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有重名445800.docx
《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有重名4458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有重名445800.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卜.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即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书画同源”。首先,主要体现在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书法随着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得到可持续发展。作为独特的汉字造型艺术形式,书法是汉字 “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众所周知,汉字是表音、表意的文字体系,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与绘画因素,早 期
2、表现为象形符号。从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彩陶及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的花纹中,不难看出,中国最 古老的绘画萌芽于象形字符化的书法,这也为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在空间、透视、光影等方面的差异化区 分,以及中国绘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在美术 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融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法提出之前,书画均为一体,“骨法用笔”概括了绘画的 特征。自此之后,绘画与书法的差异性逐步出现,但是绘画对笔力的讲求又让绘画和书法艺术融合为一体。 楷书、大篆、飞白书等笔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应用在成就书画融合运用的同时,又为书法之风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纵观书画发展史可见,书法与
3、绘画起源相通。宗白华认为:“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的第一特点,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 书、画同属于一境层。绘画与书法在用笔时均需要借助手臂和手腕调节比例力度,无论是笔,法的露锋、 侧锋、逆锋、顺锋、藏锋变化,还是线条的虚实相间、疏密相映呈现出的层次感与不同意趣,其在笔墨运 用上都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表情达意出奇相似,均以笔墨趣味体现精髓。其次,“书画同源”还体现在审美品性、意境等方面。书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除了共同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以线条作为形象表达方式之外, 在审美品性上也是相同的。刘曦林认为中国书画均以真、善、美为审美理想。但“真”,是更主张情真、意 真,并非强
4、调形似之真。书法家、画家有发自真心或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这种创作冲动掺不得半点虚假, 这是决定书画作品格调高下和感人力度的关键。所谓“善”,指书画作品中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就1. AA2. C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这一论点;接着,从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表现 形式以及审美品性、意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材料二:首先,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论点;接着,从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技法层面和审美层面进行论证。3. “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是说山谷以画竹法作书,苏东坡以书法画竹。中国绘画与书法具 有“同源性”,在笔墨运用上都具有共同的规律性,都是线条的艺术,用书
5、法用笔入画和用绘画手法作书是 书画家的一种自觉追求。“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是说山谷的字、苏东坡的画看上去似乎稀稀落落的,但字里行间、 形象勾勒中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高远的志向。书法和绘画在审美品性、意境、艺术审美等方面也是相同的, 中国绘画“以形写神”,书法通过抽象的线条表达意境情怀,书法是书者情意的表达,绘画亦如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书法是汉字,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这为”错误。为绘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的是“中国最古老的绘画萌芽于象形字符化的书法 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 “两则材料主要论证的都是
