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九章-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ppt(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讲第九讲 农村人口问题农村人口问题 和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人口多人口多基数大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增长速度快人口素质低人口素质低劳动力剩余多等。劳动力剩余多等。一、农村人口一、农村人口人口通常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居住在人口通常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的总和。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的总和。农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的总和,农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的总和,包括广义的农业人口和与农村有关的非包括广义的农业人口和与农村有关的非农业人口,是城镇人口的对称。农业人口,是城镇人口的对称。(一)中国农村人口(一)中国农村人口 数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数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1990年底,中国总人
2、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5%1996年农村人口数量8.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6%农村人口数量特征:基数大基数大 比重大比重大 自然增长率高自然增长率高.年份全国总人口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949541674840289.41957646535470484.61965725385949382.01975924207639082.719851058518075776.319951211218594771.0200049-2000农村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农村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现状的成因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现状的成因既有人口本身的原因,也有复杂的历史文化既有人口本身的原因,也有
3、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和制度原因:原因和制度原因:1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多生孩子,早生孩子,生男孩子”是农业社会扩张劳动力的需要。中国农村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和社会舆论。2家族文化的影响家族文化的影响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势力大小,取决于家庭或家族人口的多少。不仅是不仅是“名门名门”,还须是,还须是“旺族旺族”。“在家亲兄弟,出门父子兵在家亲兄弟,出门父子兵”。3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人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婴儿死亡率降低。4劳动力培养成本低劳动力培养成本低“多一个人就是多一双筷子多一个人就是多一双筷子”人民公社制度部分承担了劳动力培养成本,人民公社制度部分承担了劳
4、动力培养成本,刺激了人口增长。刺激了人口增长。5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马寅初计划生育思想马寅初计划生育思想:20世纪20年代发表了“计算人口的数学”30年代发表“人口问题与世界经济大势的关系”40年代发表“马尔萨斯之人口论”。1957年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太快”,提出“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马寅初受到批判,国家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6 6巨大的人口基数巨大的人口基数7 7家庭养老的赡养方式家庭养老的赡养方式8 8僵化的户籍制度僵化的户籍制度(二)中国农村人口(二)中国农村人口 的年龄构成的年龄构成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上,人口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上,人口年
5、龄的分布状态。年龄的分布状态。衡量人口年龄结构方法衡量人口年龄结构方法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再向老年型的转变过程就是人口老化的过程。表9-2联合国关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类型0-14岁人口比例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岁)年轻型40以上4以下15以下20以下成年型30-404-715-3020-30老年型30以下7以上30以上30以上中国农村人口中国农村人口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金字塔金字塔”变动趋变动趋势势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年轻型成年型成年型老年型 按中国1989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口8000多万
6、,占农村总人口的7.74;到2020年,老年人口1.2亿,占农村总人口的9.98%,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随着人口城镇化过程加快,农村人口老化速度也必然加快。(三)中国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三)中国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性比例性比例=男性(女性)人口男性(女性)人口/总人口总人口100%100%性别比性别比=男性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女性人口100%100%大多数国家里,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约为大多数国家里,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约为每每100100女性对女性对105105个或个或106106个男性。个男性。据统计发展中国家性别比多在据统计发展中国家性别比多在100100以上,发达以上,发达国家则往往在国家则往
7、往在100100以下以下。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构成有两个主要特征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构成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中国农村性别比呈现波浪形,第一,中国农村性别比呈现波浪形,基本平衡。基本平衡。第二,婴幼儿性别比比较高,第二,婴幼儿性别比比较高,0 0岁组性岁组性别比是别比是112.06112.06,超出了,超出了103107103107的正的正常范围。常范围。(四)农村人口的分布(四)农村人口的分布1、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分布不均衡2、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布不均衡3、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分布不均衡4、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不均衡农村人口分布最密集的是江苏省,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54人;最稀疏
8、的是西藏,人口密度低达每平方公里只有l.6人。相差346倍。二、二、农村人口问题农村人口问题(一)人口与社会(一)人口与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复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杂的关系。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改造自然世界的力量,也是破坏自既是改造自然世界的力量,也是破坏自然世界最主要的力量;既是组成社会的然世界最主要的力量;既是组成社会的主体,又是被社会制约的客体。主体,又是被社会制约的客体。1 1 人口数量的增长本身是经济和社会发人口数量的增长本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展的产物 2 2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
