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学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教学反思-.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骨骼 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教学内容,这一课教学旨在通过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位臵,并描述它们的外形特征和主要功能。本节课,我用建筑工人盖楼预先搭建钢铁框架来导入,同学们立刻说出钢铁框架起到了支撑建筑作用,随即,我引出人体内也有这样的框架支撑-骨骼,颇为顺利。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分别开展了摸骨骼、拼骨骼等活动,作为一节观察课,观察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在课中,我指导学生对照人体骨骼全图从上到下按顺序进行观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一个人体骨骼拼图游戏。通过拼图游戏,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人体各部分骨骼的结构特点和它们在人体中的位臵。学生在不同的
2、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我们作为科学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关节的前一课是骨骼。学生在认识人体骨骼分布及其运动作用后,认识关节,我认为是容易的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关节的活动作用。在课上学生通过“绑一绑,动一动”的体验活动很快就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人体主要关节不同的活动方式,课本上对关节的活动凡是名为铰链,旋转和球状三大类型关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对三类型的关节的分类非常模糊,由此我再次钻研教材,发现这样命名不足以区分理和解关节活动的方式差异和结构差异。关节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体验时还是能通过看关
3、节运动区分运动方式,所以,我把关节方式的命名统一定为在可见的运动方式上。再次上课时,我结合学生实际,适时把苏俄生体会到的不同的运动方,按照学生的思维走向,让学生首先理解三种单一的关节运动凡是,然后活动自身的关节,体会诶个关节包含了几种单一的运动方式,由此,区分关节活动差异,使教学难点分解,这样学生对关节的三大类型便分的一清二楚了。通过关节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有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时要善于加工,重组学习材料,使探究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肌肉 1、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
4、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教具能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建立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师生的总结,学生的科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运用了书中的彩图;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手臂活动模型等教学手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重点放在摸一摸和活动体验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常运动部位的肌肉。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广播体
5、操的动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动作,如,弯曲手臂、提起脚跟、握紧拳头,让学生认识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了人体的各种运动。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然后指引学生制作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显得更直观、更生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肌肉和骨骼运动关系的整体认识,骨骼、肌肉的保健 保持骨骼与肌肉的健康对儿童的身体至关重要,对于学习任务繁重,很少锻炼的学生们来说,还远远没有认识到骨骼肌肉保健的长远意义。因此,如何使科学内容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便成了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正是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科学入手,让学
6、生关注自己,关注健康,骨骼、肌肉的保健 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运动锻炼不同部位的肌肉和关节,我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做广播操、集体舞来体验,这样不仅使他们认识到了运动要多样化,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广播操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为使自己的骨骼、肌肉健康,每天做好间操很有必要。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运动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我精心挖掘生活题材,设计了案例,让他们准确地学会了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己的安全及如何急救的方法。这样使学生经历了从生活问题到科学问题的过程,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我们来养蚕(一)、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互助、合作地学习知识,既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
7、,又实现了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的手脚也得到了解放。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蚕卵和蚁蚕,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这些任务的完成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我让学生亲自观察、测量,在他们的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地获得知识,使学生感觉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因而更有成就感,更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这门学科。(二)、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很重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渗透了一些科学学习方法,如仔细观察、亲自测量等,并且及时地把结果
8、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进行对照、比较以及总结。在最后的总结中又教给学生一些记录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与文字的记录,还可以是画像、拍照、录象等记录。我相信,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持之以恒,他们就一定会成功地迈进科学的大门。给蚕宝宝记日记在学习给蚕宝宝记日记这课时,学生分别展示着自己的蚕宝宝时,我要求相互评价一下其他同学的蚕宝宝怎样?经过我的一番鼓励,学生相互的评价变得具体、贴切起来。有的同学说:“xx 同学,你的蚕宝宝照顾得真不错,长得真魁梧呀,但我觉得蚕宝宝的家该清理一下了。”有的同学说:“xx 同学,我很担心你的这条蚕宝宝,蚕宝宝的桑叶都干了,难怪它这么瘦呢!”还有的同学说:“xx
9、同学,在你的蚕宝宝中有一条好像是生病了,应给它另外找个家了,以防互相传染。”学生之间的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在这些相互合作的空间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加强。我们来抽丝这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 单元养蚕中第三课的内容。为了上好这个单元,我和学生一起养起了蚕宝宝,这样我才能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养蚕的发现和心得,也才能比较好地抓住养蚕的关键阶段开展教育活动。该课的内容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抽丝的技能并从中体会生命创造的奇迹。要想实现这个抽丝的过程,就必须克服一定的困难
