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ppt
《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ppt(1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传染与免疫讨论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间的相互关系,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深化和发展。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或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寄生于生物(包括人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感染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又称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 而引起的病理过程。而引起的病理过程。传染病: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由有生命力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一一.传染与传
2、染病传染与传染病第一节第一节 传染传染二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病原体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宿主的免疫力宿主的免疫力病原体病原体:毒力毒力(致病力致病力)侵入数量侵入数量侵入门径侵入门径侵袭力侵袭力 毒素毒素吸附和侵入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和扩散能力繁殖和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能力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能力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病原体病原体1.致病力致病力(Pathogenicity)又称又称毒力(毒力(Virulence),),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对细菌对细菌性致病力来说就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性致病力来说就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
3、向体内侵入向体内侵入,在体内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扩散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向周围组织的扩散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抗,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感染
4、感染致病致病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侵袭力侵袭力毒素毒素1)侵袭力)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t 吸附和侵入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t 繁殖与扩散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t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1)吸附和侵入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
5、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从而在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从而在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淋病奈瑟氏球菌: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尿液冲走;变异链球菌、乳杆菌: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损坏牙齿。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损坏牙齿。(2)繁殖与扩散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a、透明质酸酶(旧称扩散因子)、透明质酸酶(旧称扩散因子)b b、胶原酶胶原酶血浆纤维蛋白血浆纤
6、维蛋白c、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d、链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链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e、卵磷脂酶(、卵磷脂酶(毒素)毒素)水解胶原蛋白,利于扩散(产气荚膜梭菌)水解胶原蛋白,利于扩散(产气荚膜梭菌)凝固成纤维蛋白屏障,保护其免受宿主吞噬(金葡菌)凝固成纤维蛋白屏障,保护其免受宿主吞噬(金葡菌)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血纤维蛋白溶酶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水解、利于扩散水解、利于扩散例如链球、葡球等例如链球、葡球等(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
7、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抗吞噬作用:抗吞噬作用: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等作用 2)毒素)毒素(toxin)病源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病源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如如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等;(1)外毒
8、素()外毒素(exotoxin):):特点:特点:绝大多数绝大多数G+性产生性产生在菌体的生长过程中,分泌于菌体外在菌体的生长过程中,分泌于菌体外它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它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遇酸发生变性对热不稳定,遇酸发生变性毒性强毒性强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选择毒性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选择毒性破伤风毒素:由破伤风梭菌所产生。破伤风毒素:由破伤风梭菌所产生。肉毒毒素:由肉毒梭菌产生。肉毒毒素:由肉毒梭菌产生。白喉外毒素:由白喉棒杆菌产生。白喉外毒素:由白喉棒杆菌产生。肠毒素:由霍乱弧菌产生。肠毒素:由霍乱弧菌产生。毒性:毒性:1 1mgmg破伤风毒素可杀死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100万只小白
9、鼠万只小白鼠 1mg1mg肉毒毒素肉毒毒素 20002000万只小白鼠万只小白鼠 1mg1mg白喉外毒素白喉外毒素 10001000只小白鼠只小白鼠破伤风痉挛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亲和力,导致肌肉强直痉挛。破伤风痉挛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即足以致病,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预防特别重要。(2)类毒素()类毒素(toxoid)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类毒素,常用来预防常用来预防
10、注射。注射。(3)抗毒素()抗毒素(antitoxin):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抗毒素,作治疗用。作治疗用。外毒素外毒素0.30.4%甲醛甲醛类毒素类毒素 脱毒脱毒 免疫动物免疫动物抗毒素抗毒素(2)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绝大多数G-产生,化学成分为脂多糖存在于菌体内,细菌死亡及菌体裂解时才释放出来热稳定性强抗原性弱毒力较低其作用无组织选择毒性;不同病菌所产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有机体发热、腹泻、出血性休克和其它组织损伤等表现。中毒表现的热型曲线在动物为双相,在人类为单相。不能分泌到
11、细胞外不能分泌到细胞外,只能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者人工裂只能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者人工裂解时才能释放出来。解时才能释放出来。内毒素检测方法内毒素检测方法-鲎试剂法鲎试剂法: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可与细菌内毒素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可与细菌内毒素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可与细菌内毒素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可与细菌内毒素LPSLPS和磷壁酸和磷壁酸和磷壁酸和磷壁酸发生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反应。发生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反应。发生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反应。发生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反应。鲎鲎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2.感染途径感染途径微生物的微生物的感染感染途径途径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
12、如流感如流感消化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甲型肝炎、乙肝甲型肝炎、乙肝皮肤创伤感染:皮肤创伤感染:破伤风,狂犬病破伤风,狂犬病泌尿生殖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病性病其他途径其他途径:如垂直传播如垂直传播3.感染数量感染数量因不同致病菌的毒力和生长繁殖条件的差别因不同致病菌的毒力和生长繁殖条件的差别,故引起故引起其宿主致病所需的个体数量也不同其宿主致病所需的个体数量也不同伤寒沙门氏菌的感染剂量约伤寒沙门氏菌的感染剂量约108-109个个/宿主宿主霍乱弧菌约霍乱弧菌约106个个/宿主宿主鼠疫椰尔森氏菌只要几个就能让人感染上鼠疫鼠疫椰尔森氏菌只要几个就能让人感染上鼠疫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宿主因素宿主因素外界