6、,书画同源,的内在原因“错误。材料一主要论证的是“书画同源”的体现。C.”只要以书入画,就能够创作出绘画佳作”错误。“以飞白和籀文的笔法画石头、树木”是必要条件,不是 充要条件,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D.“书法离中国画还是越来越远”错误。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书画同源,它们“是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 壤中的两支花,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基因,枝叶环绕,叶叶相同”“不过,随着汉字系统的发展,符 号化增强,汉字的形态似乎离画越来越远”,并没有说书法离中国画越来越远,选项于文无据。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B、D三项都是在论证“书画异质”,不能支撑“书画同源”观点。故选C
7、。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七段。第一段,由“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即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书画同源”可知,直接提出中国画与书法 具有“同源性这一论点。第二到六段,由“首先,主要体现在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其次,书画同源还 体现在审美品性、意境等方面“可知,从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表现形式以及审美品性、意境两个 方面进行论证。第七段,由“所以,书画同源不仅指书法和绘画在产生之初具有相通性,还体现在笔法、审美品性、意境 等方面具有共同规律性,这也为以书入画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可知,最后进行总结。 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二段,由
8、“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书画同源的理论最早是由唐代张彦远提 出的”“由此可以看出,书法和中国画在起源上可谓同源”可知,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论点;第三段,由“二者在技法、审美层面上产生了微妙的联系3从技法层面上看,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对书 画同源更深层次的理解则是书法与绘画艺术审美上的联系”可知,从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技法层面和审 美层面进行论证。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山谷写字如画竹: 东坡画竹如写字”意思是山谷写字就像画竹一样,即以画竹法作书;东坡画竹就好像写 字一样,即以书法画竹;“从技法层面上看,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中国绘画审美中对线条的要求也很高, 因此用
9、书法用笔入画和用绘画手法作书,是书画家的一种自觉追求“,中国绘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在笔 墨运用上都具有共同的规律性,都是线条的艺术,用书法川笔入画和用绘画手法作书是书画家的一种自觉 追求。“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是说山谷的字、苏东坡的画看上去似乎稀稀落落的,但字里行间、 形象勾勒中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高远的志向。”书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除了共同使用毛笔作为 书写工具,以线条作为形象表达方式之外,在审美品性上也是相同的”“中国画,以形写神,书法通过抽象 的线条表达意境情怀,两者终极追求都是,和,即和谐、自然。书,心画也,书法是书者情意的表达,绘 画亦如是。书画同源既表达出了
10、书与画的天然联系,也道出了欣赏者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法和绘 画在审美品性、意境、艺术审美等方面也是相同的,中国绘画“以形写神”,书法通过抽象的线条表达意境 情怀,书法是书者情意的表达,绘画亦如是。7. C.本文写明了大量的具体时间,这些标志性的时间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1947年”“8月”到“68年后的2015年”,这一部分内容为一个层次,引出这封信。“68年后的2015年”到“1947年初夏的一封信,竟然在68年之后才被后人发现“,这一部分内容为一个层 次,详细交代这封信的内容。“1947年初夏的一封信,竟然在68年之后才被后人发现”之后为一个层次,交代王建民对这封信的认识 和态
