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南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辽宁省辽南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辽南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12月份)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I.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 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A. B.C. 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龙山文化 持续时间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商朝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一约公元前1046 年;西周时间是约前1046前771年,因此正确排序是,C正确,ABD排除。故 选
2、C。2 .周代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 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是统治的权力,更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个新的文化一“天下”的文化。以下能够推进“天下”文化发展的是A.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B.宗法分封的统治秩序C.三纲五常的治国思想D.崇尚自然的天人关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宗法血缘关系构建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形成了 所谓的“天下”文化,B正确;A是宗法制的影响,排除;三纲五常思想在当时尚未产生,C 排除;D是道家思想,当时尚未产生,D排除。故选B。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
3、几乎 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 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 是无为的。”这说明古代中国A.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不会建立起横暴权力B.乡土社会不在中央集权的控制下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2)解答:第一阶段:小农经济是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财政收入中田赋为 主,商业收入占比较少。第二阶段: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 义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期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农业税 收卜.降,工商业税收比重上升,并超过农业税。1.
4、特点:根据材料“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或 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两税法 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根据材料“公元780年, 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 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等信息可得出两税法实施以后,逐 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根据材料“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 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朝历代土地兼并 趋势难以遏制,自耕农衰退、小农
5、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根据材料“按资产收税, 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收取货币的税收适应了当时商品 经济发展的需要,说明当时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对土 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 历朝历代进行税收政策的调整,其直接目的是保证财政收入。2. 第一阶段: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第一阶段期间,即在1776年至1842年期间,田赋所占比例 是由73%,增长至76%,而工商税总额比例由27%下降至24%,说明这时期田赋比重较大,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是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6、因此这时期国家财 政收入中田赋为主,商业收入占比较少。第二阶段: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第二阶段期间,即 在1885年至1890年期间,这时期由赋税收比重由48%将至44%,而工商税总额比重由52% 上升至56%,说明这时期农业税下降,工商业税收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尤其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同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及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国内工商业 发展,因而工商业税逐渐上升。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
7、,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刊号 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并用旁 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方式 纪年。强学报只办了 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康有为进京,政 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平等、民权”,“一 万年做不到,一味吃语”。但张之洞毕竟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 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张之洞在1898 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二是针对
8、保守官员的“迁说”,其 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赞同变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与张之洞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分歧。【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展; 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2)分歧:因为阶级和政治立场不同,对待传统文化和西学的态度也不同,使得二者在变法目 标以及纪年方式上有明显差异。解析:(1)背景;根据“1895年”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结合所学可从洋 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展、传
9、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等方面概括。(2)分歧: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从阶级的罐 分析,即张之洞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而康有为 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使二者在目标上和策略上有所区别。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孔子身后到东汉初的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由子贡作俩,使孔子由普通 贤人一变而为超级贤人;由孟轲发端,荀况定型,使孔子从贤人再变为圣人,凌驾于世俗王 侯之上而在人间不得势的圣人;由董仲舒首倡,西汉今文博士们应和,使孔子从不得志的圣 人,三变为接受天启,为汉制法的“素王”;由王莽贽助在先,刘秀提倡于后,使孔子从奉 天命为汉朝预作一部法典的“素王”,四变为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教主”。伺候
10、还有韩愈、 欧阳修的孔子,程颐、朱熹的孔子,陆九渊、王阳明的孔子,顾炎武、戴震的孔子,直到近 代康有为的孔子等等。总之,在历史进程中的孔子,存在“真的孔子”与“假的孔子”。摘编自朱维钟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孔子形象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 加以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论题:孔子形象的变迁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造,阐释:战国时期,在百家争 鸣的竞争格局中,儒家学者为抬高学派地位,开展“造神运动”,将孔子变为圣人;西汉堇 仲舒用天人感应思想改造传统儒学,以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 要,与之相对
11、应,孔子变为接受天启的素王;近代康有为为推行维新变法,把孔子打扮成主 张变法改制的第一人,借助孔子及儒学权威增强改革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用民 主科学作为武器抨击封建儒家,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自然就变成历代专制的护身符,成为 批判打倒的对象,(任意两点史实加逻说明)总结:总之,孔子形象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 代性,是出于服务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历史重构,(“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我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理解来确定一个论题,然后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 根据材料“从孔子身后到东汉初的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从一个普通的贤人到超级贤 人,到圣人,到董仲舒时为汉制法的“素
12、王”,到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教主”,可见地位 变化之快,在认真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些变化都是跟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分不开的,从而能得 出一个论点如“孔子形象的变迁是时代的需要”。论点产生以后,进行论述时要紧扣论点, 运用所学内容进行论述,主要通过董仲舒改造传统儒学和康有为利用孔子达到其变法目的进 行阐述即可。C.乡土社会不为封建国家承担赋税D.皇权“不下乡(县)”有其经济原因【答案】D解析:根据“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 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课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可 得出,因为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因此不能支撑皇权,
13、所以导致皇权“不下乡(县)”, 说明皇权“不下乡(县)”是有其经济原因的,D项正确;材料反映提乡土经济与皇权的关系, 而不是强调“横暴权力”的产生,排除A项;乡土社会仍然处于中央集权控制之下,排除B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4.“一池三山”园林模式首创于汉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座岛屿, 呈三角状布局,具有向心的空间感,以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命名, 以模仿仙境;此后逐渐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这说明“一池三山”园林模式 A.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B.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C.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D.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理念
14、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具有向心的空间感”可知,“一池三山”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符合皇家中央集权 的理念要求,故D正确:“一池三山”中的三山以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 山而命名,并非受佛教思想影响,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排 除B; “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无法体现“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排除C。5 .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宋唐初数年战争, 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 是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C.穷兵疑武暴政而亡D.统治者志大而才疏【答案】B解析:隋
15、朝国家财力丰富,却短命而亡,说明隋朝国家富裕,而不能与人民共享,造成阶级 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这是隋朝灭亡留下的深刻教训,故选B; 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 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隋朝统治者志大才疏,排除D。6 .驱傩是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在宋代更是盛极一时,成为民间广泛参与 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由此可知宋代( )A.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B.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C.民间娱乐活动没有等级差别D,商业经营方式丰富多样【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驱傩”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 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等信息可知,
16、“驱傩”从祭祀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甚至 连皇帝都来观赏,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 “驱 傩”由祭祀发展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活动,反映不出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B项错误; 君民同乐傩戏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也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随着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井生活的丰富,不涉及经营方式丰富多样,D项错误。7 .明末清初,近万部西方书籍被传教士带入中国,其中四百多部翻译成中文。王夫之、顾 炎武、黄宗莪等思想家均受到西学影响。康熙年间出版的数理精蕴是一部东西方数学家 共同撰写,融中西数学于一体的教科书。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收录评述了三十余部西学
17、 著作。材料反映出()A.西学东渐使传统科技重生B.中外官方交流规模空前C.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D.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思想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康乾时期编撰的著作也 含有西方的成果,说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C项正确;近代前夜,传统科技走向没落, 不是西学东渐使传统科技重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外交流的主体,排除B项;鸦 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8 .历史学者陈宝良对于明代文化曾做出这样的阐述:“正德时期(15061520年)可以作 为明代文化变迁的分水岭,思想文化开始由明初的保守、沉闷,逐淅趋向革新、活跃。明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重点中学 2022 2023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