13、因素外界因素先天先天: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年龄等年龄等后天后天:营养营养,体育锻炼等体育锻炼等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气候气候,季节温度等季节温度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等居住环境等免疫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在正常条件下,它对机体有利;在异常条件下,也可性功能,在正常条件下,它对机体有利;在异常条件下,也可损害机体。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损害机体。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宿主的免疫力宿主的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的途径免疫的途径三、传染后的三大结局三、传染后的三大
14、结局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t 隐性传染隐性传染t 带菌状态带菌状态t 显性传染显性传染隐性传染隐性传染InapparentInapparent infection infection:如果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带菌状态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Carr
15、ier State: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状态。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成为宿主,称为带菌者,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危险。“伤寒玛丽伤寒玛丽”:Typhoid Typhoid MaryMary:Mary MallonMary Mallon 1906年夏,厨师美国第一个伤寒病“健康带菌者”,造成美国7个地区1500个伤寒感染。
16、显性传染显性传染Apparent InfectionApparent Infection: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按照性质和严重程度毒血症(毒血症(ToxemiaToxemia)病原体被限制在局部病灶,所产毒素进入血流而引起病原体被限制在局部病灶,所产毒素进入血流而引起全身症状全身症
17、状菌血症(菌血症(BacteremiaBacteremia)病原体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病原体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大量繁殖的传染病但未在血流中大量繁殖的传染病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Septicemia)病原体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病原体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绿脓杆菌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绿脓杆菌脓毒血症(脓毒血症(PyemiaPy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在许多脏器中化脓性细菌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在许多脏器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化脓
18、性病灶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第二节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先天免疫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天然免疫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先天即有有、相对稳定、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能力。体的天然抵抗能力。一、表皮和屏障结构一、表皮和屏障结构皮肤与粘膜皮肤与粘膜作用作用机械性阻挡和排除作用机械性阻挡和排除作用化学物质的抗菌作用化学物质的抗菌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屏障结构屏障结构(Bar
19、rier Structure)血脑屏障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胎屏障血胎屏障(Blood-embryo Barrier):):由母体子宫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同组成,防止母体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同组成,防止母体内病原菌进入内病原菌进入多形核白细胞:通过吞噬功能消灭病原体。白细胞“白色卫士白色卫士”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功能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功能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虫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等异常抗菌素原的白细胞,最主要的有两类: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MacrophageMacrophage,MM)巨噬
20、细胞的功能:(1)吞噬和杀菌作用,通过多种胞内酶和胞外酶,杀灭、消化被吞入的病原体和异物,包括消除体内衰老、损伤或死亡的细胞。(2)抗原递呈作用:通过吞噬、处理及传递三个步骤,对外来抗原物质进行加工,以适应激活淋巴细胞的需要,即抗原递呈作用进行抗原递呈作用的细胞称为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ting cell APC)。(4)抗癌作用:激活后,可通过细胞毒作用,非特异性地抑制或杀伤癌细胞,也可协同特异性抗体或致敏T细胞产生的特异 性细胞因子抑制或杀伤癌细胞。(3)免疫调节作用:在外来抗原刺激下,分泌多种可溶性物质,借此来调节免疫功能,包括激活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促进炎症反应或加
21、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为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原因:吞噬细胞聚集、血流中抗菌因子和抗体局部浓缩、死亡的宿主细胞释放一部分抗菌物质、炎症中心的条件可抑制病原体生长。现象:红、肿、热、痛、机能障碍、脓红、肿、热、痛、机能障碍、脓。意义: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方式。三、炎症反应三、炎症反应(InflammationInflammation)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一)补体(一)补体(complementcomplement)补体是存在
22、于正常人体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1111种)种)非特异性血清蛋白非特异性血清蛋白,主要是,主要是及及球蛋球蛋白,它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白,它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所激活。物所激活。补体激活途径补体激活途径:1)经典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 2)旁路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 3)凝集素途径凝集素途径 存在形式存在形式 表示方法表示方法 酶原形式酶原形式 C3、C4、C2 活化形式活化形式 C4b2b、C4b2b3b 片段形式片段形式 C3a、C5a、C4b、C5b 灭活形式灭活形式 iC3b、i C2a补体的存在形式及其命名方法补体
23、的存在形式及其命名方法识别阶段识别阶段C1酯酶形成酯酶形成活化阶段活化阶段C3及及C5转化酶形成转化酶形成攻膜阶段攻膜阶段MAC形成形成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1)溶菌和杀伤细胞:)溶菌和杀伤细胞:溶解细胞(溶解细胞(C5C9)(红细胞、血小板、细菌等)(红细胞、血小板、细菌等)4 4、补体的生物学作用、补体的生物学作用2)中和病毒作用)中和病毒作用 阻断病毒对靶细胞的粘附和穿透阻断病毒对靶细胞的粘附和穿透3)趋化作用)趋化作用 C3a、C5a、C5具有趋化作用,能促使吞噬细胞向具有趋化作用,能促使吞噬细胞向 病原微生物移动和集中病原微生物移动和集中4)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5
24、 5)过敏毒素作用)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碱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or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通透性溶菌溶菌溶细胞溶细胞补体的溶细胞作用补体的溶细胞作用C567C5aC3a补体的趋化作用补体的趋化作用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血管血管组织组织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C3b受体受体红细胞红细胞补体的免疫黏附作用补体的免疫黏附作用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过敏介质过敏介质C5aC3a补体的过敏毒素作用补体的过敏毒素作用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特异性糖蛋白。I型(型(-I
25、FN:白细胞产生:白细胞产生-IFN:成纤维细胞产生):成纤维细胞产生):抗病毒活性抗病毒活性II型(免疫干扰素,型(免疫干扰素,IFN:T细胞产生(细胞产生(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理化性质较稳定理化性质较稳定60C 1h不被破坏不被破坏 pH 211内不变性内不变性(二)(二)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干扰素的作用特点: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广谱性: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发挥作用迅速: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学 传染 免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