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例-.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例小学教案 汇报人:XXXX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 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 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物候
2、学的特性与本质。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 (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3、 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 -“纬度影响”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
4、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 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此外”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
5、了。 小结方法:学习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 本文围绕“物候学 ”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 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
6、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
7、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近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成了小小气象预报员,而大自然的语言又让老师拥有了什么呢?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清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语言。然后用“我听到_,我知道_”的句式告诉大家,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它们了吗? 听录音朗读第1、2自然段,学生交流。 小结:-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
8、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里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告诉我们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3.如果我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请大家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那么,请你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到底好在哪里?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找
9、到自己的最爱) 预设: “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用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写“大地”,能行吗?能否改成“渐渐回暖”? 不能改。“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手法,“沉睡”“苏醒”这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 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如: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
10、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翩然归来”可否改成“飞来了”? 不能。“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而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簌簌地落下来”能否改成“掉到地上”? 不行。“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簌簌地落下来”,仿佛色彩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 4.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这2段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
11、美妙的物候世界。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 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对,我们决不是懒汉,我们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讲义,默读戴巴棣的科学诗大自然的语言,看自己能读懂多少大自然的语言。(学生默读) 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学生交流) 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其实大家也发现了: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课后,大家通过实地
12、观察,或是上网查阅,或是阅读老师给你查找的相关文章,干脆以 “大自然的语言 ”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吧。 五、尝试写作,掌握文本写法 对照板书,简单小结,并进行写作训练。 1.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 B.路的变迁 C.预防近视 D.美丽的校园一角 (学生思考、交流、纠正)【选做】 2.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心中的 “美”展现出来,好吗?【必做】 下节课找同学来读一读,看哪位同学把我们的校园一角写得最美,写得最符合要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整体
13、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
14、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
15、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理清顺序: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言: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
16、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展示
17、成果 学生自学结束后,进行展示交流。1、3、4小题非常明确,从文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直接在班内展示即可。2小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教师视情况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文章内容,在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 (四)再读,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这两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静静思考,然后组内互动,最后班内展示。 明确: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设
18、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条理性,让学生明白,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会有不同的逻辑顺序。 (五)品读,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严谨质朴也有生动形象。 (六)拓读,学会运用 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你能帮他解决一下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
19、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设计意图】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结语: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罕、蝌、蚪、逗、间、如、粗、意”8个字。 正确
20、、流利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时注意句子的节奏和语气。 正确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 2.师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通课文,在读时有读不准确的语言,要停下来借助拼音读正确。 2.再读课文,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音把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
21、学听听有没有读不准的音。 4.电脑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 5.电脑出示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语言 化石 告诉 发现 说话 人们 镶嵌 山巅 汪洋 那是 这是 蝌蚪 逗号 粗心大意 6.学生选择1个或2个或几个词语练习说话。 7.同桌同学互读课,相互正音。 二、精读课文内容,朗读指导。 1.指名读课文,大家听听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听出了什么?(学生说明小节的内容,就学习哪段内容。) (1)学生A回答: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告诉我们那儿曾经是汪洋一片。 教师板书 三叶虫化石, 汪洋大海 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坟,可以推测那里是汪洋一片呢?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标本或书上的图,
22、请查找到三叶虫资料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三叶虫是节肢动物,在2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了,它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断句。 教师范读:“电脑出示”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我们,那里/曾是/汪洋一片。学习练习读,同桌同学读,指名读。 (2)学生B回答:数数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两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板书:鱼鳞 几岁 教师电脑出示一条大鱼图 图(略) 提问:你们知道这条大鱼有几岁吗?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可能有说15岁、16岁)如何判断鱼的年龄呢?请同学们画画课文中的第三小节。 小组讨论,
23、鱼鳞到底有几圈? 指名回答:3圈,请同学到前边指一指。 这条鱼有几岁呢?(1岁关) 朗读这一小节: 自己试试读一读。电脑出示: 你如果/钩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两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两指名读,教师辅导。 (3)学生C回答:如果你看到水里的蝌蚪,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蝌蚪春天 为什么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呢? 电脑出示课件:(可以是书上的图,要让小蝌蚪游起来)你们看那水里蝌蚪多像(学生答:游动的“逗号”) 点击鼠标在上面的课件配上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指导好朗读: 学生边看课件,边进行配乐朗读。
24、 教师示范:指导读: 你看那/水里的/蝌蚪, 多么像/游动的/逗号。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2.大自然都告诉我们什么了?请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外扩展: 开展一个“考考你”的知道竞赛活动: 请同学说大自然中的现象,请其他同学说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看到蚂蚁搬家。 生答:就知道要下雨了。 生说:青蛙冬眠后醒了。 生答: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说:看到枫叶红了。 生答:就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 四、学习第五小节 1.师说:大自然的语言啊,其是(生说: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为什么说“不爱学习的人总
25、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呢?小组互相讨论后指名说一说。” 3.师小结:不爱学习的人由于知识贫乏,对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理解不了。比如在喜马拉雅山巅找到三叶虫化石,如果不了解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动物,那么就不能推断出2亿多年前,喜马拉雅山巅曾经是汪洋一片。自然界里有许多现象,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比如大鱼身上的鳞片,不仔细看就不会发现有一个圈圈。发现不了这些圈圈,也就不会想到这些圈圈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你们说对不对呀!因此说只有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4.指导学生读好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练习读, 教师示范指导读: 大自然的/语言啊, 其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学生练习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五、学习第一小节: 1.大自然的语言就这些吗?(不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只这些,那有多少呢?快读读课文中的第一小节。 2.齐读第1小节。 3.教师指导读好“到处都是”。 六、齐读课文内容。 七、作业 1.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和同学进行交流。看到一个现象,要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的会出现这种现象?你可以查阅有关的书,也可以请教别人,“还可以上网去查阅有关资料。” 2.你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写作形式,自己写一首诗歌,诗歌的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下节课同学们相互交流。 八、板书设计 时间:XXXX2020感谢您的审阅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