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系列:12即景抒情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
《诗歌鉴赏系列:12即景抒情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系列:12即景抒情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即景抒情诗教案语文学科教案设计主备人:.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级课时安排2课时课 题即景抒情诗课 型复习课教 学 目 林 分 析语文课 准要 求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图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到达如下目标:诵读。要 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 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 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会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
2、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 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 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 写,一是赏析。知识与 能力了解即景抒情诗的主要特点。把握即景抒情诗的常见感情和主题。 掌握即景抒情诗的解题方法、技巧。过程与 方法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即景抒情诗的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重、难 点阐释学法指导教学过程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经典诵读】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659700),字伯
3、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 一文为武那么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 令段简害死于狱中。此诗作于武那么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那么天委派武 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二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 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以下,但兼掌书记而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可以从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比较分析。答案
4、:“生”不是误用,恰恰妙在此处。一个“生”字,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 征着诗人的情感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创造了一幅宁静 空灵、清新淡雅的画面。2 .前人曾评论此诗“缠绵俳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歌也讲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 o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解析:诗歌的美在于给人一种健康的情感,“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是对这种美 感的高度概括。这首小诗虽然写相思,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俳恻而不至伤感,消沉徘徊而不至 绝望。能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即可。答案: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团圆的真
5、挚情感。首联写望月,颔联写 相思,颈联写难寐,尾联盼归期。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俳恻而不至伤感,感情 真挚深切,消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 一定会到来,正所谓“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题李凝幽居贾 闲居少邻并, 鸟宿池边树, 过桥分野色, 暂去还来此,岛草径入荒园。僧敲月下门。移石动云根。幽期不负言。3 .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答:解析:此句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结合诗歌创造的意境和表达效果。答案:颔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 零乱不安的啼鸣,惊而飞出,观察动静后复
6、又返巢栖宿。以动景衬托了环境之静。4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答:解析:这是一首综合性的赏析题,要从诗歌整体把握,从其用词的寻常化与意境的不寻常化切 入即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答案: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清幽奇丽,但诗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朗朗上口。 诗中“宿”“敲”“分”“移”“动”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表现了诗人向往悠 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5 .这首诗在结构安排上有哪些
7、特点?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答:解析:从内容上看,以时间为线索,“日暮” “烟断”“古木平”等词,反映了时间上的变化。 另外诗歌前后照应也十清楚显。答案:以时间为线索布局全篇。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古木平” 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写出“夜”字结束全诗。首尾照应。末句中的“嗷嗷”“猿 鸣”照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照应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 乡情遥相呼应。全诗句句沟通,字字关联。6 .尾联是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解析:从景与情的关系看,尾联写猿声,是写景,也是以动衬静的写法;从采用的句式看,是 设问手法。答
8、案: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景写情,把“此时恨”借猿鸣声表现出来,抒发了无尽的思 乡之愁。采用反衬的手法,以入暮后的静景衬托深山清亮而凄婉的猿鸣声,表达出作者孤独、凄 凉的心境。采用设问的手法,先以“如何此时恨”的自问,再自答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 林中传来的声声猿鸣声。使思乡之情更为深长悠远,更为强烈。(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感遇张九龄兰叶春威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7,结合全诗,说说诗中的“自”的艺术妙用。答:解析:“自”当“各自”解,结合“兰叶”和“桂华”的特点“威蕤”“皎洁”可以看出,这 里写他们“各自”本来具
9、有的品性是为下文的抒情作伏笔。答案: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征,而且还说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 求人知的品质,为下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8.简要分析诗人在本诗的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答:解析: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感遇是抒发诗人的感慨际遇的。诗歌采用了比喻象 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不求名利、不争虚荣的思想感情。答案:诗人以“草木”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这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 博得外界的称赞,以求富贵腾达。【提升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以下问题。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0、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明确: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黄昏,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 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明确: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
11、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 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 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明确: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明确: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托物
12、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 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 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景?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明确:第一句仰视,第二句府视。这两句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 使人如同坠如仙境。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13、明确: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题义公禅房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明确: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明确: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课堂总结】写景抒情诗鉴赏要点1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鉴赏步骤1、抓意象。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2、品意境。展开联想,根据诗中
14、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 景交融的意境。3、悟情感。把自己融入意境中,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分析写作技巧1、描写景物的方法(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 绘声、绘色。(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 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动静结合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比照(“野径云俱黑,江 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
15、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白描)和细部描 绘(工笔)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 运用。2、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 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 氛,而且更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 难酬的感慨;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农”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与展,以农与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里
16、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如,“劳歌 曲解行舟,红叶青 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卜西楼”,用色彩明丽之景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假设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 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 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六句写塞下艰苦的 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后两句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 用
17、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教学反响(后记)已。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法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 不知也。”(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 燕国君主,求贤假设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 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于此。魏晋以后, 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2 .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
18、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 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 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 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 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 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 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 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
19、共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 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 我独醒的意味。3 .鉴赏耍点: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潮涌随波千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己, 不知江月待何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 谁家今夜扁舟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 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 昨夜闲潭
20、梦落花, 江水流春去欲尽,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照花林皆似霰。 汀上白沙看不见。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青枫浦上不胜愁。 何处相思明月楼? 应照离人妆镜台。 捣衣砧上拂还来。 愿逐月华流照君。 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G)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假设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 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 “诗中的
21、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这一首却完全突 破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2 .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 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表达了人 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 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
22、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 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 飞”,“白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单独徘 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 到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 或发奋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 新,
23、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 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 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 让诗情向纵深开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 来。“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 “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 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鉴赏系列:12即景抒情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诗歌 鉴赏 系列 12 即景 抒情诗 教案 2022 届高三 语文 一轮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