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pdf
《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pdf(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内容:说明土壤的存在并了解学生关于土壤知识的原有概念。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实际观察土壤,让学生亲近土壤,直观认识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与生物的关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1、知道 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 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 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2、愿意亲近土壤。教学重难点:发现土壤里的生命,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
2、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预习提纲课时划分:1 课 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老师发现学生都能够仔细的观察土壤,都对土壤的一些表面知识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在此处略讲(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
3、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蚯蚓、屎壳郎、青蛙、蚂蚁)(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通过学生预习,学生对泥土里的小动物掌握较好,只是在表述上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于这部分,教师对土壤的动物只一言带过,而对它们在土壤中的活动进行一些描述,带领学生进行思考,为下节知识点做准备。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有很好的发展,学生根据兴趣去了解了土壤,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自己课外收集的有关知识很有兴趣的去描述,教师鼓励这种拓展性教
4、学。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四、限时作业教学反思:这节课应该带领学生去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不应该去忽视。2.了解土壤教学内容:以指导观察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中逐渐深入地认识土壤。这方面内容包括五个部分:1通过观察土壤外观,了解土壤的特征并记录,为后续认识土壤的成分做好铺垫。、2通过一组实验,即土壤成分分析实验,发现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构成的。并简单介绍古人用泥土制陶的方法。3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三种基本类型,并比较三者之间渗水性的差异。4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沙土和黏土的不同。5号召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鉴别本地的土
5、壤类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二、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预习提纲教学重难点:了解土壤的成分,区分当
6、地土壤的种类。课时划分:1 课 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
7、况。小结:课前的预习,让学生去细致观察土壤里到底有什么,通过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知道土壤中的水分、黏粒、沙粒等物质,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述,而对土壤中腐殖质,学生基本不清楚,所以,对于腐殖质,作为了教学重点,根据这些预习情况,老师带领学生加深了对土壤组成部分的实验研究。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土壤是由水分、空气、黏粒、沙粒、腐殖质构成的。5、探究透水性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
8、: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倒入相同的水。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沙土的渗水性好,黏土的渗水性最差。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分组讨论大组交流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四、限时作业3.肥沃的土壤教学内容:揭示土壤存在肥力差异、腐殖质的来源以及腐殖质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改良土壤的方法,并通过做肥料袋的活动进一步懂得有机质是怎样转变成腐殖质的,使学生
9、加深对用有机质改良土壤方法的理解。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科学知识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二、教学准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预习提纲教学重难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连续五
10、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课时划分:2 课 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二)自主学习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2、自主研究(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通过预习,教师发现学生对土壤的分层预习较好,所以此处略讲。而对腐殖质的作用,预习不到位,所以教师在此处进行了详细的讲述。(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土壤分为表层土(养分含量最多)及下层土、岩
11、石层。3、制作肥料袋(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这是教师事前一星期布置的作业,今天来验收,发现学生都能够去做这么一个肥料袋,而且学生在做肥料袋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这节课知识点的复习。4、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
12、袋的变化。(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5、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三)总结巩固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1、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2、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
13、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四、限时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带学生到田边,观察田地中的落叶,然后让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土层。2.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3.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会发现上层土的颜色和下层土的颜色不一样。)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土壤变黑与什么有关。除了研究这个问题之外,还可以研究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二、给腐烂的植物排队1.让学生每人挖一块土壤装在塑料袋中,然后组织学生寻找土壤中的烂树叶。2.统计不同土壤中的烂树叶,让学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让学生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在记录纸上。3.讨论:落叶的多少
14、和土壤的颜色之间有什么关系?4.让学生按照落叶的腐烂程度排队,并选典型的腐烂落叶贴在记录纸上。5.讨论: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三、学习腐殖质1.提问:土壤分为几层?2.学生在课本上寻找答案(表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岩石层)3.提问:不同土层的土壤的营养成分是否一样?4.养分多集中在表层土壤中,而下层土壤中能够提供的养分就少,那是因为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给哦植物生长。5.提问:土壤中的腐殖质是什么物质?(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寻找答案)6.教师总结:腐殖质“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四、了解土壤肥力流失的原因和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