10、。养蚕活动进行到现在,大多数同学养的蚕已经吐丝结茧,我估计可以进行此活动了,于是课前通知每个小组至少带一个茧到下节课课堂上准备抽丝。没想到多数同学反对。“老师,它会不会死啊?”“不行,它会死的!”这些部体现出学生热爱生命的童心。“有些时候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如果它的牺牲能带来科学研究价值也是值得的。”本来我以为以这样的理由可以说服同学,但是没有成功。我被同学们那种热爱生命的态度所感动了,后来我决定改变策略,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带完好的蚕茧,也可以带飞蛾已经破茧而出的茧,这样既可以知道为什么丝厂的工人都要选完好的蚕茧而不是破的蚕茧,又在体验抽丝的过程中不破坏学生热爱
11、生命的童心。真是一举两得啊!经过课前的这番对话,我知道了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上好这堂课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在交流完抽丝的历史和它对人类的贡献之后,开始了有趣的抽丝活动。整个课堂学生沉浸在抽丝的乐趣当中,“太好了,我找到线头了。”“我们也找到了!”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已经抽了5 厘米长了。”“我们也抽了3 厘米长了哎呀,断了。”“没关系,我们重新再来,一定能赢过他们。”“我们都抽不出来,怎么办?”“我来帮你试试看。”互助友爱的精神一览无遗。“现在各组比比看谁抽得最长?”我提了个建议。于是各组更是忙开了,有的负责抽丝,有的帮助拿茧,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记录等等,分工明确而有序。“老师,我们
12、抽了80 厘米就断了。”“我们抽了120 厘米,也断了。”“没关系,先记录下来,继续抽,看能不能抽出更长的。”我鼓励说。“老师,你看,我们抽了很长了,可是看不清,实在不好测量,大约有3 米了。”那个用完好蚕茧抽丝的小组汇报说。同学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时间,当交流时间到时他们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东西。正是由于学生经历了如此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过程,因此交流时每个人跟打开了的话匣子一样,有很多精彩的发现和收获。我回顾这堂课,认为该课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对学生已有认知的了解,对学生养蚕经历的了解,对学生养蚕情感的了解等等。然而这些都得归功于教师的亲身参与。如果我没有亲身参与学生的活动
13、,就无法了解学生活动的过程,无法理解学生的情感,也更无法抓住实践的关键环节,那么课堂也就不会如此精彩,而且这种参与有时还需要走在学生的前头。在学生学习之前我已经有三年的养蚕经验了,抽丝的经验也积累了不少。尤其是在抽丝工具的选择上,刚开始只知道必须用刷锅的竹刷和煮沸的开水才行。由于煮沸的开水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无法由学生来操作。于是我进行了一番探索实验,发现从热水瓶倒出来的七、八十度的温开水也可以抽出丝来,抽丝工具也不一定要用那么大的一把锅刷,只要其中的细细的一根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更加简便易行了。正是由于我对该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从而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养蚕经验交
14、流会教学反思从本课在单元的地位来看,本课是一节小结课,重在归纳学生在养蚕过程中的所看、所思、所疑,并引导学生从中以及与蝴蝶一生的对比中发现昆虫都存在变态特征,从而抽取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目标,了解昆虫的变态。本课的所有活动设计皆以此为出发点。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本课中,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判断书上乘电梯的那个小男孩是不是在运动,学生有的说运动了,有的说没有在运动。说没有在运动的理由基本都是,小男孩没有在运动,是电梯带动他运动的。认为他运动的理由是,他从上面到下面来了。(这个时候我能不能追问一句: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从上面到下面来了?)首先,我没有先让学生明确“运动”
15、的概念,后来几节课纠正了。但最关键的是,我要求学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之前没有让他们想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书中的那两幅图设计的很好,应该先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然后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可能不会把其他的一个物体讲出来,但教师可以继续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它是从这个位臵到那个位臵的?学生把其他物体说出来之后,教师可以板书在黑板上,引出参照物的概念,问:你发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臵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但并不是说明教材一无是处,教材上还是有很多经典的案例的,要的是教
16、师去理解,去挖掘。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1、调动学生积极性本节课我以 龟兔赛跑 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
17、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要想学生45 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4、多举实例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
18、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工作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有不好的地方,请多多指教!运动的方式教学反思 运动的方式 这一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的速度,能判断运动以及分析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在
19、本课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来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本课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在简单物体运动方式的图示方面给予示范、指点,指导学生抓住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位移来合理设计、画出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的示意图,为掌握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将来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其独特的经历。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小车的运动在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 单元处于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式之后,教材如此安排是有道理的。小学科学课每课都是由几个探究活动所组成,而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做实验,如
20、果不做实验,根本无法得出结论,因为书上没有现成的结论,况且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呢?所以,尽管条件十分有限,但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动手实验,或者让学生看演示实验。教学刚开始让学生回顾有关运动方式的内容,引出小车的运动方式。由于学生原本在“速度”这一概念理解上有些问题,所以在课上更加有必要让学生在比较小车的运动速度时明确两点:一,距离,二,时间。如何处理距离呢?可以在桌上规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这样以来,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小车每次运动的距离都相等,只要比较时间就可以了。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具备说服性,放大数据,具体操作就是把小车上的线放长,如此一来,
