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保密启用前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特别提示:L本卷为语文试题单,共22个题(含作文题),满分150分,共12页。考试时间150分钟。2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用笔在特制答题卡上答题,不能在本试题单上作答。3 .答题时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根据本题单各题的编号在答题卡上找到答题的对应位置, 用规定的笔书写。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很多人看来,科学与文学是相距最远的两个学科。我们很难想象,一种致力于自然的探索和一种 致力于人自身灵魂的探索之间,能够找到哪些共同点;也很难想
2、象,它们之间的距离在怎样的条件下能 得以消除。在我们看来,科学是向外的,它是人类试图寻找外部世界奥秘的知识总和;文学是向内的, 它不断找寻人的内心秘密,并运用语言工具做出恰当表达。实际上,在此引用牛顿力学定律的表述也许 是准确的,科学与文学的力量是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的,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自从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将诗人清除出理想国后,哲学和科学似乎主宰了世界,文学只能在具有某种 垄断意义和天然合法性的城堡之外游荡、流浪,世界上的一切进步也似乎归功于科学的进步,文学则以 一种非法身份秘密地存在于民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失去了重要性,也并不意味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因此而藐视文学的存在。 事实上,
3、这两种存在同样重要。科学家从几千年前开始,一直将科学的首要宗旨设定为发现自然的和 谐,它建基于对宇宙秩序的信仰。一切假定、推理、求证都从这里出发,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会掷骰 子”成为科学信仰的箴言。即使是量子力学以及其他理论颠覆经典力学的事实,也很难动摇建立世界和 谐统一的知识图景的信仰根基,也很难动摇人类的对于自己的纯理智可以领悟世界秩序的终极意义的信 念。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致力于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从未忘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知道, 文学与科学实际上从未分离,他们的不同不过意味着一个硬币的两面。文学以自己的方法、手段,不断探讨、检视人的内在和谐问题和存在的本质,它更多地从人出发, 以
4、人为归结点,文学以人为关怀、描述和探讨的对象,有效地将宇宙浓缩于人自身;科学采取了相反的 路径方式,将理解人自己的活动放大到宇宙存在的全部时空里,它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融合到认识自 己的历史中,科学和文学都在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营养,文学从根本上说,不论 承载怎样的思想,不论探索语词种种排列组合的奇迹,也不论其对人的理解达到怎样的深度,最终要回 到审美的层次上。从这一点上理解,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因为在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 高准则。西方科学家彭加勒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而是 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
5、。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求,生命也不 值得存在我们观测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天体,也发明各种工具来寻找微观世界,并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宇 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孩子生病、死去而变得不幸,孩子就医的过程也彰显了无奈和无助。小说通过林 德顺的感受来抒写底层百姓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与悲悯之情,结尾部分交代了林德顺的不幸,使同情与 悲悯的主题更深刻。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虞预,字叔宁,十二而孤,少好学,有文章。余姚风俗,各有朋党,宗人共荐预为县功曹,欲使沙 汰秽浊、预书与其从叔父曰:“近或闻诸君以预入寺,便应委质,则当亲事,不得徒已。