9、引起劳动力数量的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从而引起经济增长。增加,从而引起经济增长。3 3 人口数量与国家生产能力的关系人口数量与国家生产能力的关系 4 4 人口数量与文化教育的关系人口数量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5 5 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6 6 人口数量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人口数量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二)农村人口问题(二)农村人口问题1农村人口的素质较低农村人口的素质较低人的素质是由遗传生理素质、科学人的素质是由遗传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等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等构成构成身体素质低于城镇身体素质低于城镇农村人口中残疾人的比例达
10、到7.5%左右绝大多数农民的通婚范围不超过25公里2000年17岁城镇男生身高172.8厘米,农村男生(168.8厘米)1979年到2000年,城镇女生胸围增长幅度为2.27%,而农村女生只为0.49%6岁儿童身高不达标的,农村占37%,而城镇只有12%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根据人口统计资料(根据人口统计资料(19971997)在农村人口)在农村人口中,中,6 6岁及岁及6 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为程度的比重为43.29%43.29%,初中占,初中占28.20%28.20%,高中占高中占4.48%4.48%,大专以上仅占,大专以上仅占0.27%0.27%。城镇人
11、口中初中占城镇人口中初中占32.72%32.72%,高中占,高中占20.78%20.78%,大专以上占,大专以上占7.47%7.47%。2人文发展指数(人文发展指数(HDI)低低人文发展指数:健康状况(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智力程度(使用组合的教育成就表达)人的福利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总体状况和国民生活质量总水平。3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增长过快自然增长率过高妇女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一千名妇女在整个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数。4 劳动力富余,就业问题突出劳动力富余,就业问题突出到2000年4月,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了1.5亿。(三)与农村人口问题(三)与农村
12、人口问题 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1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2 2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问题3 3农村青年的犯罪问题农村青年的犯罪问题4 4村的婚姻家庭问题村的婚姻家庭问题5 5农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农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四)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四)解决农村人口问题 的途径和方法的途径和方法农村人口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农民自己的问题。只有把行政手段和利益导向结合起来,把宣传工作与社会生活氛围结合起来,才能促成农民生育行为改变的转变。1诱诱导导农农民民把把对对人人力力资资源源投投资资的的重重点转向智力投资点转向智力投资 据对劳动力的成本与收益研究:据对劳动力的成本与收益研究:体能、技能和
13、智能的社会支付之比为体能、技能和智能的社会支付之比为1 1:3 3:9 9为社会创造财富与价值之比为为社会创造财富与价值之比为1 1:1010:100100对于社会的净贡献之比为对于社会的净贡献之比为1 1:7 7:9191 教育农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从多生教育农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从多生转向少生、优生和优教,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转向少生、优生和优教,提高农村人口素质。2发展和完善发展和完善 农村的社会化养老制度农村的社会化养老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程度高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家庭养老转变为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转变为
14、以社会养老为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弱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弱化“养儿防老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的生育观念。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提高,是顺利推行计划生育的思想保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合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4强化行政控制和农村人口的管理。强化行政控制和农村人口的管理。弊病:工作方法简单;把超生罚款当成财政来源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领农民致富,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生育状况5丰富妇女文化生活丰富妇女文化生活 提高社会地位提高社会地位专家指出:
15、妇女受教育水平与生育子女数量成专家指出:妇女受教育水平与生育子女数量成反比。母亲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子女的抚育水平反比。母亲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子女的抚育水平妇女生育意愿受社会氛围、家庭要求左右妇女生育意愿受社会氛围、家庭要求左右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使妇女缺少自主意识。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使妇女缺少自主意识。“重男轻女重男轻女”的思想减少女童受教育机会。的思想减少女童受教育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劳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劳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可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意识,转移时间和精力,可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意识,转移时间和精力,降低生育意愿。降低生育意愿。三、农村人口城镇化三、农村人口
16、城镇化人口学人口学人口从乡村向城镇的流动,或者确切地说是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地理学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转化和聚集的过程。经济学经济学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的转化过程和机制。对城镇化的理解对城镇化的理解(一)(一)历史学历史学人类从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过人类从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过渡中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渡中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文化学文化学乡村文化向城镇文化过渡。乡村文化向城镇文化过渡。社会学社会学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化的过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化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后果。后果。对城镇化的理解
