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
《湖南省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秋季高三入学检测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主要形式,其中蕴 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因此,艺术教育一直被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从我国美育的实践看,通过在各 级各类学校开设艺术课程的方式开展美育,有力地推动了美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具 体而言,就是在认识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直接用艺术教育代替美育。由此带来的后果是, 在美育实施的过程中,过度注重艺术
2、知识的学习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审美的体 验和兴趣的培养。美育即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激发人对美的兴趣,提高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进而使人在美的体验中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字享受。因此,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温泄心灵的过程,强调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体验。具体到艺术领域来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否能够通过 艺术作品获得良好的审美体脸,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审美的兴趣,二是审美的能力。前者决定审美 主体是否能够通过作品激发审美意识、获得美的体验;后者则影响着体脸的程度和效果。另一方面来看, 前者也是后者的基础,如果审美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审美能力
3、也无从谈起。对于提升审美能力而言,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通过艺术教育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和 技能,对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也是有帮助的,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举例来说,一个不会唱歌甚至 五音不全的人,并不一定就不喜欢音乐,也不妨碍他能够从音乐作品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愉 悦。反之,如果过度强调艺术技能,甚至以应试的压力强制学生学习,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兴趣,反而会扼 杀兴趣,起到相反的效果。正因为此,有学者提出,作为以美育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其任务除了教授基础 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让学生通过各类艺术活动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 的过程中享受情感和精神上的“纯
4、粹快乐”,从而激发和培养对艺术和审美的兴趣,使之成为“业余的艺 术爱好者”。关于“美育之用到底为何”这一问题,近代美育思想家王国维提出的“无用之用”思想影响深远。在 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王国维指出,“益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 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在他看来,审美在物质和现实层面上是完全去功利 的,而美育正是通过审美对于现实功利的无用,来实现其对人的精神提升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功 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一般人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若 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致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此外,午睡
5、姿势也很重要,俯卧或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或压迫眼球、脸部,让人睡醒后出 现头昏、眼花、疲惫、乏力等一系列症状。21.下列句子中的“深度”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深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估计没人能说出这些炭层的蓄量和深度。B.对这个哲学问题,他们理解的深度不一致。C.再不注意用眼卫生,你会发展到深度近视。D.我们将会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使用否定 句式,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
6、学书的过程,体现 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 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2022年秋季高三入学检测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15题答案】【答案】1.C2. B 3. D4. 一是艺术教育与美育如何区分;二是“无用之用”与“功利之用”如何取舍。5. (1)都阐释了美育的功能特点;
7、(2)都采用了并列的论证结构;(3)都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二)现代文阅读U (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C 7.D.写孙司令选择离开老母为国尽忠,凸显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丰富了人物形象;以孙司令母亲 之口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强化了小说家国一体的主题。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听闻胜利消息 喜极而终,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代、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回忆和现实相交错,丰富了小说的情 节内容。8 .关中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等影响了陈忠实作品的人物塑造,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命运:关中水硬土硬 的地域特色,培育了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死不屈的娃娃兵;关中历史人物和现实英
8、雄的忠肝义胆,滋 养了三娃们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情怀;家中长辈的口曲、戏词等优秀传统文化,使三娃们在潜移默化中 受到精神激励和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B11.C 12. D13 . (1)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2)(皇帝)并且嘱咐他们:“不要在朝堂上谢恩,恐怕他人会心怀不满。”.道理:君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任用贤能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危机四伏。口的:是借古 讽今,讽谏当朝及后世统治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二)古代诗歌
9、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C16.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的英气勃发,苏武被 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回汉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 一个爱国忠君,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 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正是时代的需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三、语言
