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ata_论吸收犯_张能.docx
《iData_论吸收犯_张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Data_论吸收犯_张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容提要 吸收犯理论是犯罪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关于吸收犯的诸多问题,如其概念、 本质、所属范畴及其与其他罪数形态如牵连犯、连续犯的关系等等,理论界均存在 许多的争论。本文主要分为前言、正文及结论三大部分,在前言中简要概述了一下 理论界关于吸收犯的争议状况、存在的问题、探讨吸收犯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而在 正文分六个部分对吸收犯理论中上述诸多问题进行论述,在结论中形成自己初步的 观点。 本文的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笔者首先对厘定吸收犯概念的两个基础性问题即吸收犯的罪数和 吸收犯的行为单复数进行了分析阐释。通过对罪数判断及行为单复数判断的诸种学 说的比较分析,认为应以犯罪构成要件标准说及社
2、会行为说作为判断吸收犯罪数及 其行为单复数的依据。由此,笔者认为,吸收犯内含数个行为,且此数个行为数次 符合或充足犯罪构成要件,系实质数罪,属于罪数论的范畴。 在将与吸收犯概念密切相关的两个基础性问题厘清后,笔者进入正文的第二部 分,对吸收犯概念、本质特征及形式等展开主体性论述。笔者首先就我国刑法理论 中关于吸收犯概念、本质特征及形式的通说及不同观点进行了概括,而后根据上文 关于吸收犯罪数的 判断标准即犯罪构成要件标准,指出不能为了在理论上将吸收犯 概念的内涵与牵连犯、连续犯等其他罪数形态区别开来,将吸收犯人为地限定在所 谓的 “ 行为的吸收 ” 上,而必须根据罪数判断标准来对此问题加以解决。
3、在此笔者 进一步指出:我国刑法在总则中规定预备、未遂、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态,不利于 明确判断该数种未完成形态是否己构成相对独立的犯罪,故而建议参照德国立法例 在分则中单独设款明确规定上述数种未完成形态是否构成犯罪应受刑事处罚,从而 配合吸收犯相关问题的厘清。另外,笔者主张,吸收犯的数个犯罪行为不必属于同 一罪名,吸 收犯吸收关系得以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于,规定吸收犯的数个犯罪行为的 刑罚规范之间存在 “ 包括评价关系 ” ,即刑法规范对某种行为的非难评价包括了对 另一种行为的非难评价,而这种包括评价关系的存在则依赖于结合具体事实进行实 质性的考察(对此又要根据实定法上的规定),而不是像主张吸收犯的
4、数个犯罪行 为必须属于同一罪名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仅从形式上看数个行为所触犯的犯罪构 成是否基本性质一致或罪名一致。在此基础上,确定吸收犯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形 式。 在本文第三部分,笔者进行比较法考察,概括引述了德国及日本刑法理论中与 吸收 犯密切相关的共罚的事前与事后行为的概念及理论,并对之进行了初步的分 析,认为此两法律概念虽然不足以涵盖说明吸收犯的所有形式的特征,但因其较高 的理论概括机能,值得我国刑法理论加以借鉴参考。 在正文的第四部分,笔者将吸收犯与牵连犯及连续犯两种罪数形态进行比较性 研宄。首先,关于吸收犯与牵连犯,笔者指出吸收犯包括牵连犯,即 “ 前行为可能 是后行为发展的必经阶段
5、,后行为可能是前行为发展的自然结果 ” 是对吸收犯与牵 连犯中数个犯罪行为关系特征的共同描述。笔者在此突出强调了法益 的指导分界作 用,认为此前行为或者后行为如果侵害了与本罪行为所侵害的法益不同的新的法 益,则属于牵连犯,如此前行为或者后行为未侵害与本罪行为所侵害的法益不同的 新的法益,则是共罚的事前与事后行为,属于吸收犯。另外基于法益保护的观念, 在二者的处断原则上,笔者主张对牵连犯实施数罪并罚,而吸收犯则适用从吸收之 罪从重处罚的原则。其次,关于吸收犯与连续犯,笔者指出,吸收犯的数个犯罪行 为之间具有的高低程度之分及规定数个犯罪行为的刑法规范之间的包括评价关系 这一特征是连续犯所不具备的,
