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存在主义教育思想.pptx
《第三十八章-存在主义教育思想.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十八章-存在主义教育思想.ppt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方教育思想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第七编20世纪后半期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20世纪后半期第七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以及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不仅猛烈冲击了学校教育,而且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曾经在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教育界占主导地位的“进步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新教育”思想开始失势。尤其是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引起了美国以及欧洲国家教育界的激烈争论,迫使学校教育更加认真考虑与应对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压力。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纷纷涌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
2、运用不同的理论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教育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自20世纪30年代末在美国产生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已成为一种对美国中小学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教育思潮。作为“进步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对立面,它主张加强智力训练和提高学业标准,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60年代末,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失去其统治地位。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20世纪后半期第七编在现代西方教育思想中,被称为“新传统主义”教育思想的还有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和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提倡宗教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真正的基督徒
3、,主张教育属于教会,提倡宗教训练。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提倡“复古”为特征的教育思想,强调“共同的人性”和“永恒学科”,主张加强理智训练和品格培养。20世纪60年代,在现代西方教育思想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它们以现代心理学为依据研究教育问题,试图进一步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其中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的是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在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探讨学习理论以及教学方法和技术问题,推行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这无疑推动了教育理论科学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科结构,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提倡“发现
4、法”和儿童早期学习,确实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成为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指导思想,而且对欧洲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课程改革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20世纪后半期第七编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重视品格教育和主张个人的自由选择。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教育思想曾对西方国家的青年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人物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强调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人,主张使各方面的教育相互联系成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
5、,这一教育思想不仅在苏联教育界而且在国际教育界均享有盛誉。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多的教育家重视教学论问题的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其中,以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为代表提出的“一般发展”教育思想,强调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一般发展”(整个身心的发展)。以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为代表提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强调以个性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为依据,促使教学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优效果。以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为代表提出的“掌握学习”教育思想,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和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为代表提
6、出的“有意义言语学习”教育思想,强调学习分类、“同化”、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20世纪后半期第七编在现代西方教育思想中,分析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生被认为是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革命。该思想旨在对教育的概念、命题和问题进行“清思”,消除由于概念含糊不清而引起的无休止的争论。这一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在教育理论上,而不是在教育实践中。20世纪60年代后,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的以法国教育家朗格朗为代表人物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终身学习,重视教育的整体性,提倡学习化社会。这一教育思想不仅对当今世界教育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有助于21世纪教育改
7、革和发展战略的制定。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依据,强调教育应该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提倡人本化的课程和方法以及自由的心理气氛。这一教育思想的产生主要针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以及当今学校教育对学生情感和个性发展的忽视,无疑为西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西方教育思想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第三十八章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本章内容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01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0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03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析04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8、西方教育思想史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第三十八章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思潮。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奥地利神学家和哲学家布伯(又译“布贝尔”)、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斯(又译“雅斯贝尔斯”)和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勒是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以“人的存在”为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注重品格教育,提倡“个人的自由选择”,主张采用“对话”方法的个别教学。尽管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曾一度在西方国家中广为流行,但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走向衰落。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第三十八章第一节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存在主义”(existent