6、然预下愚,过有 *所怀。邪党互瞻,异同蜂至,一旦差跌,众鼓交鸣。毫厘之失,差以千里,此古人之炯戒,而预所大恐 也。”卒如预言,未半年,遂见斥退。太守庾琛命为主簿,预上记陈时政所失,曰:“自顷长吏轻多去来,交错道路,受迎者惟恐船马之不 多,见送者惟恨吏卒之常少。穷奢竭费谓之忠义,省烦从简呼为薄俗。愚谓宜勒属县,若令、尉先去官 者,人船吏侍皆具条列,到当依法减省,使公私允当。”琛善之。太守纪瞻到,预复为主簿,转功曹史。 察孝廉不行。遭母忧,服竟,除佐着作郎。 太兴二年,大旱,诏求说言直谏之士,预上书谏曰:“大晋受命,于今五十余载。自元康以来,王德 始阙,戎瞿及于中国,宗庙焚为灰烬,千里无烟爨之气,
7、华夏无冠带之人,自天地开辟,书籍所载,大 乱之极,未有若兹者也。”预以寇贼未平,当须良将,又上疏曰:“臣闻承平之世,其教先文,拔乱之 运,非武不克。愿陛下诏之群公,博举于众。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下宜奖历使丕顾余旁料冗猥或有可看 厚加宠待足令忘身”咸和初,夏旱,诏众官各陈致雨之意。预议曰:“臣闻天道贵信,地道贵诚。诚信 者,盖二仪所以生植万物,人君所以保乂黎蒸J预雅好经史,憎疾玄虚,其论阮籍裸袒,比之伊川被发,所以胡虏遍于中国,以为过衰周之时。从 平王含,赐爵西乡侯。苏峻作乱,预先假归家,太守王舒请为谐议参军。峻平,进爵平康县侯。以年老 归,卒于家。(节选自晋书虞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8、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B.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C.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D.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察孝廉不行”与张衡传“举孝廉不行”中的“不行”不行含义相同,意思是不去上任就职。A. “近或闻诸君以预入寺”与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以”含义不同。B. “预雅好经
9、史”与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中的“雅”含义相同,都是美好、高尚的意思。C. “预先假归家”与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 “假”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预年轻时就好学有文才。宗族里的人举荐他做了官,企图向他赠送礼物,以免除劳役,虞预担心这 样的过失会铸成大错,后不到半年便被罢官。B.虞预针延时弊,指出官吏调动时的不良风气,建议制定条例,依法减省开支,太守称赞并施行他的建 议。后他被考察举荐为孝廉,但没有上任。C.皇帝下诏寻找敢于进言的读书人,虞预直言进谏,认为自元康以来,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焚毁宗庙, 屠戮百姓,如此乱象是因为王朝道德缺失。D
10、.虞预痛恨玄远虚无的东西,把阮籍赤身裸体的行为比作披头散发的伊川人,认为正是这种现象导致胡 虏进入中原,文明衰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顷长吏轻多去来,交错道路,受迎者惟恐船马之不多,见送者惟恨吏卒之常少。(2)诚信者,盖二仪所以生植万物,人君所以保乂黎蒸。【答案】io. D 11. C 12. C13. (1)近来县里的主官动辄调任,在道路上往来不断。接受欢迎的感到船马越多越好,而被送别的则担 心场面冷清。(2)诚信这两字,正是天地生产和繁殖万物的原因,也是让君主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定的原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有担当大局的人
11、才,就一定要合理任用,还应该予以奖励,促使他能奋不顾身为国效力。在 旁做事地位低下的小杂吏,倘若有可用的,厚待于他,特别给予皇上的恩惠,足令让他置生死于不顾。“当局之才”是偏正结构,意为“担当大局的人才”,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允”的宾语是“其任”,且后面的“则” 一般位于句首,“任”与“则”之间应断开,排除C;故选D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被考察举荐为孝廉,但他没有上任。/被推举为孝廉,他不去应荐。B.正确。第一个“以。因为。句意:近来有时听你们说,因为我虞预做了官。第二个“以”,而。句 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C.
