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pdf
《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23 24 页。一、说教材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并可以判断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
2、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并可以用三角板量出直角。(二)技能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三)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
3、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二、说教法学法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
4、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三、说教学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 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一)设境激趣,导入新知师出示:
5、三角形教师指着三角形说,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物体上有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什么是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1015 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摸一摸(闭上眼睛摸一摸角是怎么样的?)角是尖尖的,扎手,有两条直直的边。2、看一看3、想一想,然后小
6、组交流汇报让学生尝试小组归纳出角的组成,讲解角各部分名称(师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新课标提倡做数学,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等操作实践,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3、练习(屏幕出示练习)(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
7、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2)从练习中请学生说出观察这些角你有什么发现?生指出 3、4、的角是一样的。请学生从身边找到同样的角。认识直角、并用直角符号表示。(3)请学生折直角,讨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三)联系实际,应用新知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以我设置以下层次的练习:(1)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的角。(2)填一填(把小马虎的三角形补充完整)并回答一个三角形有()个角?两个、三个呢?(3)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
8、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四)交流评价,回顾提升当学生处于成功的快乐中时,教师进一步给学生交流、反思、评价、小节的机会。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总之,本节课教学为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充分的教学准备,以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其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研究探索
9、式的进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3 乘加(减)混合运算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十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二、教材及学情分析“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
10、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 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人来到景区购票、付车费的情境,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
11、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掌握运算顺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
12、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五、教学准备: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制作课件(泰山风景图片,购票情景图,司机付费的图片)六
13、、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4(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年暑假,老师去了一趟泰山。泰山太雄伟了,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老师拍的图片?课件展示泰山风景的图片,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由此为下面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课件演示坐车来到山下的图片)师:我们已经来到了进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呢?(板书:旅游团一共有多少
14、人?)(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我准备这样设计:活动一: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关注学生能否找到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15、,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尝试解决,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和算法。(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并把算法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清晰条理性。)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 个组的人数,再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教师总结,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提
16、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活动二:(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图片)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从司机的语言和木牌上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教师继续追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板书:应找回多少元?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鼓励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算法,并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三:5 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
17、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都是先算乘法。教师继续提问: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板书。(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三)巩固运用,自我提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1、
18、110 页第 2题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并选出两道做在练习本上。2、火眼金睛辨对错自主练习第3 题3、自主练习第4 题(四)总结评价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附:板书设计乘加(减)混合运算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倍的认识说课稿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说课内容】“
19、倍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四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解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正确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0、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建立“倍”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倍”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6【教具及学具准备】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圆片、正方形片学具:圆片、正方形片二、教法与学法指导(一)教法指导数学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教学中将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教学法,以情激趣。2、活动教学法,以动促思。(二)学法指导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上册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