17、(二)对城镇化的理解(二)(一)城镇化的含义一)城镇化的含义1“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观点观点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2“空间城镇化空间城镇化”观点观点城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口规模、产业结城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3“乡村城镇化乡
18、村城镇化”观点观点强调乡村与城镇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强调乡村与城镇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镇化即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镇化即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沃思(沃思(LWirthLWirth):):城镇化是指从农村城镇化是指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程。城镇的特征:城镇的特征:1载体上,体现出环境的高组织化和物质设施的载体上,体现出环境的高组织化和物质设施的集聚化。集聚化。2 2人口上,集中程度远高于乡村,职业多元化;人口上,集中程度远高于乡村,职业多元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较强的社群性
19、。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较强的社群性。3 3经济上,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乡村;经济部门门经济上,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乡村;经济部门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经济结构上以第二、第三产类齐全、功能完备,经济结构上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具备发达的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业为主,具备发达的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4 4在生活方式上:在生活方式上:工作专门化工作专门化 行为传媒化行为传媒化 交往多样化。交往多样化。5 5在文化底蕴上:在文化底蕴上:多元性多元性 开放性开放性 技术性和商业性等特点技术性和商业性等特点。城镇化的本质含义的完整表述 城镇化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乡区别,城镇化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乡区别,
20、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城镇文明的过程,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城镇文明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一定地域在载体上、人口具体而言,就是一定地域在载体上、人口上、文化上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向上、文化上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向具有城镇特点的表现形态变迁的系统的、具有城镇特点的表现形态变迁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动态的过程。(二)农村人口城镇化(二)农村人口城镇化 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的必要性及可能性1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必要性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必要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减少农业劳动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减少农业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含量。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需要。进而影改善农村居民
21、生活条件的需要。进而影响其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响其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是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的需要。是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的需要。2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可能性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可能性1.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动力之一。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动力之一。2.农业产业化为人口城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产业化为人口城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3.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人口城镇化提供了渠道。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人口城镇化提供了渠道。4.各种规模的经济发展中心的出现为农村人口各种规模的经济发展中心的出现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提供了方向。的城镇化提供了方向。5.国家基本建设移民的安置有意识地选择了城国家基
22、本建设移民的安置有意识地选择了城镇化方向。镇化方向。(三)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状三)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状我国城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我国城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步时期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步时期对农民实行开放,吸收农民进城或进工矿就业。农村居民享有较充分的自由迁居城市的权利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510万人,1958年增加到2316万人城镇人口增量中,城镇人口增量中,5656为迁移增长,新增的为迁移增长,新增的27002700万人口中约万人口中约1 5001 500万来自农村。万来自农村。农民进城,为农民进城,为“一五一五
23、”期间期间825825项大型工业建设项大型工业建设项目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推进了中国城镇化进项目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推进了中国城镇化进程。程。这一时期,农村居民在农村内部也有充分选择职这一时期,农村居民在农村内部也有充分选择职业的权利业的权利5050年代,据估计农村各种专业手工业者约年代,据估计农村各种专业手工业者约200200万万人,而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的农民约人,而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的农民约10001000万人。万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城镇化大起大落阶段。1958年“大跃进”,城镇发展急躁冒进。三年“大跃进”期间,共吸纳1950万农村劳动力进城,新设33个市,新设县城以上建制
