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冕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四川省冕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冕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省冕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单选题1、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 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D.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2、学者张光直在美术、神话与祭祀一书中说道:“中国文明的起源,关键是政治 权威的兴起和发展。而政治权力的取得,主要依靠道德、宗教垄断稀有资源等手段, 其
2、中最重要的是对天地人神沟通手段的独占。”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点是()A.法律教化作用显现B.神权与政权相结合C.血缘纽带作用弱化D.德治与法治相融合3、春秋时期,常发生贵族间争田之事,如公元前619年晋国先克夺蒯得田,公元前574年 晋国郤箭夺夷羊五田,公元前528年晋国邢侯与雍子争田。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卿大夫掌握了政权C.宗法制度土崩瓦解D.自耕农阶层已形成4、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齐、燕行刀币,赵、魏行布币,楚国行蚁鼻钱,秦国行圜钱。 在战国晚期,楚国亦铸行布币,齐、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区域间商
3、贸联系加强D.秦国国力明显增强5、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荀子则主张“义者,所 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据此可知荀子提倡的“义”更加()A.重视思想道德规范B.追求人心内外和谐C.强调外在制度约束D.注重社会道义责任6、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 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 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汉代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D解析:材料”由于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学说,发生灾异时君主发
4、表罪己 诏成为项制度”“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体现的是儒学对当时政治 发展的影响,这主要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有关,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 实,排除;“罪己诏”仍然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排除B项;西汉董仲舒提出“天 人感应”思想,北魏时期萌发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晋元帝司马睿下令在徐、扬二州推广种麦,所益甚大“以入谷 多少作为对州郡长吏考核评定等级的标准”等信息可知,君主亲自下令在徐州、扬州推 广种麦,说明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即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 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没有涉及社会是否稳定的信息,无法得
5、出社会相对稳 定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没有强调生产技术提高的问题, 无法得出生产技术提高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对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无法得出南方经济发展超越北方的结论,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随着土族阶层的崛起和统治阶级内部残杀的政治斗 争的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在此影响下,出现了 材料中的魏晋风度,由此可知,这种魏晋风度的形成主要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B 项正确;魏晋风度的形成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佛教和道教的兴起是魏晋 时期儒学动摇的原因,但同材料魏晋风度形成关系不大,排除C项
6、;土人群体扩不是 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o 16、答案:A解析:由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 多”可知,人人都说修造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如果 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由此可以看出,皮 日休对隋朝大运河是持肯定的态度,强调它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推动水利事业发 展的作用,A项正确;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没有阻碍南北经济交 流,排除B项;早在大运河开挖之前隋朝就已经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 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不是消极影响,而且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开挖 大运
7、河并没有直接导致隋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1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 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陈寅恪认为唐朝统一和强盛源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民族 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大融合,在基础上,古代中国中央政权的民族结构,从单一汉族扩 容为中华民族,为唐朝注入了“新机”,A项正确;材料中陈寅恪认为少数民族为中原 汉族注入了活力,而不是中原对周边文化具有吸引力,排除B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的正统理论是儒家思想,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与 唐朝强盛的关系,没有涉及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18、答案:C解
8、析:据题意可知,唐太宗时期打破地域和门第偏见,大量拔擢人才,说明贞观年间 的政治风气较为开明,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国 力达到鼎盛阶段,排除B狭隘观念;重文轻武大兴文治是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 项。1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 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 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 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 用。因此A项正确;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排除B
9、项;两税法加剧了土地的 兼并,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材退出历史舞 台,排除D项。故选A项。20、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更高,说明科举制得到完 善,而科举制能够得到完善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科举制的完善是材料 中描述的表象,排除A项;科举制完善主要得益于封建经济的发展,而非君主专制的 加强,排除B项;官僚政治的形成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2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下,地方将领实力强大、拥兵自重,这导 致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威胁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 权力的扩
10、大,而不是分割宰相权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项;地 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不利于加强君主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2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知州共签 文书施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通过设置通判来监督和制约知州,分化地方权 力,A项正确;转运司并没有狱讼听断的职责,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州的行政官 职以及职责,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通判的职责,并未涉及宰相的相关信息,排除 D项。故选A项。2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为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弊端的重现,实行“崇文抑 武国策,即便功劳再大、级别再高的人,武将的出身也
