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pdf





《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人文与社会教案-.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材分析教材主要内容黑龙江民族和民俗,以此为基本内容展开学习。教材分三个单元:寻访民族家庭;民俗博物馆;欢天喜地的节日。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系统分析对一个地区来讲,自然状况是基础,人则是关键因素,因此,黑龙江人文与社会的学习离不开对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的特别是对其风俗习惯的认识。本册教材只是带领学生初步聚焦黑龙江的民族和民族及地方习俗,对其外在的鲜明的特点进行感受,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民族和民族社会习俗是基础,第一单元从民族家庭开始认识民族和民族习俗。第二单元从博物馆开始深入认识民族和民族习俗。第三单元从节日开始进一步认识黑龙江的民俗。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从
2、学生的生活入手,选择身边的可感知的事物作为切入点,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基于以上这些了解和认识,教材呈现了人文的、经典的、体验的、活动的、探究的、生活的、真实的这样一些特点。教材编写中特别注重对课程实施中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和探究环节的安排。通过这样一些探究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从而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在实处。本册教材教学重点及难点1学生初步学习黑龙江的民族和民族及地方习俗,对其外在的鲜明的特点进行感受;2.从民族家庭开始认识民族和民族习俗;3.从博物馆开始深入认识民族和民族习俗;4.从节日开始进一步认识黑龙江的民族。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看,学生虽然身处黑龙江
3、省,但对黑龙江还缺乏整体的、全貌的认识,对自己居住的地区与黑龙江之间的关系,黑龙江省的风土人情、民族史话、物产名胜、政治经济乃至龙江人的精神文化等人文社会知识还缺少基本的了解。作为黑龙江未来的小主人,不了解龙江,就谈不上热爱龙江、更谈不上为未来贡献龙江今天做好积极的准备。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门课,以对黑龙江的社会认识为媒介,以对社会问题探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小公民行为能力。单元教学计划学科人文与社会年级四年级班级第(一)单元单元主题(内容)寻访民族家庭单元目标知道黑龙江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这些构成了黑
4、龙江独特的文化。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从四个角度组织教材,一个是少数民族如何居住,重点分析的是满族的弯子炕,在其他部分也涉及到一些居住问题,如鄂温克人的“仙人住”。这些居住的习俗有许多经过发展成为黑龙江人的习惯,如火炕。第二个是从生产到生活,黑龙江的世居民族许多都经历了从渔猎到农耕的过程,教材以达斡尔族为例,分析了他们从渔猎到农耕的过程,从生产到生活的发展,从日常生活到休闲娱乐的进步。第三个是从生产到文化的发展,以驯鹿文化为例,展示民族文化问题。第四个是以歌曲为例,提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从具体学习开始,逐步将学生的视线引到更广阔的范围,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尽管此时学生的
5、能力有限,但对一些问题的感受同样有利于其今后对社会的深入认识。单元教学重点知道黑龙江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以走访民族家庭为核心,展开对黑龙江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认识。单元教学难点知道黑龙江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以走访民族家庭为核心,展开对黑龙江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认识。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策略利用好教材中原有的情境与问题。课堂上注意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单位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一段文字并进行归纳,绝对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适当地给学生补充有关研究方法的知识。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讲故事、教学游戏、问题探究、讲授等方式。单元课时的划分从满族老
6、屋说起一课时山林中的达斡尔一课时鄂温克的驯鹿文化一课时再唱乌苏里船歌一课时教案课题1从满族老屋说起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满族民俗知识,初步体会我省的民族文化。2知道我省人民在长期与严寒等不利条件抗争中,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形成的特色。教学重点通过采访、调查、合作交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交流、交往、交际能力。教学难点通过采访、调查、合作交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交流、交往、交际能力。教学准备收集和满族有关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满族住宅服饰舞蹈 )教学流程主体设计备注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了解满族姓氏.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吗?(学生汇报自己的民族.)提问满族学生,你