24、镇175个,城镇人口增加3124万,达到13073万人。1960年底比1957年底城镇人口增加31.4,其中90为机械增长。大大超过国家负担能力。在这一时期,农村内部劳动力转移也相当可观。1958年,各种小钢厂在全国农村拔地而起。到该年底,社办工业职工就达1800万人1958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锐减3800多万人。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58.2。从1961年开始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大批劳动力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务农。停建缓建大批项目,企业数从59年的31.8万减至62年的19.7万,动员2000万城镇人口回乡参加农业劳动,19611964年全国城镇人口净减3188万,城镇人口降至195
25、7年的9885万人的水平。1963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提高市镇设立标准,使城镇数由61年的208个减至64年的167个,比57年还少9个。1964年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关于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开始对迁入城镇人口实行严格控制政策1961-1965年平均每年城镇人口迁入率为35.9,而迁出率高达53.5,净迁入率为17.6,被称为人口倒流期人口倒流期。第三个阶段(19611978)城镇化停滞时期城镇化停滞时期早在1958年,国务院就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此后又进一步实行了与这种户籍制度相配套的食品供给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从60
26、年代前期开始,就堵死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1963196419631964年期间政府提出把大部分毕年期间政府提出把大部分毕业生送往农村的业生送往农村的“15“15年安置计划年安置计划”。从从19681968年底到年底到19771977年,约有年,约有16001600万城市万城市青年被送往农村青年被送往农村同期数百万城市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被同期数百万城市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下放到农村劳动。向农村转嫁城市就业危机,使城镇化水向农村转嫁城市就业危机,使城镇化水平由原来的平由原来的18.0%18.0%下降到下降到17.6%17.6%城乡隔离最为严重的19581975年期间,城
27、镇新增人员中,自然增长高达77.3,机械增长仅占22.7。这一时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行,农村商品市场萎缩,原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家庭手工业和个体小商小贩迅速衰落。广大农民基本上被排斥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滞于农村,承受着半失业的痛苦。中国和世界城市化速度的比较中国和世界城市化速度的比较年份年份19501960197019805080年均提高年均提高中国1121971741940273世界平均2543303724150537城镇化水平:1949-10.6%;1957-15.4%;1978-17.9%;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1979-)城镇化健康发展时期城镇化健康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
28、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鼓励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使小城镇建设有了经济保证 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口集聚。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年份年份全国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万人万人)城镇人口城镇人口(万人万人)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1980987051914019.419851058512509423.019901143333019126.419951211213517429.0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途径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途径 主要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主要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 青年人外出打工青年人外出打工打工获得资金、技术等后在故打工获得资金、技术等后在故乡的县
29、城定居乡的县城定居考大学、参军、招工考大学、参军、招工婚姻移民婚姻移民 城镇企业招工城镇企业招工农村人口流入城镇的动机次序农村人口流入城镇的动机次序寻求职业,获得更多的收入和更多的消费寻求职业,获得更多的收入和更多的消费品;品;喜欢城镇生活和城镇文明,为了让子女受喜欢城镇生活和城镇文明,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到更好的教育;享用良好的交通、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享用良好的交通、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仍然留在农村的几种情况仍然留在农村的几种情况:1从事非农产业但户口和居住地还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但户口和居住地还在农村;2 2 进入附近城镇打工,每天回家或农忙回进入附近城镇打工,每天回家或农忙回
30、家的家的“两栖人两栖人”;3 3 离开种植业进入农产品的转化、加工、离开种植业进入农产品的转化、加工、销售的;销售的;4 4 仍然留在种植业内部的。仍然留在种植业内部的。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人的因素区域经济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社区区位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土地制度文化素质观念(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人口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居住地和户口问人口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居住地和户口问题,从小农经营方式,到专业化和社会化题,从小农经营方式,到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和经营方式,需要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生产和经营方式,需要人们在生产技能和观念上有许多的改变。观念上有许多的改变。文化
31、素质文化素质 技术技术 现代化素质现代化素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朱启臻 农村社会学(第九讲)农业出版社 2002费孝通 论小城镇及其他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俞燕山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高佩义 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 中国社会科学 1990(5)辜胜阻 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王英王英 中国农村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研究中国农村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研究 中国农大博士论中国农大博士论文文 1999 1999杨晓东杨晓东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农大博士论文中国农大博士论文19991999 亚当亚当斯密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务印书馆,19721972年年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1991 1991 课题组课题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2000 2000 南乡红南乡红 中国国民体质大透底,南方周末,中国国民体质大透底,南方周末,2001/11/22/72001/11/22/7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9797中国人口,中中国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国统计出版社,1998199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