11、度。8 .这封信承载着军队对军属的关心和照顾之情,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深。这封信承载着军属后代对前辈的理解之情,以及对拥军、爱军精神的传承。这封信承载着作者对军队和百姓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 “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错误,这封信“能改变王守仁一家的生活状况”,却被“尘封了 68年”,这里面 包含着一个悬念“为什么被尘封”,作者是利用这个悬念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而不是用了欲扬先抑 的手法 故选B。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非常认同奶奶、父亲的处理方法错误,根据原文“开始,他不理
12、解父亲与奶奶的处理方式,然而在读了 多次之后,他突然懂了,比起填饱肚子,当年的父亲与奶奶一定更期待信中描述的场景,那就是实现全国 人民的彻底大翻身后,胜利的归里省亲或高车驷马以迎老驾临部队团圆欢庆”可知,开始,他不理解父 亲与奶奶的处理方式。故选C。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根据原文“1947年8月68年后的2015年,王守仁60多岁的儿子王建民在搬家时无意间看到了这 封来自旧时光的信”可知,“1947年”“8月”到“68年后的2015年”,这一部分内容为一个层次,引出这封信。根据原文“68年后的2015年晋南战役始于1947年4月4日,于5月12日结束。之后,中野四纵在短 暂调整
13、后,一路南下。因此,王建民判断,来信日期应该是1947年初夏。王争全程参与了晋南战役”可知, “68年后的2015年”到“1947年初夏的一封信,竟然在68年之后才被后人发现”,这一部分内容为一个层次,03/21详细交代这封信的内容。根据原文“1947年初夏的一封信,竟然在68年之后才被后人发现。陈旧的信纸,捧在王建民手里,一字一 句:他读了无数次。读过之后,他总是像当年父亲与奶奶一样,默默存进箱底”可知,“1947年初夏的一封 信,竟然在68年之后才被后人发现”之后为一个层次,交代王建民对这封信的认识和态度。综上所述,本文写明了大量的具体时间,这些标志性的时间,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8.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王老太太指示落款是,十一旅旅长李成芳、副旅长刘丰、政委胡荣贵、主任侯良辅、参谋长 王砚泉”可知,这封信承载着军队对军属的关心和照顾之情,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深。根据原文”开始,他不理解父亲与奶奶的处理方式,然而在读了多次之后,他突然懂了,比起填饱肚子, 当年的父亲与奶奶一定更期待信中描述的场景,那就是实现全国人民的彻底大翻身后,胜利的归里省亲 或高车驷马以迎老驾临部队团圆欢庆,。他没机会目睹,却总是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想象那个无比荣耀的时 刻“可知,这封信承载着军属后代对前辈的理解之情,以及对拥军、爱军精神的传承。根据原文“部队来信,细数r王家儿郎的
15、优秀然前方烽火未灭,不能让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王争分心, 更不忍英雄的家人还挣扎在吃不饱肚子的困境中”“王建民不知道当时父亲和奶奶读到信时的心情至于 家庭困难,她并未持函向各级政府要求解决“他没机会目睹,却总是在心底遍又遍地想象那个无比 荣耀的时刻可知,这封信承载着作者对军队和百姓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的主题。9. CC10. A(1)人们听说云南多流行由瘴气引起的疾病,还未交战士兵就要死掉十分之八、九,没有人愿意响应 招募。(2)勿邓酋长苴梦冲暗中与吐蕃勾结,煽动引诱蛮族各部,阻隔云南使者与唐往来。11. 南诏王方面:其实一直并非诚心归附;唐玄宗方面:用人不善,如偏信杨国忠等;唐
16、朝官员方面:气量狭小,不恤民生,不得民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南诏王阁罗凤派遣使者前来谢罪,请求归还所俘获掠夺的东西,把云南城修缮好后离开,并且说:“现在吐蕃重兵逼近边境,如不答应我,我就将归顺吐蕃,云南就不归唐朝所有了。“鲜于仲通没有答应, 04/21囚禁了他的使者。“俘掠”固定词汇,是“请还所俘掠的宾语,中间不能分开,排除AD: “若”放在句首表假设,省略了主语“你”, 即“若(你)不许我”,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C。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因”都意为“沿袭”。“因”字含义相同。句意:历代沿袭。/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
17、取汉中。B.“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德”意为“道德”。“德”意思不同。句意:杨国忠为了感激鲜于仲通。/道德不深厚 却想要国家安定。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意为“旧事、先例。“故事用法不同。句意:按照过去的惯例。/降低 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D.正确故选C.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皮逻阁先用然后朝廷又准许了其把六诏合而为的请求”时序颠倒,原文“皮逻阁浸强大,而五诏微 弱。会有破潮河蛮之功,乃赂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之奏请,朝廷许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 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徒居大和城”,先“求合六诏为一”,再“以兵威胁服群蛮 故选A。