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pdf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一教学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二、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三、教学措施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四、教学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三字经(一)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
2、惯和学习习惯。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二)、学习新知:一)、诗文解析: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二)、全课背诵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2、学生独立背诵。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4、教师抽查。三)、故事连接: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2 四)、拓展活动: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
3、环境中,应该怎么办?(三)、全课小节第二课时三字经(二)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二)、学习新知:一)诗文解析: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二)、背诵本课内容: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2、学生独立背诵。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
4、,叫学生找错。最后齐背诵。三)、故事连接: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三)、全课总结第三课时三字经(三)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教学重点: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教学难点:本课全文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3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二)、学习新知1、诗文解析:(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2、背诵全科内容:(1)、师找一
5、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师及时评价。(2)、学生齐读一遍。(3)、纠正读音。(4)学生独立背诵。(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3、故事连接:学生独立看书:故事苏洵发愤4、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三)、全课小节。第四课时百家姓(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师:我姓杨,说说你姓什么?
6、(多叫几个孩子说说)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二)、学习新知:1、简介百家姓: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 30 个,宫 438个。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 之多。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2、作者介绍:4 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3、姓氏的由来:4、强调读音:“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5、背诵:(1)、分句教孩子们读,(2)
7、、孩子们独立背诵。(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4)、个别抽查。6、趣味姓氏: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7、赐姓:略(三)总结结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第五课时百家姓(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兴的部分。(二)
8、、学习新知:1、复姓的来源:2、复姓名人简介: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3、帮助孩子背诵:(1)、帮助学生读、注音5(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3)、学生独立背诵。能被多少背多少。(4)、个别检查。(三)、总结: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第二单元民间传说教学内容:牛郎织
9、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2、使学生能体会传说故事中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当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体会我国民间传说的魅力。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感。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形象。2、把握故事情节。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牛郎织女教学目标: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
10、质。教学重点: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探究新知:1、学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师问:(1)、谁读过有关 的故事?(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2、学习第二段:接着读第二段。6 3、学习第三段:(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
11、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4、学习第四段: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为什么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5、巩固:学生分组、分角色读课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三)、作业布置: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第二课时孟姜女教学目标:1、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知道正确有效速度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为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3、使学生对我国的万里长城有所了解。4、了解秦始皇的暴政。教学重点:引导
12、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命运。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与辛酸,认识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十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建成的,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谁爬过长城?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二)、探究新知:1、学习课文第一段:通过朗读第一段,问:孟姜女姓什么?为什么不是姓孟?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习惯含义?2、学习第二段:(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观,以曾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3、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长城的修筑,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3、学习第三段:学生读课文后问: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4、学习第四段:。7(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建的。(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5、知识链接: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孟(伯)、仲、叔、季。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6、知识拓展:“海水朝朝
14、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请孩子们试着读一读.(三)、作业布置: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第三课时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掌握主要情节。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3、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体会故事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教学重点:1、掌握主要情节。2、认识祝英台形象的特点,分析师母、祝英台父母在传说中的作用
15、与意义。教学难点: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祝英台一心要去杭州读书,父亲让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在书院认识了梁山伯,并结拜为兄弟,三年的同窗生活,梁山伯竟然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子。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问:第一段讲了什么事?祝英台为什么想读书?为什么她的父亲让她女扮男装才能进书院呢?2、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祝英台师母这个角色的形象,思考她在本故事中的作用。8 3、学习课文第三段: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生死相随的情感,对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4、
16、巩固提高:(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5、知识拓展:(1)、听一听: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2)、读一读: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第四课时白蛇传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白蛇传”的故事,能说出白蛇传的内容大意。2、认识“白蛇传”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意义。3、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白蛇传故事所表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吗?这部电视剧说了个什么故事?谁来说一说,请学生说说后,是接着说
17、,今天咱们再来学习这篇民间传说。(二)、探究新知: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相识,许仙在西湖遇到了白蛇幻化的白娘子,以及青蛇幻化的小青,由于避雨而相识,并且最终结为夫妻,开了家药铺,生活的很幸福。)学生读课文后,问:白娘子和青青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什么不同?2、学习课文第二段: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让学生体会白娘子的性格以及形象,分析法海的形象以及他在故事中的作用。3、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读课文后,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法海怎样镇住白娘子的?4、学习第四段:学生进度课文,了解许仙这个人物形象,体会许仙在故事中的作用。9 这个故事的结束与“牛郎织女”和“梁祝”
18、有什么不同之处?5、知识拓展:老师或学生讲故事:白娘子峨眉山盗灵芝仙草(三)、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第三单元:历法与生肖教学内容:农历、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和月份的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2、让学生知道传统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生肖文化也是历法知识的一种集中体现。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的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边动植物的变化;提高学生区别传说和事实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农历月份的划分和特定几个月的
19、名称。2、二十四节气的名称。3、十二生肖的名称和产生时间。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农历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与难点: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
20、月份名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记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10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二)、探究新知:1、简介公历: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365 天,分 12 个月,其中,1、3、5、7、8、10、12 月为大月,每月 31 天,而 4、6、9、11 月为小月,每月有 30 天。2 月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 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 月有 29 天,如 2
21、000 年、2004 年、2008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 天。2、公历的节日: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3、介绍月相名称:(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2)、农历的节日: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
22、、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3)、正月腊月的称为: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4)、农历的旬:每月有29 天或者 30 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12 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三)巩固提高: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46页2、查一查: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11 第二课时二十四节
23、气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秋分的时间,知道中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
24、气的名称。难点在于对二十四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请大家打开课本 27 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二)、探究新知:1、介绍节气歌:“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投影出示:二十四节气表春 季立春2 月 35 日交节雨水2 月 1820 日交节惊蛰3 月 57 日交节春分3 月 2022 日交节清明4 月 46 日交节谷雨4 月 1921 日交节夏 季立夏5 月 57 日交节小满
25、5 月 2022 日交节芒种6 月 57 日交节12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3、背诵:二十四节气歌4、背诵:二十四节气。巩固拓展:第三课时十二生肖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我们为什么有属相?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十二地支。(二)探究新知: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