9、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existentia,又译为“生存主义”“实在主义”。按照存在主义者自己的观点,存在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伯来和古希腊文化。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到奥古斯丁的“信仰高于理性”,再到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中,都可以寻觅到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子。一般认为,存在主义的直接先驱者主要有两个人:一位是丹麦基督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另一位是德国的无神论者尼采。他们都反对当代基督教哲学和由黑格尔主义所代表的传统哲学。克尔凯郭尔首先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存在观。他认为,哲学不应当抽象地议论世界的本原,而应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以研究人生为己任。在他看来,人是精神性的自我,他只与自身
10、发生关系,自己体验自己,并通过内心与上帝对话,达到真正的基督徒的存在。显然,克尔凯郭尔力图从基督教内部重新振兴基督教哲学。但尼采却寻求一种超人的道德来取代基督教。尼采认为,“上帝死了!上帝永远消逝了!”“我们对我们的生存必须自己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自身的真正舵手,决不容许我们的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此外,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强调本质(纯粹的观念,或称先验的自我)是一切存在的最终根据,对存在主义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存在主义的两个著名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出自胡塞尔门下。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第三十八章第一节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存在主义于2
11、0世纪20年代首先产生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在5060年代成为风靡法国的时髦哲学。60年代,又传播到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成为一种影响颇大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的产生与西方社会面临的深刻危机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暴露了它自身难以克服的痼疾,即严重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矛盾也因瓜分世界市场和殖民地而加剧,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更是在人们的头顶上笼罩了一层阴影。面对这样的状况,人们苦闷、彷徨,并逐渐被绝望、孤独和“无家可归”的情绪所笼罩,个人生存的意义以及个人生存的目的和价值问题成为人们普遍思考的问题。于是,西方产生了以研究人的生存、人
12、的自由为目的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人把存在主义称为“危机哲学”,也表明了存在主义的产生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联系在一起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法国哲学家萨特。海德格尔在1927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一书,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产生的标志。萨特不仅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学说,而且还使存在主义“文学化”“政治化”,使存在主义在法国成为一种时尚。此外,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法国宗教思想家马塞尔、奥地利神学家和哲学家布伯也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第三十八章第一节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观的表达。20世纪
13、50年代,美国教育哲学家莫里斯等人将存在主义引入教育领域后,逐渐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布伯1939年在巴勒斯坦全国教师会议上的题为“品格教育”的致词。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勒后来详细地分析、归纳和论述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系列基本观点,进一步扩大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第三十八章第二节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1.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以“人的存在”为研究对象的。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品格教育。3.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个人的自由选择”。4.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反对团体教学的方法。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
14、想史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第三十八章第三节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布伯1.1 生平和教育活动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是奥地利神学家、哲学家。19241933年,布伯担任了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宗教哲学伦理学教授。1933年以后从事犹太人成人教育工作。后来由于受到纳粹秘密警察的迫害,布伯不得不于1938年移居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担任社会哲学教授。他还在耶路撒冷创立成人师资培训学院,并于1949年亲自任院长,为中东和北非移民培训了一批优秀教师。布伯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与你生存的对话:哲学和教育学全集和品格教育等。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存在主义
15、教育思想第三十八章第三节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布伯1.2 教育思想1.2.1 教育的目的在我与你一书中,布伯明确地写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在他看来,不少人对精神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他指出,人们越来越多地获得这样的能力:以“学习知识”这一间接手段来取代直接经验,把对“它”之世界的直接利用“简化为专业性利用”。人不得不一代代将此种能力传递下去,所谓“精神生活之发展”首先就是指此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对精神犯下了真正的“原罪”,因为这种意义的精神生活实为障碍。显然,在布伯这里,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
16、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由此,教育必须以品格为目标。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第三十八章第三节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布伯1.2 教育思想1.2.1 教育的目的按布伯的意见,真正的教育者总是关心学生整个人,而不只是考虑学生个别的功能。而且,真正的教育者,总是把学生整体视为品格,而不只是视为个性。因为在个性与品格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差别。个性在其成长方面实质上是不受教育者影响的东西”,“个性是一个成品,只有品格才是需要加工的东西。人们可以培养和增强个性,但在教育方面,人们却能够而且必须以品格为目标”。在布伯看来,教育者最重大的任务则是在帮助塑造人的品格。在品格
17、形成的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品格的因素之一,但是,教师与其他因素是不同的,教师“具有参与施加烙印于品格的决心,他还具有这样的意识,即意识到就成长中的人看来他应表示某种抉择,抉择什么是正确的以及什么是应当的。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第三十八章第三节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布伯1.2 教育思想1.2.2 品格教育布伯认为,品格是“介于一个人的本质与他外表之间的这种特殊纽带,介于他为人的统一性与他的一连串行动与态度之间的这种特殊联系”。这种“特殊纽带”和“特殊联系”,既不是法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所认为的品格“无非是自愿遵从那些通过经验、教学和自我反省而在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十八 存在主义 教育 思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