12.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I)“瘴病”,瘴气引起的疾病:“十八九”,十分之八、九;“莫”,没有;“应募”,响应招募。(2) “潜”,暗中;“通”,勾结;“扇”,勾结:“隔绝”,阻隔。1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皮逻阁浸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溯河蛮之功,乃赂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之奏请,朝廷许之, 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徒居大和城。其后卒为边患“,南诏王方 面.:其实一直并非诚心归附;“杨国忠德鲜于仲通,荐为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 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
19、多,国忠奏先取高勋”,唐玄宗方面:用人不善,如偏信杨国 忠等;“仲通性褊急,失蛮夷心”“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虚陀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不应,虔陀迷人詈辱之,仍密 奏其罪。阁罗凤忿怨,是岁,发兵反,攻陷云南,杀虔陀,取夷州三十二”“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 所在哭声振野”,唐朝官员方面:气量狭小,不恤民生,不得民心。参考译文:?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秋九月戊午(二十三日),册封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蒙 归义的祖先本是哀牢夷人,地处姚州的西边,东南与交趾相接,西北与吐蕃相接。蛮语言称王为诏。以前 有六个诏,他们的军队实力相当,不能统一,历代沿袭,以此来分散他们的势力。蒙舍在最南部
20、,所以称 为南诏。唐高宗(李治)时,蒙舍王细奴逻开始谒见天子。细奴逻生子逻盛,逻盛生子盛逻皮,盛逻皮生 子皮逻阁。皮逻阁时南诏逐渐强大,而其余五诏力量衰微。恰巧皮逻阁立有击败湃河蛮的功劳,于是他贿 赂王昱,请求把六诏合而为一。王昱为他向朝廷奏请,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仍然赠皮逻阁以归义的名号。 自此他用武力威胁来使各个蛮族部落服从,有不服从的就将其消灭,接着又击败了吐蕃,移居到大和城。 以致最终成为唐边境遭到侵犯的祸患。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杨国忠为了感激鲜于仲通,推荐他为剑 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失去蛮夷各族的人心。按照过去的惯例,南诏王常常与妻儿一 同来觐见都督,经过云
21、南时,云南太守张虔陀大量地勒索财物,南诏王阁罗凤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张虔陀 就派人辱骂他,还秘密奏报他的罪行。阁罗凤很愤恨,这年,他发动军队反叛唐朝廷,攻陷了云南郡,杀 掉张虔陀,强夺原归附于唐的西南夷三十二个州。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夏季四月壬午(三十日),剑 南节度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被南诏在泸南打得大败。当时鲜于仲通率领八万军队分两路从戎州、意州出 发,到加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派遣使者前来谢罪,请求归还所俘获掠夺的东西,把云南城修缮好后离 开,并且说:“现在吐蕃重兵逼近边境,如不答应我,我就将归顺吐蕃,云南就不归唐朝所有了。”鲜于 仲通没有答应,囚禁了他的使者。进军到西洱河,与阁罗凤
22、交战,唐军大败,士兵死了六万人,鲜于仲通 仅只身逃脱。杨国忠掩盖了他失败的情况,仍旧给他按战功评定。阁罗凤收拢聚集战死者的尸体修建成京 现,于是北向吐蕃称臣。蛮语称弟弟为“钟”,吐蕃给予阎罗凤为“赞普钟”的名号,号为“东帝”,给 他金印。阁罗凤在边境刻石立碑,说明自己不得已背叛唐朝,并且说:“我们世世代代侍奉唐朝,接受他 们的官爵和财物,后代如能允许再返回唐朝,应当把此碑指给唐朝使者看,使他们知道我的叛唐不是出自 本来的心愿。”玄宗下诏大批招募两京及河南、河北士兵攻击南诏。人们听说云南多流行由瘴气引起的疾 病,不及交战士兵就要死掉十分之八、九,没有人愿意响应招募。杨国忠派遣御史分别到各道捕捉壮
23、丁, 用枷锁锁至军队所在地。按照旧的制度,百姓中有功者可免除服兵役。当时调兵的量多,杨国忠上奏皇帝 请求先征发功劳大的人。自此应征出发的人忧愁怨恨,父母妻子孩子送别亲人,民间到处是哭声。唐诧宗 贞元七年,勿邓酋长苴梦冲暗中与吐蕃勾结,煽动引诱蛮族各部,阻隔云南使者与唐往来。韦皋派三部落 总管苏意领兵到琵琶川。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春二月壬寅(十七日),捉住了苴梦冲,一一列举他的 罪状后把他杀死,通往云南的道路开始畅通。14. D诗人对兰的禀赋特征体察入微,自己的思想情调又与之相契,物性与人情,各自昭然,又妙合如一, 诗中所言皆为兰,又无一不是诗人的自道。正可用“不即不离”来评价此诗。诗歌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福建省 宁德市 博雅 文学 校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解析 重名 44580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