流、物流)为指向,以航空货流和商务人流为支撑,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形态。小结小结区际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要素流动、需求乘数效应、知识溢出等方面。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客观存在,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受距离和运输的影响,存在距离衰减效应。现阶段空间极化过程仍占据主导地位。区域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存在认知上的分歧,现实中区域经济差异将长期存在。增长极和发展轴模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需要加快空间极化向空间扩散的转化,未来的空间发展模式将走向多极网络结构。区域竞争和区域合作同时并存,是区域经济协调的主线。区域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降低贸易壁垒。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协调的重要保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