12、“含义相同”错。第一个“雅。平素。句意:虞预平素爱好经史;第二个“雅”,高尚,崇高。句 意:享有崇高名望的都督阎公。D.正确。第一个“假。请假。句意:虞预正好告假归来;第二个“假”,借。句意:常常向藏书的人家 去借。故选C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自元康以来,如此乱象是因为王朝道德缺失”错。原文第三段“自元康以来,王德始阙, 戎瞿及于中国,书籍所载,大乱之极,未有若兹者也”,意在说明自西晋元康以来,中原王朝的道德 开始缺失,西北没有教化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宗庙焚为灰烬,千里无炊烟,华夏无男子。自古以来, 书籍所载,大乱之极,未有像现在这样,据此可看出,“中原王朝
13、的道德开始缺失” “西北没有教化的少 数民族进入中原”是两种现象,文中并未二者有因果关系。故选C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顷。近来;“轻多去来”,动辄调任,轻易调任;“交错道路”,在道路上往来不断;“见”,被。(2) “二仪”,天地;“所以”,的原因;“保乂”,治理使之安定太平;“黎蒸”,黎民,百姓。参考译文:虞预,字叔宁,十二岁时成为孤儿,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学习,有文才。余姚当地的风俗,各有自己的 朋党,宗族里的人共同举荐虞预担任功曹,以便淘汰污浊的风气。虞预写信给他的从叔父说:“近来,有时 听你们说因为我虞预做了官,便应呈献礼物,那么作为宗亲,以后也可
14、以不服劳役。但我虞预是一位极其 愚昧的人,一旦有交往,心中就会挂念。而各类派系、朋党互相观察着,犹如蜂一样围绕着四周。我一旦 失足跌倒,就会众鼓交鸣。一点小小的过失会带来大错,影响全局,这是古人十分明显的警戒,也是我虞 预感到非常恐惧的事J最后,正如虞预所预言的,不到半年就被罢官。太守庾琛任命他为主簿,虞预向他提出关于时政的一些弊端,说:“近来县里的主官动辄调任,在道路 上往来不断。接受欢迎的感到船马越多越好,而被送别的则担心场面冷清J大量地铺张浪费说是忠义,而 少烦求简却被看成不好的风气。我认为应该强制告诫县里,如果县令、县尉离任,送行的人、船、官吏、 侍从都要规定条例,依法减省,公私适当。
15、庾琛认为他说得对。太守纪瞻到任,虞预再次担任主簿,转任 功曹史,被考察举荐为孝廉,但他没有上任。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担任佐着作郎。东晋太兴二年,大旱。皇帝下诏,寻找敢于直言直谏的读书人,虞预上书建议说“大晋立国到现在已 经五十多年,自西晋元康以来,中原王朝的道德开始缺失,西北没有教化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宗庙焚为 灰烬,千里无炊烟,华夏无男子。自古以来,书籍所载,大乱之极,未有像现在这样。”虞预因为贼寇未平, 当思良将,又上书说:“我听说太平盛世,要用美德进行教化。平定祸乱时,不用武力就无法取胜。希望陛 下咨询朝中大臣,让众人广泛举荐。如果有担当大局的人才,就一定要合理任用,还应
16、该予以奖励,促使 他能奋不顾身为国效力。在旁做事地位低下的小杂吏,倘若有可用的,厚待于他,特别给予皇上的恩惠, 足令让他置生死于不顾。咸和初年,夏季大旱,朝廷下诏百官,让各人陈述获雨的意见。虞预建议说:“臣 听说天道看重的是一个信字,地道看重的是一个诚字。诚信这两字,正是天地生产和繁殖万物的原因,也 是让君主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定的原因。虞预平素爱好经史,憎恨痛疾玄远虚无的东西,他评论魏晋竹林七贤的阮籍赤身裸体的行为,把他比 作上古时代的披着头发野外祭祀的伊川人,正是由于这种野蛮的行为导致五胡乱中华,认为这种不文明的 行为超过了衰落的周朝时期。他跟随平定王含叛乱,赐爵西乡侯。苏峻作乱,虞预正好告假
17、归来,太守王 舒请他担任咨议参军。苏峻平定后,升爵平康县侯,年老辞官回家,在家中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小题。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蛰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 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 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注】此词作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八月。文天祥领兵拒元,兵败,于宋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岭 坡(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四月,他被押往大都(今北京)。同被押送的还有
18、他的同乡好友邓炎心邓 因病留在天庆观就医。临别时邓冽作词送别文天祥。文天祥写此词酬答邓冽。“能。同”恁。这 样。蛟龙:三国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 中物也。”蛰:蟋蟀、蝗虫等昆虫。登楼作赋:汉末中原大乱,王粲南下依附刘表,登当阳城楼,作 登楼赋怀乡。龙沙,指北方沙漠。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词作内容分析,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应该与文天祥过零丁洋比较接近。B.词人用曹操和王粲的典故,意在抒发作者虽有复国之志,但理想化为空中之雪的遗憾。C.词人写自己和邓物随秋风流落在秦淮河畔,“笑”是对自己身陷囹圄却无可奈何的自嘲。D.
