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单元测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单元测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单元测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B卷能力提升一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 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 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 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 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 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
2、经典之时,父亲赶考钱羽而 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 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 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 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 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 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 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
3、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 求,有对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 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 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D. “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作者惆怅、感伤的心情。16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陈情表中,李
4、密用“,”两句,向晋 武帝表示奉养祖母的心愿达成后,将为国献身,报君大恩。(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种树人应保持树木的天性,做到“, ,这个比喻对育人也有启发意义。(3)兰亭集序中,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去旬阳城,这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我第一次进句阳城是1980年7月。 那时,我考上了初中,父亲带我赶着羊进城妻,以换取些学费。那时的旬阳县 城在龚家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石头垒砌的房子,依山而建,o街面上,店铺罗列,吆喝声此起彼伏。主街道上,人流如潮,挑柴 的、背山货
5、的、担石炭的人o偶尔来一辆大卡车,人们纷纷让 道,并一直注目着,直到大卡车消失在街道尽头。1995年12月,我从乡镇调到县城报社工作,住老城衙门口的县委家属楼 内。那时候,旬阳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城区由老城龚家梁转移到了新城 菜湾。昔日的菜湾,是一处荒滩。后来,县城主要机关单位相继迁到这里,居 民也纷纷前来定居,荒滩变成了新城。如今的菜湾,大小商铺门店映入眼帘, 各式灯箱广告,绚丽夺目;街边建筑整齐划一,商贸大街热闹非 凡;新建的祝尔慷广场,成为自阳人的文化活动场所。菜湾新城的现代气息增 添了旬阳城的魅力。空闲之时,我总要在自河边走一走,去汉水畔溜达溜达,到高山上坐一 坐。听自河与汉水合唱
6、,看青山和白云缠绕,感受自阳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我 渐渐爱上了自阳城,爱上了这里的绿水青山,|爱上了这里南北兼容的方言履 食、民俗文化,爱上了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根据第二段内容,为菜湾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菜 湾的发展变化,40个字左右。(4分)18 .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爱上了这里的绿水青山,南北兼容的方言、 饮食、民俗文化,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H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7、22题。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叶朗教授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 析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 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它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悲剧性 不简单在,也并不只在于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还在于曹雪芹 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 悲剧。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其核心是肯定“情”的价 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人性解放。汤显祖讲的“情” 一方面和“理”(封 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 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
8、己的存在价值,o第三个层面,是它处处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性感 悟。这种感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是对命 运的体验和感叹。,而宇宙是无限的。与此相联系的,是人的 命运。红楼梦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像 一声悠长的叹息,使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19 .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6 分)A.中国哲学中的“空”不是“万境归空(空白虚无)”,而是“空(万物的源泉) 纳万境。”B.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终极意 义。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9、(热烈鼓掌)D.他用稚嫩的笔体写下:红楼梦真是一部“千红一枯(窟)”的伟大悲剧。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日: “作新民。”诗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材料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 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 补充、拓展、完善,使
10、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 社会相协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工程的意见)你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请结合以上材 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C解析:“因而”表述不当,属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可知,夏 承春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这与“对日本的词人及 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2 .答案:B解析:“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 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
11、及影 响”,本选项属答非所问。3 .答案:C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材料二的核心观点: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 达。A、B、D三项体现的都是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C项,卜算子-黄州定慧 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 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4 .答案: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 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 三方面举例论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要结合材料中的具 体内容。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 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
12、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 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 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材 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 证观点。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句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 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而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 条不紊。5 .答案: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父亲 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
13、他 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 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 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解析: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 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 受益匪浅;“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父亲赶考 钱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 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 才
14、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 大;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 十分浓厚,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 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 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 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 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苏轼诗 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
15、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 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 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 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 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他由此营造出独特意境。6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面对现实的迷茫和此时的无 助”错,作者重返白鹿原是内心感受到了家园强烈的召唤,是为了自然的宁静 和丰收的悸动,体现了生命寻根的主题。7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又引发了作者 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文章开头作者
16、的情感是酸楚的,因为自 己年近六十,孤身一人回到老屋,老宅院又阴冷、沉寂、空落。而全文情感是 变化的,结尾是喜悦的。因此开头没有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8 .答案: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 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 的变化贯穿全文。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 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情感线索:根据第1段中“己经摸上六 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可知,作者重返乡 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根据第6段中“我走上灌河长堤一只雪白的鹭
17、鹭,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和第9段中“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 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可知,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根据文章最 后一段“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 差不了多少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可知,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 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时间线索:根据第3段中“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 梢上爆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第8段中“转眼间五月来 了”、第9段中“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可 知,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根据第10段可知
18、,作者从现在的白鹿 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9 .答案: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 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增加文 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 路清晰。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结合文章倒数第二、 三、四、五段内容分析可知,文章写历史名人是为了证明作者的某种观点。在 内容上,增强文章的历史厚度和文化气息,使文章含蓄蕴藉;结构上,由现实 到历史,丰富文章内容,拓展空间,承上启下,使文章思路清晰。1().答案:A解析:“得管仲而霸”与“用竖刁而虫流”结构对称,中
19、间应断开,排除C、 D两项;“安乐公”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A。11 .答案:D解析:”表示削职的还有陟”错,“陟”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12 .答案:D解析:”表明了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 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才作诗发 牢骚说“不如归田”,此乃言不由衷。13 .答案:(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 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 琐碎。解析:“暇”,空闲;“师”,以为师;“方”,把比作。(2
20、) “无己敌”,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是以”,因此。14 .答案:李密的第一个回答将安乐公(蜀国后主刘禅)比作春秋五霸之首的齐 桓公,这样既维护了安乐公的尊严,又指出了他施政的问题所在。李密对第二 个问题的回答同样巧妙,他没有否定张华对诸葛亮的评价,却将其转化为对诸 葛亮超凡才能的肯定。李密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非常得体,符合他两朝为臣的 身份。【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 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 深,以致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 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
21、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 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 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 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赘他。蜀汉平 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 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陈情表译文,省略)晋武帝读了 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 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 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 ”李密说:“可以说仅
22、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 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 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 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 (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 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 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 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票告了 司隶,司
23、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 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 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 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 皇宫中如果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 怎么能这么说呢! ”武帝对此很生气,因此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 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李赐、李兴。15 .答案:C解析:C项,“对其遭遇的同情”错误,“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意 是: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
24、秋天的竹竿。写友人以道自守,保持 耿介风节。写出了友人已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 竿一样有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故选C。16 .答案:体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和友人宦海沉浮、身世飘零, 但作者认为人生犹如旅店,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体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 度。解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 括在旅行者里边。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问过客,就不必 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 词,既动之以情,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单元测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 单元 能力 提升 单元测试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