6、而这一点是吸收犯与连续犯的根本 区别,例如两个 从客观上判断呈现连续状态的的盗窃行为,如果其中之一是预备、未遂或中止行为, 另一行为为盗窃既遂,则属于吸收犯;如果两个盗窃行为均是既遂,则不可能形成 包括评价关系,应属于连续犯。在处断原则方面,建议对连续犯应适用限制加重的 处断原则而非与吸收犯同样的从一重罪从重处断的原则。 在正文的第五部分,笔者对吸收犯与法条竞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笔者通过对 法条竞合理论的阐明及对德国法条竞合理论的分析,认为吸收犯有别于法条竞合中 的 “ 吸收关系 ” 。 在正文最后一部分中,笔者对吸收犯在程序法上的两个问题(其一 是追诉时效 问题,其二是对吸收犯中的一个犯罪行
7、为的起诉是否穷尽起诉权这一问题 ) 进行了 阐述分析。 关键词:吸收犯,实质数罪,包括评价,共罚的事前与事后行为,法 条竞合 目 录 前言 . 1 第一章吸收犯概念厘定的基础 . 2 第一节吸收犯的罪数 . 2 (一) 罪数判断学说的概述 . 2 (二) 本文观点:犯罪构成要件标准说 . 4 第二节吸收犯的行为单复数 . 7 (一) 行为单复数判断标准学说的概述 . 7 (二) 本文的观点:社会行为说 . 8 第二章吸收犯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形式 . 11 第一节吸收犯的概念 . 11 第二节吸收犯的本质特征 . 11 第三节吸收犯的形式 . 12 第四节学界的不同观点及其评析 . 13 (一
8、) 学界不同观点的概述 . 13 (二) 本文的评析 . 13 第三章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与吸收犯相关的法律概念 共罚的事前行为与事后行为 . 18 第一节德国刑法理论中的共罚的事前与事后行为 . 18 第二节日本刑法理论中的共罚的事前与事后行为 . 19 第三节比较法考察及其结论 . 19 第四章吸收犯与牵连犯及连续犯的比较 . 22 第一节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关系 . 22 (一) 牵连犯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 22 (二) 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区别 . 22 第二节吸收犯与连续犯的关系 . 25 (一) 连续犯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 26 (二) 吸收犯与连续犯的区别 . 27 第五章吸收犯与法条竞合
9、的关系 . 29 第一节吸收犯与法条竞合中的吸收关系。 . 29 第二节法条竞合的基本原理 . 30 第三节德国法上的法条竞合理论 . 32 第六章吸收犯在程序法中的处理 . 35 第一节吸收犯的追诉时效 . 35 第二节对吸收犯中的一个犯罪行为的起诉是否穷尽起诉权 . 35 第七章结论 . 37 主要参考文献 . 38 后记 . 39 关于吸收犯,可以说刑法理论界对之尚未能取得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共识, 一方面与之相关的资料不是很多,一方面又呈现出各执己见纷繁复杂的局面,与牵 连犯、连续犯一样,其理论争议己然升至存废之争。本文的观点或许也是就这一局 面徒增混乱,未能提供明确的结论,但社会科学
10、中所倡的学说理论,因为人之理性 的有限及社会生活的无限复杂性和多变性,理论于现实总有不尽能解释清楚的时 候,就如洪福增教授所言 “ 由于事态之复杂,各个犯罪性质之不同,如拘泥于某一 学说或理论,自亦有穷于应付之时 ” 。但就乐观的角度而言,关于吸收犯的探讨也 因之有了一个较为宽广的空间,而理论的自由探讨本身也应是一个良好的目的。 关于吸收犯的问题有:吸收犯是实质数罪还是实质一罪?如果是实质数罪,就 应 属于罪数论的范畴,如果是实质一罪论及 “ 吸收 ” 则应属于法条竞合的范畴;此 问题的另一侧面是:吸收犯是属于罪间的吸收还是属于行为间的吸收?若承认吸收 犯是实质数罪,那么吸收犯的数个犯罪行为是
11、否必须触犯同一罪名抑或不同罪名 (上述问题皆可统摄入吸收犯的概念及本质中)。吸收犯与牵连犯、连续犯的关系 又如何?吸收犯是否包括牵连犯?吸收犯在程序法上的处理如何? 对吸收犯的研宄,在理论上有助于罪数论、法条竞合论研宄的进一步深入;而 对于上述问题的不同解答,均会形成对现实生活中犯罪嫌疑人的切身权益及其命运 的不同影响,这亦 是研宄探讨吸收犯的最根本的现实意义所在。在本文中,笔者对 以上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的意见。 第一章吸收犯概念厘定的基础 吸收犯的概念,一般而言其表述的基本形式为 “ 某犯罪行为被另一犯罪所吸 收 ” ,由此一般表述可见,吸收犯系有数个犯罪行为,吸收关系