19、“去去龙沙”三句,运用叠词、比喻等手法,生动写出词人身处北方沙漠,频频回望故国的满心眷恋 之情。15.本词格调苍凉悲壮,但并无绝望之气。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词作是如何体现这点的。【答案】14. D 15.词人以蛟龙本非池中之物为喻,抒写自己虽遭囚禁而志向远大的情怀。“横 槊题诗”三句,用典抒发自己抗元失败、壮志难酬之情,但词人以“方来还有英杰”表达对国家复兴的期 望。“一叶漂零”“朱颜都变尽”写尽人生坎坷,但“丹心难灭”强调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去去龙 沙”三句,言人北去,离故国渐远,但“杜鹃枝上残月”却表达词人死后犹卷恋故国的爱国赤诚。全词看 似抒发“牢愁”,格调苍凉悲壮,但情绪却并不低沉
20、,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可谓风骨境 界高远。【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 “生动写出词人身处北方沙漠,频频回望故国的满心眷恋之情”理解错误。“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 线青如发”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此处作者写他设想此去北国,在沙漠中依依回首中原的情景。故选D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结合“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分析可知,诗人说,是蛟龙就应该腾空,它本来不是池中受屈之物。词 人以蛟龙本非池中之物为喻,抒写自己虽遭囚禁而志向远大的情怀。“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词人想到曹操横槊题诗,忆起王粲登楼作赋,这一切都变成
21、了空 中飞雪。词人用典抒发自己抗元失败、壮志难酬之情,但词人以“方来还有英杰”表达对国家复兴的期 望。“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意思是可笑我像一片飘零的落叶,今天重来秦淮河,正赶上 这新凉时节,秋风飒飒。文天祥独力支撑,扶大厦于将倾之际,在淮水之间和敌骑数次相遇,历尽艰难 才得南归,这几句,写尽人生坎坷,但“丹心难灭”强调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我将要奔向寒冷荒漠的龙沙,回首了望大好河山,一脉细细的山 峦俨如青丝。“去去龙沙”三句,言人渐北去,心终南向,以致频频回首,对故国江山无限留恋顾念。“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我的老友,应记住杜鹃哀啼的树枝上高
22、挂残月。表达词人死后犹卷恋故国 的爱国赤诚。故全词欢畅淋漓,不假修饰,无齐蓬之痕,绝无病呻吟之态,直抒胸臆,苍凉悲壮,国虽 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可谓风骨境界高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面句子 空缺部分。(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大将军窦宪曾与匈奴北单于在稽落山打仗,大破匈奴,勒石纪功的典故, 赞美镇守边塞将军的句子是:,。(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岑参以白雪为背景描写送别场面,列举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 的句子是“, ,这些边地器乐触动了送别者的乡愁,有一种“总是关山旧别情”的韵味。(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从师学习的对象与年龄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下无
23、关,继而明确了择师的标准 旦“”,o【答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萧、候、置、琵琶、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国庆期间,盛世修典一一“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展览现 场,一幅千里江山图的灯光效果图引得观众频频止步,不仅有围观者在旁边小声讨论,还有不少懂 行的参观者向其他观众介绍这幅图的神奇之处。千里江山图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开展前,这幅画卷就自带“名人效应”。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24、上,歌舞诗剧只此青绿令人惊 艳。如卷轴般的舞台上,演员们身着青绿舞衣,在云雾里o舞蹈中,错落的山峰被拟人化,兼 具宋朝女子的婉约和山体的“棱角分明工借助春晚这个舞台,只此青绿广为人知。这场节目的灵感来源一一正是宋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图。少年挥毫,尽情展现着大宋的盛世河山、王希孟是宋徽宗亲自调教的绘画奇才,进入皇家画院时, 年仅18岁。不仅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二、更是他唯一传世的画作。只此青绿即是将千里江山图舞蹈化,带我们般走入画卷,去感受千年前的大宋山 河。回到大展现场,千里江山图的展陈方式也十分吸睛。放大了整整两倍的灯光效果图,让画中的细 节图中有繁复的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贵州省 贵阳市 第三 实验 中学 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