7、知道自己的满族老姓吗?为什么现在不用老姓呢?阅读知识窗后学生回答二、活动感悟,学习生成活动一走近满族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有关满族民俗方面的知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你们收集到的满族生活习俗方面相关资料,看看哪个小组的收获最多。1 房屋建筑组:2 穿着服饰组:3礼仪节日组:4 日常食俗组: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满族是中国55 个少数民族中具有4000 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8、这是一个举足轻重,令人称羡的民族。现有人口1068 万(2000 年),主要居住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教学流程主体设计备注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学生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点评。活动二播放课件制作手抄报师:同学们汇报得真精彩,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满族同胞的风土人情,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课件看完短片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师:满族能骑善射,能歌善舞,是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手抄报,可以是粘贴式的,内容就以介绍满族民俗为主,做好后粘到班级板报内,课下自由阅读.看哪
9、个小组的手抄报制作的最棒。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到满族同学家做客要注意什么?三、总结延伸,拓展学习同学们,我们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园。各民族拥有自己的习俗和文化。为了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我们之间要互相了解,下节课我们共同来了解达翰尔族,课下收集有关资料。河北等省,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作业设计课下收集有关达翰尔族资料。板书设计从满族老屋说起1 房屋建筑组:2 穿着服饰组:3 礼仪节日组:4 日常食俗组: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汇报交流 ,对满族习俗有进一步的了解,感受满族特色生活习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出自己的资料内容,提高
10、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收集的知识有一个整体印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教案课题2山林中的达斡尔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达斡尔是一个特殊的民族。2以及达斡尔族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3教育学生尊重民族习惯。教学重点达斡尔族的民俗和习惯。教学难点达斡尔族的民俗和习惯。教学准备资料图片教学流程主体设计备注一、导入民族分布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根据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使用嫩江县、爱
11、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上述达斡尔族分布区域是17 世纪中叶以后形成的。在此以前,达斡尔人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北的阿尔丹河流域到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河谷,东起牛满江(今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黑龙江下游及部分松花江流域,西至维季姆河流域(石勒喀河以西)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17 世纪中叶由于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人民受到野蛮的掠夺与屠杀,被迫内迁。达斡尔族最初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来,由于清政府征调该族青壮年驻防东北及西北边境城镇,才有一部分达斡尔人徙居呼伦贝尔、爱辉,以至远徙
12、新疆塔城。二、过程达翰尔族的姓氏居住在新疆的达翰尔族共有九 个 哈 拉(即姓氏:鄂 嫩(姓鄂)、苏都尔(苏)、郭博勒(郭)、沃热(沃)、莫尔登(孟)、德都勒(德)等。达斡尔民居一幢幢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内壁和大棚装饰着各种图案,大方雅观。家家户户的院墙围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
13、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精神文化达斡尔是农业民族,其农业文化起自唐末,并且是逐步向
14、汉族学习,接受汉族农业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从此开始了定居生活,创造本民族的农业文明。表现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是:词汇中细腻地反映了谷物、蔬菜、野兽、野禽、家畜、家禽、鱼类、树种名称。从细腻的味觉名称可以看出,达斡尔人在饮食上的丰富多彩。表现在文字方面的特点是:远在辽国时就创制过契丹大小字,后因使用面窄而失传。达斡尔人并没有因文字失传而停止对文化的追求,他们致力于学习满文、汉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在清代,就设有满文学堂。同时,从本世纪初起,就努力于创制文字的活动,这种努力,今天还在继续。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是:既反映农业生活,又反映牧猎渔业生活,还保留萨满教的祷词歌词。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的特点
15、是:崇高勤劳智慧,齐心协力、崇尚不平则鸣,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的特点是:做保家卫国的英雄有价值,好好劳动,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有价值。教学流程主体设计备注达斡尔族的副食包括肉、蔬菜和奶。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狍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爱吃手把肉和片白肉,片白肉即把肉煮熟后切成薄片。在吃手把肉和片白肉时,需以肉汤盐水和野韭菜花末为佐料。将猪、牛、羊血拌上盐面、碎葱蒜、野韭菜花末、灌制血肠,煮熟后切成薄片,是十分讲究的佳肴。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
