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内江市第十三小学校王玉兰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3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三、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四、教学准备1 .搜集世说新语相关资料,了解王戎。2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谈话导入师:出示李树图片,看到满树的李子你想干什么?可王戎跟你们的想法不同!(板书课题) 指名
2、读课题,解题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指名读,生评价。2、师范读,出示节奏。师:要读好文言文,不但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语速,还要读好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语意停顿,这样才能读出文章的 韵味。课件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再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三、默读课文,理解大意。师:文言文读通了就好理解它写的什么了,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交流汇报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尝是什么意思?尝:曾经。(古今异义)师:你怎么知道的?
3、看注释理解古文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2、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师:多子折枝怎么理解?师:看课文插图理解。3、人问之,答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4、取之,信然。师:王戎的推测是否正确呢?从何可见?师:信然什么意思?5、总结理解文意的方法。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结合插图、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组词补充等方法把课文的意思 读懂了。6、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四、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师: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朗读全文,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师:主要写谁?还有谁?当看到李树时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反应?(板书:王戎、诸小儿、不
4、动、竞走取之)师:为什么“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他在干嘛?1、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善于观察思考)师:你从哪里看出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2、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理解三个“之”的意思(小组讨论学习)师:受王戎的影响,为师也学会观察了,知道我发现什么了吗?我发现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之”字,我在想它们 的意思有区别吗?有聪明的小朋友能告诉我答案吗?师:“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往往用于指代某一样事物。五、发挥想象,讲故事,悟道理师:看,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居然可以指代这么多意思、,难怪课文只用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非常简洁。 谁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
5、故事呢?请同学们先和同桌互相讲一讲,然后再给全班同学讲一讲。 1、指名讲故事。生评价。2、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师:要把故事讲生动得发挥想象。发挥想象,补充课文。(1)人问之:“”(2)取之,信然。众人不禁叹曰:“王戎真乃也!”再指名讲故事。师:想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可以想象文中人物的对话(如:众孩童见到“李树多了折枝”是会有怎么的对话?见 王戎不动,又会怎么样追问),他们争着摘李子的动作、还可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王戎此时在想什么?)。 师: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正是以为王戎从小善于观察,爱动脑筋 思考,长大后成了西晋一位名士,和嵇康等并称竹林七贤。(课件出示相关资料)3、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生: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善于观察,仔细思考。师: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泻路。(板书:善观察、 勤思考)五、激发阅读兴趣,拓展延伸师:读小故事,明大道理!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课后找世说新语来读读吧,它是南朝文学家刘 义庆等人写的一本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琐事,言谈举止)集。我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凿 壁偷光”和今天我们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都是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相信读了之后你也会变得更加 聪明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