21、实验便更严谨更科学。怎样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呢?我发现学生的学具袋里准备的东西很不实用,无法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顾玩而脱离老师的指挥,因此,我找来相关的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在我提出“怎样才能让小车开得更快”这个问题后,一个同学的回答比较啰嗦,而我没有再耐心引导直接让他坐下了,课后想想觉得自己可能引导得还不够,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科学探
22、究的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是按科学探究的“猜想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结论、思考”四个环节进行的,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在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通过师生互评,使老师和学生真正的沟通
23、,达到“最佳状态的心灵交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者。其次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束,我们要使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方法得到延续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实验做得比较顺利,但我觉得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而不应该是零零碎碎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单元伊始对本单元做细致的分析,只有自己做到把知识连为一个整体才能在教学中影响学生。摆教学反思本课教材来自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认识“摆”,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
24、关;第二课时:进一步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摆的应用。知识目标:学生在认识摆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做出假设,根据假设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课从学生观察老师制作一个简单的单摆开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摆”。通过介绍伽利略研究摆的故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让学生根据观察制作一个摆,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数
25、据记录。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将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这个活动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展开讨论:1、你的实验设计是什么?2、每一个实验中相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分别又是什么?3、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组织中,我设计了这样有结构意义的体验活动:1、学生汇报关于摆角大小是
26、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大部分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2、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3、现场验证演示,请“错得最离谱”的一组现场演示,在集体指挥下,严格控制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告诉”学生“科学家在研究摆锤问题时,除了要控制好相同的和不同的因素之外,还是在真空状态下做这个实验的。”使学生达到对“精确控制变量”的认识。科学探究要重证据,本课中学生要非常严谨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玩“摆”后公布自己组的数据。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在十秒钟时间,所以学
27、生根据数据很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摆动的次数会不一样?从而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问题的假设。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记录下自己小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三是在向大家汇报交流时能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养成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关注了每一个活动的质量,我再教学时出现了时间不足的现象。教学活动如何“瘦身”?许多优秀老师都有着不同的设想,特级教师章鼎儿提出只研究“摆长问题”,把“摆锤重量问题”和“摆幅问题”留到下节课研究等方案,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力在哪里教学反思力是看不
28、见的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了教材,精心设计了上课教案,精心为学生准备可实验器材。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配合的很好,课程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只是在开头的课题导入上显得有点突兀。在课下我想了多种导入方法,与本组的教师讨论后觉得这个导入还好一点,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就显得不是那么好,我想是自己的语气和语言还是不到位。同时我越加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每次提问应该是相当概括和准确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楚明了的了解科学知识。还有就是在课堂让他们自由研究弹簧秤称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时候,有的小组有点乱,其中一组的两同学发生争执,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让他们学习更
29、多的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德育教育和小组合作教育,这样才利于他们更好的成长。在科学课教学中要警惕几个倾向:1.知识先行,单刀直入,应该采取多样的导入方法。2.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结果往往是知识的结果。3.关注学生知识的多,关注学生发展的少。4.牵手太多,放手太少,没有自主探究。5.追求唯一标准答案多,提出多种合理答案少。6.启发的深度很浅,问题多多,提问多多,却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以上几点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在教学中我应该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与此同时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要起表率作用。还要认真的钻研教材,备好教材,要用科学的方法上好每一节科学课。物
30、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反思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第二课,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力是怎样的、这些力有什么特点、如何来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等。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对身边一些常见的弹性物体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找出这些物体的相同性质都有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通过实验,知道这些物体在恢复原来形状的时候要产生一种力弹力,接着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对弹性、弹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材还安排有关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在设