11、会使他备受歧视。材料中名将 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甚至被羞辱,就是因为“崇文抑武国策 所致,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积贫积弱局面,排除A项;材料与宰相权力大小无关, 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理学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2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耕稼而食,城郭以居汉族居民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 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辽朝在政治上推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 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C项正确;材料内 容未体现辽朝统治者定期迁徙行营的制度,主要体现了辽朝南北面官制,A项错误; 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与材料无关,
12、B项错误;元朝统治 者实行四等人制,并且材料未体现四等人制,D项错误。25、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措施多附会儒家经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 一举措是进行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的阻力,B项正确;王安石此举是为了减少变法 的阻力,而非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不是为了遵循传统的 意识,也不是恢复三代秩序,排除C、D项。故选B项。2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进入宋代后,城市中市场深入到街区,更出现了夜市”、“遇坊巷 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业的发展打破城市管 理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中城市的经济功能没有削弱,
13、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故 选:Co2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理学家积极从政立业,以民为本,在野时以教化民众为己 任,反映了理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革新教育体制、 推动政治清明,排除AB项;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排除D项。故选 C项。28、答案:B解析:社会成员平时从事狩猎、捕鱼等劳动,遇到战争,青壮年自备武器、军马和粮 草,应征打仗,反映出猛安谋克制度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B项正确;材料不能 说明“猛安谋克”维护了金
14、朝统治秩序,排除A项;“猛安谋克”增强而非削弱了军 队的战斗力,排除C项;“猛安谋克”是女真而非契丹民族的政策,排除D项。故 选:Bo29、答案:A解析:由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元代较 之唐代把边疆地区同内地按统一政治经济制度管理,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故A项正确;B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矛盾问题, 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A项。30、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都源于现实生活的利禄而产生,满足大一统专制社会中各方面的需 要”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服务于生产生活和巩固统治
15、的 需要,故答案为A项;中国古代科技的经验性是指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总结 性是指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B、C项;中国古代科技对事物 发展规律探索不够,排除D项。31、答案:(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 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监管。(2)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内地与边疆 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对后 世影响深远或影响后世)。解析:(1)差异:根据材料“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 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
16、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 等。可知汉代的少数民族政策是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 “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可知唐代平等对待少数民族, 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同等重要,对少数民族领袖以礼待之。根据材料唐代“并使羁縻府 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 民族事务管理走向制度化。”可知唐代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使少数民族的地方管 理逐步制度化,派汉族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监管。(2)影响: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通过实行: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置
17、行政机构;和亲;册封;战争;会盟多种措施措 施,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前 期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 海。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民族融合)。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 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唐朝 建立后,不断吸收来自突厥、匈奴、鲜卑、西域、高句丽、吐蕃等国家的人才,建设 和完善独特的经济发展体制,调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短短数十年的发展,为 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不少少数民族人士在唐朝 官僚体制中为官,也为民众
18、做出很大的贡献,这体现了唐朝统治阶级对于少数民族的 开放策略,塑造出一个最富足、强盛的大帝国,由于没有民族歧视,所以唐朝的统治 者被尊称为天可汗,周边各国都统称汉人和少数民族为唐人。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 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政策的优待,通过封爵授官、培 养任用、通婚联姻等方式表现出来,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交流,对于促进唐 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对 后世影响深远或影响后世)。32、答案:(1) “思路”: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 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
19、权。目的: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体现:理学呈现普及化、通俗化的趋势;词呈现通俗化,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日益强烈。解析:(1)思路:根据材料一“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 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权力制衡的变革 思路体现在,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初期权力制衡措施的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思想方面体现:根据材料“理学不再仅仅是,理“气,等一些深奥的哲理,而是呈现 了普及化、通俗化的趋势”可知在思想方面理学呈现
20、普及化、通俗化趋势;文学方面体 现:根据“文学重心的下移适应了社会娱乐的需要”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文学方面宋词呈 现出通俗化,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33、答案: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被以后的封建 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秦始皇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 的交流,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上的统 一,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秦始皇的治国理政体现了法家思想,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也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短暂而亡。所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冕宁 学校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12 月月 历史 试卷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