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新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精梳理-通时空观念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1 .比拟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不同,认识中国选官制度的开展 变化。2 .整理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运行机制,认识中枢机 构的不断完善。3 . 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认识制度创新的社会效益,并体 会以民为本对社会开展的影响。一选官制度(先秦至隋唐)1.九品中正制(1)画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内容中央委任画史亚宜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国塞世。(3)结果逐渐成为维护上
2、族特权的工具。随着画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科举制(1)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丽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那么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画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作用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画皿公壬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画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r画中央集权。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隋朝初期D.唐朝中期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赋税制度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而向财产为主 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两
3、税法就是转变的标志,D项正确。西周时期诸侯对周天子缴纳贡赋,而不 是赋税,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北魏时期、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是以人J.为主的赋税制 度,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合格性训练B组11.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表达了平等的原那么而非专断 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I).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表达了平等的原那么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可知,科举制选 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对君
4、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表达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局部,故C项错误。12. (2019 山东宁阳期中)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 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 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答案B解析 材料“还要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唐代科举制受到了前代九品中正 制的影响,应选B项。材料”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
5、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 地位等等”说明名望只是参考之一,排除A项;材料“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说明 门阀士族的控制被打破,排除C项;唐代科举制的依据不是平民的看法,排除D项。13.假设在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 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A.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工部C.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工部答案C解析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 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6、六部,其中工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等,C项正确。14.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 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那么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开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口益开展1) .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十.地和人民答案I)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管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 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开展壮大、 商品经济的开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两项;“不抑兼并”的土地政
7、策是宋朝政策, 故排除B项。15 .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庸调徭役两税法A.B.C.D.答案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充分的劳动时间,正确;调、徭役并不能减轻人身 依附关系,错误;两税法按土地资产为主纳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人身控制,正确。应选D项。16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 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一一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
8、”。 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 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 不完皇粮国税啊!”(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期的赋木兑制度。(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两税”的内涵。(3)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答案(1)租庸调制。(2)内涵: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按夏、秋两次征税。(3)原因:封建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总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 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解析
9、第(1)(2) (3)问都是比拟基础的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I可答即可。选择性模拟 ,Al1. (2019 山东临沂月考)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 人特别关心国事,比方白居易和无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 明唐代的科举制()A.引领考生匡时济世B.表达近代民主制特点C.意在加强君主专制D.推动注重教育的风气答案A解析 材料中讲述科举制出题的方向集中在时政以及如何治理国家,表达考试服务于政治以及匡时济 世,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材料中表达的科举制特点,故排除。2. (2020 山东聊城期末)贞观初年,
10、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 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 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 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材料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项正确。A、B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项错 误。3. 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
11、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 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I).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 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 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开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 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B12/13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项错误。二三省六部制1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
12、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 .隋朝:回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3 .唐朝:三省六部制(1)运行程序:中书省负资画地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资画里孩;尚书省负责画执行, 下设吏、户、礼、兵、开IJ、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特点: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牵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共执国宰相之职。(3)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画一体化趋 势。(4)影响:三省六部制确实立和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赋税制度1 .租调制(1)回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和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布画均田令,受田农民承当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 .租庸调制(D内容:唐初,赋税征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画鹿。(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画隹时回,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 .两税法(D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画亘接支配的土地FI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 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政府财政困难。(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画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4)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画皿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5)影响两税法简
14、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画人工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金版微点拨判断正误科举制是唐太宗开创的。(X)隋文帝时就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唐朝时继承完善。知识拓展唐朝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1)囚犯、僧人、道士、商人、犯讳的人、女人(武那么天开女试属特例)。(2) “娼、优(古代从事艺 术表演方面工作的人)、隶(衙门里的轿夫、马夫、伙夫、更夫)、.皂(衙役)”这四类人的后代不能参加 科举考试。易混易错三省六部制并未取代三公九卿制下面是隋朝中央机构图示,从中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下,只是宰相的权力被分割,其他部门依然
15、存 在。皇帝I-十二卫大将军卿 九I御史台(御史大史) I尚书直令后 人冷 I门下省(纳言) I内史省(令)太府寺(哪) 司农寺(孵) 鸿胪寺(卿) 大理寺(卿) 太仆寺(卿) 宗正寺(卿) 卫尉寺(卿)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工部(尚书) 度支(尚书) 都官(尚书) 兵部(尚书) 礼部(尚书) L-吏部(尚书)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土地私有制下实行的税收制度,包括田租、赋役(人头税)、徭役(劳役)、兵役等税种。国家收取赋税, 包括实物地租,如栗、稻、麦、蔬菜、布帛等,也有货币地租,随着商品经济的开展,货币地租逐渐占主 流。思考探究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什么?金版点拨:(1)选拔
16、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那么:逐渐走向制度化,表达相对的公平、公开。思考探究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具有什么特点?金版点拨:(D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逐步向财产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开展为可以纳绢代役。(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开展为基本定时。(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研重难籍史料实证主题一选官制度如一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 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高中历史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统一 封建 国家 发展 制度 变化 创新 学案含 解析 新人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607035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