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pdf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xxx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xxxxxxxxxx 二一 x 年 x 月目录一、目标任务.1二、主要依据.2三、技术路线.4四、程序与方法 .6五、主要成果.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基本依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对土地利用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和省、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一、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在全面总结本区域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
2、,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现行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更新规划成果和数据库,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提供基本依据。(二)主要任务1.开展中期评估。全面总结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客观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摸清状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政策建议。2
3、.进行专项评价。围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和城市用地限制性/适宜性评价,为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3.调整规划目标。依据上级规划下达的规划调控指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战略、基本方针和规划目标,统筹安排各区域和各类用地,重点落实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和生态用地规模。4.优化空间布局。在坚持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按照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对现有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作适当调整;根据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调整和优化建设
4、用地布局;科学安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促进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5.推进“三线”划定。根据调整后的规划主要调控指标和用地布局,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并与土地用途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相衔接。6.更新规划成果。根据规划调整完善结果,形成调整完善后的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同步更新规划数据库,重点更新土地用途区图层和建设用地管制区图层,并做好质量核查,保持土地规划数据库的现势性。二、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5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6.土地复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7.x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8.xxx 基本农田保护办法;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第 43 号令);10.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 200428 号);11.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 200631 号);12.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 号);1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 200951 号);14.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 20122 号);15.国土资源部办公
6、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 号);16.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14128号);17.国土资源部关于xxx 促进“一区一带”科学发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复函(国土资函 2012709号);18.xxx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x 促进“一区一带”科学发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xxx 政办发 201273 号);19.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 201418 号);20.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 2014119号);2
7、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52010);2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22009);2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2010);24.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52010);25.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22009);26.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2010);27.xxx 主体功能区规划;28.xxx 国土规划纲要;29.xxx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30.xxxxxx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和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
8、规划;31.xxx 和 xxx 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其他相关规划。三、技术路线首先,以二次调查成果及其连续变更到2013 年的土地数据为基础,遵循统一的标准、分类和要求,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其次,围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和城市用地限制性/适宜性评价;再次,按照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在保持各乡(镇、街道)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原则不变的前提下统筹调整各乡(镇、街道)建设用地规模;复次,按照布
9、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对现有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作适当调整,根据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调整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科学安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促进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规划主要调控指标和用地布局,推进“三线”划定,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形成调整完善后的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同步更新规划数据库,保持规划成果的现势性,为提高土地利用统筹管控能力奠定基础。根据规划调整完善技术路线,坚持系统控制原则、主导性原则、协调兼顾原则和动态规划
10、原则,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指导,围绕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和破解途径,兼顾地方和国家利益、整体和局部利益、近期和长远利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静态和动态效益,主要技术方法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模糊判定、线性规划、动态仿真等方法。具体技术路线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路线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路线图四、程序与方法(一)中期评估及专项评价全面总结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三线”划定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合 理 调 整 完 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城市用地限制性/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编制规划调整完善成果更新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
11、划说明规划图件规划数据库土 地 利 用土 地 利 用土地用途区划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土地整治安排乡(镇)土地利用控制规划实施措施估,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规划目标和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建议;围绕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规模、结构、布局、时序调整,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和城市用地限制性/适宜性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及规划调整完善的建议。(二)规划目标确定1.规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着眼解决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调控目标。确定规划目标的依据主要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上级规划的要求、县级行政区域资源
12、环境与经济社会状况、土地供需状况与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等。主要规划目标主要包括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保障目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目标、节约集约用地目标和农村土地整治目标等。2.规划指标。规划目标应通过具体的指标量化,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指标等。(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应满足规划目标的要求。制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一般按以下
13、步骤进行:1.明确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条件。结构和布局调整必须满足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以及当地资源环境条件中的硬性约束;2.进行土地供需综合平衡。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潜力评价和需求预测,进行土地供求综合平衡。当县域内土地供给和需求难以平衡时,应依据规划编制原则和规划目标,提出对各类用地数量、结构与布局进行合理调配,解决供需矛盾的措施;3.提出结构和布局调整供选方案。在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预期、实施途径和规划保障措施的不同,提出多个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供选方案;4.开展多方案评价比较。从方案实施的可能性、效益、保障条件、社会敏感性等方面,对供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
14、比较选优,提出推荐方案;5.确定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对提出的推荐方案及供选方案进行论证,征求有关地方、部门和专家意见,确定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的拟定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次序:1.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要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各类用地,保障生态网络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形成基本生态屏障,保留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提出主要生态廊道与斑块的布局和功能要求,划定重要流域、重大灾害与重点污染治理区域,保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用地。2.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要严格控制耕地减少,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布局新增建设用地,有序安排实施生态退
15、耕,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向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及时复垦灾毁耕地;要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要优化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在保持耕地布局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质量好、集中连片的耕地进行重点保护和整治,以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依据优先把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交通沿线的耕地、城镇扩展边界外的耕地、独立工矿和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原则上应当划为基本农田。,按
16、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总要求,对基本农田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得低于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3.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与用地定额标准等合理确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模,优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布局以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减少建设项目实施对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乡风民俗和人文景观等产生的负面影响。4.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要根据人口和城镇化预期、城镇规模增长对城镇人均用地需求的影响、农村生产生活
17、方式变化对农村人均用地需求的影响、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更新退出机制等因素综合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应按照点轴发展规律,形成城镇紧凑发展、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的城乡建设用地格局;城镇新增用地,应当在统筹利用存量土地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城镇及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蓄滞洪区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必须在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内控制,尽量在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统筹布局并与周边其他用地布局相协调;采矿、能源、化工、钢铁等生产仓储用地以及其他污染性、危险性用地的布局,应与居住、商业等人口密集的用地保持安全距离;农村居民点新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县区级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调整 完善 技术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