31、计这节课时,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1、使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我以学生喜爱的玩具气球引入教学,然后对身边其他弹性物体展开研究,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2、设计粗线条的探究活动框架。整节课由两个环节组成:认识弹性和弹力,研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大环节、粗线条的设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让探究成为本课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认识弹性时,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中获得的感知加以分析、整理,从而体会、理解物体的弹性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3、粗
32、中有细,侧重训练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对问题预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采集数据验证预测、得出结论”这样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1、尽量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去发现。由于新课程倡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在体验中参与,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对于弹性以及弹力这两个概念的引出,我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操作、观察、比较,从而总结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生硬的拿出。这样,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自然会使他们理解更透,印象更深,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从这节课的实际效果也确实可以看出,学生在表格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发现特点,自己总结出这两个概
33、念,并很好的理解。2、删除弹硬币游戏。教材的第一部分有个弹硬币的游戏。教材的本意是说有的物体是可以看得见形变的,而有的物体的形变我们是看不见的。试讲时我在课堂上让孩子们操作游戏,孩子们很高兴,但是学生从这个操作过程中没有观察到硬币的形状发生改变,四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这样高的抽象认知水平,所以,这个环节不能作为学生得出弹性和弹力概念的认知载体。3、删除给弹性大小不同的物体排序。教材提示“列举一些弹性大小不同的物体,并给他们排序。”这个难度太大了。因为不同的物体的弹性如何来测量,如何排序都是很难为学生的,即使是成人也很难立即解决的。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和教学参考,又参考了网上的公开课的教案,决定删除,这
34、样既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解释,又很好地处理了教材。4、将认识弹性和弹力及研讨弹性的应用提前。教材将认识弹性和弹力及研讨弹性的应用放在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关系的后面,我将这一环节提到了第一部分,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点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总结出弹性和弹力及弹性的应用。5、改进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关系的实验。教材上做的是演示实验,我进行的是先分组实验再演示实验,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让学生共同关注实验,清楚地看到了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试讲时我也是分组实验的,实验用具是弹簧、钩码、直尺、铁架台(铁杆上粘着白纸)。我提前将实验用具分发下去,让学生用我给的用具设计实验,学生
35、按照我预想的做好了实验,但是记录的数据不准确,因为用直尺连接铁架台和弹簧的指针,然后在铁杆上的白纸上划线记录弹簧伸长的长度,学生做起来不方便又浪费时间,我也觉的不得劲。后来我在巡视中发现有个小组做完了,其中一个淘气的学生把科学材料袋里的弹簧秤挂在了铁架台上,“太好了,有办法了!”我暗暗高兴,因为这个偶发事件给了我瞬间的灵感。下课后我就动手用白纸板做了一个可以像弹簧秤一样能挂在铁架台上的有刻度的纸板,把弹簧挂在纸板前面,这样弹簧上的指针指的刻度就是弹簧伸长的长度了。教研员听课后指点我在上面印个直尺就更准确了,果然,改进后效果更好了。另外,研讨后教研员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研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
36、大小的关系这个活动,教师把实验用具发给学生设计实验,不如引导学生探讨实验可以怎么做。于是,在本课我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探讨实验可以怎么做。他们能说出拉力大,弹簧伸的就长,拉力小,弹簧伸的就短这样的预测,为了将实验引向深入,由定性观测上升为定量的观测,必须要解决变量的选择问题。“怎样使拉力的大小能看出来?”进行了深入思考的学生提出可以悬挂物体,我引导用钩码来替代手的拉力,这个变量的确定,对实验的科学性起了决定作用,这也让学生意识到:做科学实验需要严谨,需要深入思考。随着讨论的深入,实验设计明朗起来了,训练的重点达到了。所以在这个环节,我是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首位,实践也证明是有效的。6、改进
37、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关系的活动记录。教材里的活动记录是让学生将实验结果以画统计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小学六年级才能学习画统计图,所以这种记录方式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看看教材,怎么只有两页内容:一个故事,两个活动就是这课的基本构成了。最怕就是这种科学知识型的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这课要上出探究味可真难!因为本课是一节科学概念课,所以它就像文学名著一样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不能够
38、像以前教学那样,只是对概念进行“浮光掠影式”的介绍,而是精心设计了探究活动。注重将科学概念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最终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本课教学方法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学科学,掌握概念。“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这是做中学的精髓。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原本是一堂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概念课,但是经过巧妙的设计,整堂课探究味十足。如: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原本是牛顿的问题,教师让学生通过对各种物体下落现象的观察,自己找出物体都会下落的共同点,提出物体为什么都会落地这一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39、。科学探究活动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但是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样也不能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也很到位。如,要学生画物体运动路线之前,先请全班学生观察一片羽毛下落的过程,并让一位同学画羽毛的运动路线,这样的指导就很到位。既指导了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又用学生教学生的方法巧妙地指导了怎样画图,为后面学生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又如,在“和重力赛跑游戏”规则的指导上,教师又采用了师生共同示范的方法。这些指导都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须的,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动手做科学的前提保证。伴着新课程的推进,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