12、是发生在犯罪行为 的层面上。但此数罪宄竟是实质数罪还是形式数罪,为何吸收犯不是数个行为综合 而为一个犯罪行为,甚或吸收犯根本就是一个行为而非数个行为?本章分二个部 分,从对罪数判断学说和行为单复数判断学说 概括评析入手,对上述厘定吸收犯概 念的基础性问题进行解答,以使下文论述吸收犯的概念、本质特征、形式等内容时 有一稳固的基础。 第一节吸收犯的罪数 (一)罪数判断学说的概述 有关罪数判断问题,也就是说决定罪数的标准,刑法理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学 说 S 1、 犯意标准说 也即主观说,是由新派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所提倡的一种标准,认为刑罚应处 罚的是行为人,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等只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的表
13、征而己。所以应根 据行为人主观犯意的个数来决定犯罪的个数,这里所谓的犯意,不限于故意,也包 括过失。如日本刑法学者木村龟二教授所言: “ 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法益虽然 是构成犯罪的重要条件,但以某一要件为基准决定犯罪的单复,是一种不合适的片 面的见解。与此同时,作为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有责的评价对象的行为的基干 是犯罪的意思,犯罪的意思综合包含了构成犯罪的所有要素,所以,以犯罪的意思 的单复作为区分犯罪单复的基准才是妥当。 ” 2、 行为标准说 该种学说主张,行为人的行为是认定犯罪成立的基底,无行为则无犯罪,故犯 罪的本质实由行为性决定,单有犯罪意思而无行为不能作为犯罪处罚,而法益的侵 害
14、也以行为的 存在为其先决条件,犯罪的其他要素均是围绕行为展开。所以,决定 犯罪数量的标准只能是行为人的行为,而不论行为的犯意或侵害的法益的数量。 肖中华著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 395页;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 汉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第 587页;张明楷著刑法学上卷,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第 316页, 318_ 319页;小野清一郎著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08页;陈兴良著 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第 630 636页。 3、 法益标准说 该说认为犯罪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而刑法的目的也在于
15、保护法益,刑罚规 范是主要以法益为中心要素而设制的。几个法益受到行为人的损害,刑罚规范就应 有几次反动,也就是被侵害法益的个数是罪数的评价标准。而后基于法益性质不同, 如何根据法益的个数判定罪数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 1)个人专属法益,又称人格法 益,例如生命、身体、自由、名誉、信用等,凡与个人一身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者皆 是。侵害个人专属法益的,以法益所有人计算单复。 ( 2)个人非专属法益,又称财 产法益,指财产的监督权。财产法益单复以监督权个数而不以该法益所有权个数为 区别的标准。例如,窃取一个人监督的数个所有物,只成立一个盗窃罪;如果窃取 数人监督的一人所有物,则成立数个盗窃罪。 ( 3)
16、国家或社会法益,即不属于个人 的公共法益,例如国家、政府及其权力、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等。公共法益是概括 的法益,性质上为单数,凡侵害公共法益的犯罪,不问同时侵害个人法益的个数多 少,因为是一个公共法益,只成立一罪。 4、 因果关系标准说。 该 说认为因果关系是最重要的犯罪构成要件,犯罪事实中行为与结果之间,存 在一个因果关系的为一罪;存在数个因果关系的为数罪;虽有数个行为或数个因果 结果,如果只存在一个因果关系的,仍应为一个犯罪。 5、 构成要件标准说。 该说主张,犯罪单复,决定于犯罪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的次数:一次符合法 定构成要件的,为一罪;数次符合法定构成要件的,为数罪。主张此说最有力者