10、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1820题答案】【答案】18.平淡无奇货真价实别具匠心.示例:除了市场上身价极高 雪糕,一些颜值颇高(面容姣好)的文创雪糕也仪态万千地站在潮流之中 (牵手潮流,引领风尚)。19 .表特定称谓(或特定意义)。.表特殊含义。.表强调。.反语,表讽刺.(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2122题答案】【答案】21.C22.示例: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饭后不要马上午睡午睡时间不宜太长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练习达“熟”练,“熟”练创新“生”汤临初于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生”是“熟”
11、的起始,是最初的 “生”命状态,在日复一日的打磨、练习中,方可游刃有余,即为“熟”。然,“熟”并非“生”命的终点,唯以“熟”为基,才可达创造新“生”之境,不止于艺术,“生”命亦是如此,练习达“熟”练, “熟”练创新“生”。“生”即刀新发于硼,尚未经历世间百态的填充,依旧是一个空白的阶段,但却给了 “生”命一个丰 富圆满的契机,人们在不断的汲取知识与练习之中收获成长。岁律更新、日月其迈,在历史觥筹交错的百 转干问间,有积土成物之高峻,有涓滴汇海之浩渺,有颗粒聚沙成塔之广阔。在自然的空白时期,尘埃之 力积累一个波澜壮阔的斑斓世界,而在人类历史的一出出折子戏间,亦有三百六十行的万千“生”灵,以 前人
12、之力为鉴,在反反复复的唱念做打、横竖撇勾间掌握技能的“熟”练,挣脱“生”的野“生”原始之态,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熟”为再“生”的基础。游刃有余,方可参悟“生”命之道,而可更上一楼,做出个人独创,达到 新“生”。我们可见庖了解牛中的“熟”能“生”巧来修身养性之理;亦可见保全察察之身,不受汶 汶之物之干扰的屈原以丰富的“生”命经历打造出开世之举的浪漫主义诗体;我们曾体会“诗的女儿”一 一风雅的叶嘉莹先“生”以沉淀了几十年的学识创造了中国诗词历史的又i高峰;亦曾领会无数行业的领 头羊,以“熟”练的专业学识创造一个又i个黎明神话。大江泱泱、大潮滂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之间,一切的“熟”都在为新“生”奠基
13、,而在“熟”之 后,唯有主动破局,果断开局,摆脱固有的束缚,以创造的唠礴伟力方可打造起新“生”的铜墙铁壁。“生”与“熟”看似对立的表象实则蕴含着统一的思想,不论“生”命的开始是多么“生”,亦可以 通过不懈的学习与练习,渡过苦海,达到“熟”之彼岸,而在“熟”的境界中摸索探寻,以累积之力,集 各方学识亦可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让原本世界的荒凉原野中竟来一场甘霖,孕育新兴之芽的萌发,最后 可达到“本秀于林”之境地,此为新“生”。人于“生”初只需一苇以航,素履以往达到“熟”,而“熟”之后,亦需敢于破局,突破常规,去实现“生”命的再“生”。用“,最终造就“完全之人物”。王国维所倡导的美育“无用之用”,恰恰
14、“可为大用”。美育不能成为 实现功利的工具,而是应该摆脱技能化、功利化的束缚,充分发挥好在涵养道德、丰富情感、美化心灵、 提升心境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学会从高尚纯粹的审美体验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人生乐趣。做 到这一点,美育的实施者应及时更新美育观念,依据美育规律,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内容、创 新教育方法,积极构建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并重、技能训练与审美体验相容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美 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融通的美育教育体系。(摘编自杨明重视并解决好学校美育的两个问题)材料二:中华美育传统认为,美育和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其意义最终归结为 一点,就是引导人们
15、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生境界。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一个人不仅要注重增 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 是要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这一思想在今天非常有现实意义。中华美育传统十分重视遵循教育规律,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 的时期,所以一定要注意使他们自由、活泼地生长,充满欢乐,蓬勃向上。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说:“大 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痊。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 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露被卉未,莫不萌动发越,自
16、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 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王阳明这段话讲的就是教育规律。我们现在常常听到家长埋怨,孩子们 放学回家老是想玩,不想坐在那里做作业。其实小孩喜欢游玩是少年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草木萌动是一样 的。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感到作业压力太大,每天放学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精神十分疲惫。这就是 违背了教育规律,就是王阳明说的“摧挠之则衰痿” “生意萧索,日就枯槁”,而不是趋向鼓舞,中心喜 悦,日长月化,其进自不能已。(摘编自叶朗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教育与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在认识上将二者等同,更不能让艺术教育成为学校美育
17、的主 要途径。B. 一个人的审美体验是由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决定的,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其中审美兴趣则起着基础 性作用。C.王国维的“无用之用”思想认为,美育通过审美对于现实功利的“无用”,实现其对人的精神和心灵 的“大用”。D.从传统美育来看,古代思想家强调的是要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有情趣的人生,而不是增加自己的 知识和技能。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审美兴趣,提升审美能力,但如果以考试为导向强制学生学习,就会适得其反。B.只要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到“纯粹快乐”,就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爱好者”。 C.美育课程不能单一地理解为唱一唱、跳一
18、跳、画一画,而应与其他课程融通,构建完善的美育教育体 系。D.办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符合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阐发的教育规律。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让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美的旁观者。氏美育促使艺术教育回归本质,艺术教育可以让美育落地开花。C.在世俗的世界里,美育是实现精神自由和生命美好的有效路径。D.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体,可通过技艺竞技比赛来衡量学校美育效果。4 .材料的标题是重视并解决好学校美育的两个问题,请结合材料的内容指出是哪两个问题。5 .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二)现代文阅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部分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入学 检测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