16、白菜、豆角、黄瓜、茄子、青椒、韭菜、葱、蒜、萝卜、土豆、窝瓜、西葫芦等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合成股储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野韭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以肥猪肠或肥猪肉加芸豆炖柳蒿菜,采集木耳、蘑菇加肉炖、炒,都是达斡尔族常吃的风味佳肴。牛奶在达斡尔族的饮食中有重要地位,食用花样很多。鲜、酸两种牛奶是米食和面食不可少的拌食。加工的稀奶油、黄油和奶皮,营养非常丰富。三、总结谈一谈这节课后你们的收获。作业设计查找资料,了解鄂温克族的文化板书设计2山林中的达斡尔从渔猎到农耕打猎满载而归载
17、歌载舞。捕鱼凿冰捕鱼拉网捕鱼。农耕小麦、谷子、荞麦、黑豆。教学反思达斡尔族是一个特殊的由渔猎到农耕的民族,聚族而居,开荒种地。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熟悉了各种鱼的习性,根据不同水域使用不同的捕鱼工具。在艰难岁月里诞生的民俗沿袭至今。教案课题3鄂温克的驯鹿文化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认识鄂温克族的生活习俗。2了解他们的驯鹿文化。教学重点鄂温克族独特的驯鹿文化。教学难点查找资料,了解他们的文化。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查找的资料。教学流程主体设计备注一、导入新课:在我们黑龙江省的大山里,住着一些以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的人们,我们叫他们鄂温克人。意思就是“住在大山里的人们”。二、探究新知:(一)住在
18、大山里的人们(图片)住房:仙人柱帐篷,汉语:撮罗子。一字形或弧形。服装:兽皮做的简单、保暖。猎鹿:分组五、六人一组,称为“塔坦”(二)独特的驯鹿文化时间:汉朝以前。放养:觅食困难迁徙,很辛苦。讲故事:大兴安岭壮丽的篇章。驯鹿食物:苔藓,低矮的植物。(课件)唯一的交通工具:驯鹿森林之舟。雪橇、滑雪板、勒勒车。后来使用马、大轮车。三、知识延伸:山林狩猎族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单一的游猎生活。生活: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吃兽肉,穿兽皮,居住简陋。相信万物有灵,禁忌多对猛兽不直呼其名。打猎归来歌舞狂欢豪放粗犷。(课件)1957 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
19、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根河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讷河等鄂温克是 民 族 自称,意 为“住在大山林 中 的 人们”。历史上异地而住的鄂温克族居民,曾分别 被 称 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教学流程主体设计备注地。人口少而分布广,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族交错杂居。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几个饲养驯鹿的民族之一,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
20、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四、小组探究:从鄂温克人的交通工具上你发现了什么?五、播放视频:鄂温克歌舞。六
21、、总结:谈一谈这节课后你们的收获。作业设计查找资料,了解赫哲族的文化。板书设计3鄂温克的驯鹿文化住在大山里的人们住房仙人柱(汉语撮罗子)一字形、人字形。猎鹿五、六人一组,称“塔坦”。独特的驯鹿文化放养觅食困难(苔藓)迁徙。森林之舟驯鹿雪橇、滑雪板、勒勒车。教学反思鄂温克就是“住在大山里的人们”,他们以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整年游荡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独特的驯鹿文化延续了数千年。驯鹿被称为“森林之舟”。课堂上通过播放课件,学生被他们独特的生活吸引了,读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较好。教案课题4再唱乌苏里船歌课型新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歌曲使学生了解赫哲族人的生活。2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使民族瑰宝
22、能生生不息传承下去。教学重点赫哲族的文化。教学难点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使民族瑰宝能生生不息传承下去。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教学流程主体设计备注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乌苏里船歌。提问:这首歌是谁唱的?好听吗?(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歌的经典乌苏里江一带,是赫哲族祖居地之一。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反映赫哲人生产、生活习俗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歌曲调。乌苏里船歌就是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改编的,并在广泛传播中成为赫哲族民歌的代表作。乌苏里船歌对赫哲族的重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1)赫哲族每四年一次的“乌日贡”文体大会的主题歌就是乌苏里船歌;(2)国内的听众只要听到乌苏里船歌,就
23、知道这是赫哲族民歌;(3)谈起赫哲族,就会提到乌苏里船歌。这首歌已成为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和标志;(4)在 1980 年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是赫哲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二、新知探究: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反映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欢快,甜美,心情格外开朗的革命歌曲。20 世纪60 年代,郭颂老师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唱响了神州大地,奠定了郭颂作为民歌演唱 家 的 地位。教学流程主体设计备注(一)赫哲族人是否有自己的文字?怎样传承文化?赫哲族:没有文字,用音乐、歌唱传承本民族文化。歌唱形式:嫁令阔、赫尼哪。(图片)歌词:触景生情即兴编出的。最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人文 社会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