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秘密启用前阖中中学校2020年秋高2019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卷面分5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 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2、。以言达意, 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 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论语中“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 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 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 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
3、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 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0 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 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 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 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 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
4、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 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 “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 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 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 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
5、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 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 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 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 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 无言之美。(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
6、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必追求用文字很 好地表情达意。R.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 传达情感的道理。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 是音乐的无言之美。1).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 者刻意为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 达情意的道理。B.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
7、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 可行性。C.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 “无言 之美”的内涵。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 浅显易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 白。B.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 秀的古诗文中。C.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
8、将更有 感染力。D. 7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苻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 了含蓄美和深刻美。(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 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 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 胜数的文化瑰宝。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 也是
9、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 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 知。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 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 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摘编自陆玄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材料二: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
10、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 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 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 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 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 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 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
11、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 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材料三: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 着,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 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 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 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
12、和独特性格。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 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 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 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 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 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
13、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 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 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 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 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 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
14、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 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 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 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
15、文化的精神传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 有着密切的关系。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仅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 方面有非凡意义。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民 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 启迪,增强文化自信。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
16、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 化的自信和包容。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 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 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 和独特性格。6,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黑 注意大加卡尔维诺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
17、人都是贼。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 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 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 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 人和穷人。有一天一一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一一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 地出门去偷,却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
18、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 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驳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 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 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一一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19、。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别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 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 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人去 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 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
20、,他们就会 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 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 个都还是贼。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注】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黑羊采用了象征(影射)的手法,可谓典型的寓言类小说。黑羊中所描摹的一切,貌似荒诞, 实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B.这篇小说介绍了一个“偷盗国”,暗示我们社
21、会游戏的规则需要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谁违反了游戏的规 则,谁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C. “黑羊”在文中指那个唯一诚实的人,小说以“黑羊”为题,用的是反讽的手法,用对一个诚实的人的 否定来证实社会的欺骗性。D.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小说对公众的一切标准之中的不合理的 一面做出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嘲弄。8 .虚构是小说的生命,小说的真实是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对于小说创作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有人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让所有人都能够读懂,洞察躲藏在文字背后的宏大主题。请谈谈你对这篇 小说“宏大主题”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
22、文阅读(34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刘弘,字和季,沛国人也。弘有干略政事之才,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旧恩起太子 门大夫,累迁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太安中,张昌作乱, 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侃、初 等累战破昌,前后斩首数万级。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 乃叙功铃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朝廷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陟,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
23、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弘尝夜起,闻城上 持更者叹声甚苦,遂呼询之。兵年过六十,羸疾无襦。弘悯之,乃责罚主者,命其以韦袍复帽相付。益州 刺史罗尚为李特所败,遣使告急,请粮。弘移书赡给,而州府纲纪以运道悬远,文武匮乏,欲以零陵运米 五千斛与尚。弘曰:“诸君未之思耳。天下一家,彼此无异,吾今给之,则无西顾之忧矣。遂以零陵米 三万斛给之,尚赖以自固。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侃与敏同郡,又同 岁举吏,或有短侃者。侃遣子及兄子为质,弘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
24、夫之交尚 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 陈敏竟不敢窥境。永兴三年,诏进号车骑将军。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 款密,故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 呆矣。(选自晋书?刘弘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 为政哉B.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 为政哉C.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 为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学年 四川省 南充市 阆中 中学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