15、1.知道学生阅读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后回答:土壤的肥力为什么会流失?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2.交流:还有哪些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修筑梯田、收集落叶、种植绿肥、粪便沤肥。3.教师补充介绍。课前让学生收集了怎样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学生在课上也能够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做法,虽然对于实际,可能操作性较难,但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收集,掌握了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所以,这部分,教师让同学进行讲授。五、限时作业4.土壤的保护教学内容:探讨土壤与生物、人类之间的关系,认识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危害着土壤;并通过有植被和无植被土壤蓄水性和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体会植被
16、破坏对土壤的破坏力。其后,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滥用土地、开山毁林等活动正在破坏着土壤,教育学生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能够进行环保宣传。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科学知识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土壤的重要。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预习提纲。
17、教学重难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课时划分:2 课 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小组交流:你
18、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课前的预习学生反馈的情况不是很好,学生对于破坏土壤的活动收集较少,所以关于我们人类有哪些活动破坏土壤,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课中的收集,并告知学生应该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做一个保护土壤的小卫士。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课前的预习效果较好,学生都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对于没有土壤进行了发言,都清楚的知道,土壤对于地球乃至人类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可以略讲,让学生进行自主发言,教师引领的方式。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9、?(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三)巩固应用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四、限时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养育我们的这片沃土都为我们提供了些什么?我们人类与土壤有怎样的关系呢?2.提问:土壤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应怎样对待土壤?二、讨论人们的哪些行为是在破坏土壤1.讲述:土壤无私的为我们奉献一切,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可我们人类的一些活动总会伤害到我们这位伟大的母亲。2.提问:人们的哪些行为是在破坏土壤?3.汇报:洗涤剂、腐殖质、废旧
20、干电池、水土流失。三、讨论破坏土壤所造成的后果1.谈话: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人类这样无止境的破坏会造成什么后果?2.学生汇报3.教师总结:课前的预习,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上一课土壤的重要性有自己的了解,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土壤的了解来说出破坏土壤的后果。基本情况较好,所以教师在此处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让学生来表达。四、限时作业教学反思从教师来讲,教师在寒假中准备比较充分,在三年级教材中,第一单元是土壤与生命,正好与春天的主题相符合,这一单元主要是带领学生去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土壤,在研究土壤的过程中,可以细致的去观察土壤中存在的生命,例如蚯蚓,知道这些小动物在土壤中生活的主
21、要作用。知道土壤的肥沃与该地区的腐殖质多少有关,从而让学生培养保护我们土壤的意识,做一个小卫士。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教学内容:教材将用三课分别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以及它们的作用,本课居于起始地位。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果实和种子开始研究,认识,重点是认识果实和种子这两个“器官”的构造与功能。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哪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准备:挂图以及图片,一些食物,预习提纲教学重难点:解
22、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课时划分:2 课 时第一课时一、举办果实展览会,找一找哪里有种子1.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把一些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来,你们带来了吗?2.学生介绍带来的果实名称。3.质疑:同学们带来的这些都是果实吗?如果说都是果实,为什么?如果不都是果实,又为什么?4.学生交流5.提问:什么样的才叫果实?果实就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6.分组观察课前的预习题目是根据给出的蔬菜水果进行比较,它们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预习反馈,教师看出学生都知道相同点是有果皮和种子,只是在语言表达上不清楚,所以教师用科学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纠正,并没有过多的去解释。7.讨论:
23、萝卜和其他一些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萝卜没有果皮包裹。所以不是果实。二、了解植物怎样传播种子1.谈话:种子成熟后不全部掉落在植物的附近,而是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到比较远的地方,每种果实都有它的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2.提问:你知道浆果、刺果、椰子、蒲公英、挪威枫、莲蓬、凤仙等植物的种子是如何“旅行”的?3.交流讨论“种子的旅行方式”是这节课给出的预习题,通过预习作业的反馈,教师发现学生收集或者是掌握的不是很多,只粗略的知道靠风传播、靠动物传播。其他方式很少有涉及,所以教师对于种子的传播方式,作为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让学生去了解各种植物有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达到这节课教
24、学目标。4.小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利用风力、利用动物、利用弹力、利用水力来传播种子等四类。5.讨论:利用不同方法传播种子的果实在构造和生长环境方面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三、拓展:种子为什么要传播1.质疑:种子成熟后,为什么不直接从植株上方垂直掉落到地面上,而且、要进行不同行程的“旅行”呢?2.学生发表观点3.小结:种子之所以要传播,主要有三点原因:A 避免竞争 B 避免近亲交配 C 找寻适当的生育地,扩张族群的分布范围。四、限时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谈话:预测一下种子里的哪部分发育成了一棵植物?二 探究活动:种子里面有什么1.谈话:一粒小小的种
25、子能够长成一棵小草,也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种子里面有什么?2.猜一猜,画一画。说说种子里面有什么?3.观察: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和干蚕豆种子有什么不同?4.教师利用镊子、放大镜等工具示范解剖,观察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指导解剖及观察方法。5.学生分组实验6.汇报观察情况,展示观察记录7.小结:种子里面的“植物宝宝“,科学上有一个名字叫做”胚“三 探究活动: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1.谈话:老师带来了很多种子,为什么这些种子一直没有发育成一棵棵小苗呢?2.讨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预习反馈的情况是学生能够知道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和水分,但是对适宜的温度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不清楚的知识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科学 下册 备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