40、与的生动局面。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不敢发问到善于质疑,课堂也由寂静无“声”变为生动有“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要培养良好质疑的习惯。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解惑,可以大
41、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重要性。2.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3.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在学生活动回报并画出物体运动轨迹图后,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最终往下落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义,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体重力的问题的研究。然后抓住这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力。”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教态亲切和蔼、面
42、带微笑,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最后要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质疑的情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被书本、内容、时间所限制。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自主探究的
43、条件,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习得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结论。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进行探究。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
44、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这样的探究才是真
45、正意义上的自行探究。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提出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法;探究方法的提出采用学生自己提出,共同协商的方法。三、运用举例,创生有趣生动的方法摩擦力与生活关系密切,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摩擦现象都加以说明。我只是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三个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举一反三。当然,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背诵几句教条的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帮帮雪地里的汽车”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生新办法的实践。在明白摩擦力的秘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把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
46、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让他们创新兴趣较浓,也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四、合理评价,培养不懈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是学生只答对一个问题或自己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我也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我能行”。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探究。探究活动不应止课堂。课尾,有一名女同学提出“旱冰鞋上的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时,我并没有马上进行肯定评价,而是说她的发现很有探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将对摩擦力的研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不懈探索的科学精
47、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降落伞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我自己认为上的比较成功的一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有这几点体会比较深刻。1、充分了解学生。我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来进行的,情景导入、认识降落伞、制作降落伞、研究降落伞、拓展延伸。一节课任务没有完成,学生在探究的高潮时,下课了。学生没有尽兴,老师也感到很遗憾。课后我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与思考,并与已经上过本课的学生和未上本节课
48、的学生进行了精心的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随着现在通讯、媒体手段的日益提升,学生们接触知识的方法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降落伞的知识很所学生在未上课普遍了解较多。降落伞的作用都能说出一两条、降落伞的构造也都能说出来,只是语言不够准确、降落伞的制作学生几乎都能完成。而学生比较模糊的是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大部分学生只能猜测,但是没有真正的验证过。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后,我改变了我的设计思路,去除了第二个探究活动制作降落伞,这样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学生研究降落伞的时间,课堂教学进行的也非常顺利,学生的热情非常高,课后学生都反映很喜欢这节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课前与学生的充分交流是非
49、常重要的,能有效的帮助老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2、利用实验记录表、设计方案等,规范提升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科学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做事”。科学之所以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么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课上,学生的动手机会多,做实验是学生科学课上最期盼的。科学课上的实验,不是老师或学生准备好了器材,老师出示步骤,学生操作,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操作,这样的一节实验课,才算是一节成功的实验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进行规范和指导,而实验记录表、设计方案等就是一个很好的规范方法。实验设计方案既是学生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各种数据我们进行实验结果分析的依据,因此在每个实验中,实验记录表都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学生实验的一种规范,也是对学生做事能力的一种提高。当学生具备了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之后,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尤其是科学课上,这一点是体现最明显的。这一节虽然比较成功,但是还是有些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们的精彩表现,给了我更大的信心,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所,自己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也还有待提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