17、, 乃日本著名刑法学家小野清一郎,小野清一郎指出: “ 在罪数论中,我提倡以构成 要件为标准,即有充分满足一次构成要件的事实就是一罪,有充分满足两次构成要 件的 事实即为二罪,以次类推。我想以此来矫正过去的或以意思、或以行为、或以 结果为标准的学说最终都偏重犯罪事实的某一要素或某一局部的现象,想从刑法中 法律评价方面综合地加以考虑。我确信,在原理上我的见解是正确的。 ” 6、 广义法律要件说 广义法律要件说以构成要件说为根据,将完成两个以上的构成要件的行为事实 (如牵连犯 ), 因在刑法上规定以一罪论处,或在适用上作为包括的一罪处断,而 例外作为一罪。申言之,本来是数罪,因为是一人实施,在观念
18、上视为一罪。 7、 法规标准说 该种学说认为应当以犯罪行为触犯法条的个数,作为决 定一罪与与数罪的标 准。这种观点认为,犯罪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因而应依法条 的单复决定犯罪的单复,虽一行为而触犯两个法条,应认为是二罪, 8、 犯罪构成标准说 犯罪构成标准说为前苏联及我国刑法理论所主张,认为应以犯罪构成的个数为 标准确定犯罪的单复:具备一个犯罪构成的,构成一罪;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构 成数罪。 9、个别化标准说 该说认为,应根据罪数的不同种类采取不同的罪数区分标准。在该说看来,行 为说、法益说、犯意说与构成要件说等都是以 “ 一个标准 ” 来区分罪数的。当要么 是一罪,要么数罪
19、时,以一个标准进行区分是可能的,但是,罪数也有不同种类, 以一个标准对所有种类的罪数进行区分是困难的。例如,构成要件说对于区分单纯 一罪是合适的,但不可能根据该标准说明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等现象的一罪性。 具体而言,在区分是否单纯一罪时,应以构成要件说为标准;在持续犯、吸收犯等 包括一罪的场合,应将行为说与法益说结合起来做为标准;在想象竞合犯、牵连犯 等科刑上一罪的场合,应以行为说为标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说,有些行为 成立数 罪,但刑法却规定为一罪或事实上只能以一罪论处。例如,行为人绑架前实施数个 不相同的犯罪,事实上都以一罪论处;又如绑架他人后又杀害被绑架人的,根据刑 法典第 239条的规
20、定仅以绑架罪一罪论处;再如行为人盗窃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后 又予以毁坏的等情形,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实为数罪,而实务中以一罪处断。 因次,区分一罪与数罪,即要以犯罪构成为标准,同时也要考虑其他因素,最重要 的是要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 (二)本文观点:犯罪构成要件标准说 笔者比较上述学说之优弊,赞同运用犯罪构成要件标准说作为判断吸收犯罪数 的标准,主要理由如下: 1、 笔者认为,犯意标准说、行为标准说、法益标准说及因果关系标准说等均 失之片面;而构成要件标准说与犯罪构成要件标准说的形成的思路是一致的,虽然 其本身是合理的,但因其是与大陆刑法理论中的构成要件该当 -违法性 -有责性这一 归罪模式相
21、适应,因而不适应于我国耦合式的犯罪构成模式;而法规标准说主张以 行为所触犯的法规的数量类决定罪数,虽一行为触犯数个法条仍为数罪,显然违背 一事不二罚的基本原则,且与法条竞合的理论相冲突,在其立论的事实逻辑上也存 在缺陷,更为不可取;广义法律要件说和个别化 标准说有一共同的误区则在于将罪 数判断与最终定罪混同。只有犯罪构成要件标准说综合了以上学说的优点而更为妥 当。 2、 但是,单靠犯罪构成标准说这一标准并不足以解决罪数判断的所有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现象世界所发生的行为事实和(刑罚 ) 规范世界所设立的行为定型之 间并不是总能形成一一对应的契合关系。刑法分则犯罪构成所规定的行为定型是: 一个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iData_ 吸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