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_措施.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_措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_措施.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4 神经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神经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现将神经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与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一、静脉炎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与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1)化学因素:
2、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2)机械因素:短时间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可干预:溶液的 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与速度。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3、临床表现: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
3、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2/4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4、静脉炎的分级(INS)级别临床标准0没有症状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
4、形成,可触与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 英寸,有脓液流出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与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穿刺时消毒围在 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 72 小时更换 1 次,纱布辅料 48 小时更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静脉炎 预防 护理 措施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