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ppt
《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ppt(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章土壤植物系统中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境行行为 环境土壤学境土壤学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第一节第一节 土壤土壤-植物中硒及其环境行为植物中硒及其环境行为第二节第二节 土壤土壤-植物中氟及其环境行为植物中氟及其环境行为第三节第三节 土壤土壤-植物中碘及其环境行为植物中碘及其环境行为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一、土壤中的硒二、植物中的硒三、土壤-植物中硒的迁移四、硒的环境效应及其调节n n1817年瑞典化学家B
2、erzelius发现了元素硒。由于硒具有一定的毒性,早在几百年前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高硒土壤中植物的分析后发现,生长于其上的谷物和牧草含有大量的硒,从而可引起动物的硒中毒,硒被视为剧毒元素。n n人们在研究毒性的过程中,却发现了硒的一些有人们在研究毒性的过程中,却发现了硒的一些有益的生物学功能,并于益的生物学功能,并于7070年代证实了硒是谷胱甘年代证实了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肽过氧化物酶(GSHGSHpxpx)的活性成分,并随后)的活性成分,并随后(19751975年)提出了硒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因子,年)提出了硒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因子,中国专家提出了用硒
3、(中国专家提出了用硒(Na2SeO3Na2SeO3)预防和治疗克山)预防和治疗克山病的建议。病的建议。19751975年左右,硒被确认为是一种年左右,硒被确认为是一种生物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和动物的抗氧化系统起着,对人和动物的抗氧化系统起着关键作用。关键作用。n n硒蛋白与人体荷尔蒙三碘甲酰胺的合成有密切关硒蛋白与人体荷尔蒙三碘甲酰胺的合成有密切关系。硒的缺乏可能会加重碘缺乏所导致的甲状腺系。硒的缺乏可能会加重碘缺乏所导致的甲状腺肿。环境中肿。环境中硒的不足或过量都会通过食物链而影硒的不足或过量都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响人类的健康。第第8 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章土
4、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一)土壤中的硒的含量(一)土壤中的硒的含量n n硒(硒(SeSe)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VI AVI A族,硒是族,硒是分散的稀有元素,自然界中没有单独的硒矿,通分散的稀有元素,自然界中没有单独的硒矿,通常以硒化物的形式作为杂质存在于金属硫化矿中。常以硒化物的形式作为杂质存在于金属硫化矿中。主要的氧化值有主要的氧化值有2 2、2 2、4 4和和6 6。n n地壳中硒的平均含量在地壳中硒的平均含量在0.050.050.09mg/kg0.09mg/kg之间,世之间,世界土壤含硒量为界土壤含硒量为0.01
5、0.0112mg/kg12mg/kg,中值为,中值为0.4mg/kg0.4mg/kg。n n我国土壤(我国土壤(A A)层硒范围在)层硒范围在0.0060.0069.13mg/kg9.13mg/kg,95%95%范围在范围在0.0470.0470.993mg/kg0.993mg/kg之间,算术平均值为之间,算术平均值为0.2900.255mg/kg0.2900.255mg/kg。n n不同土壤中的硒的含量不同不同土壤中的硒的含量不同n n全球分为低硒土壤和高硒土壤,这是一个相对概念,目前尚无量化关系。n n高硒土壤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中西部、加拿大、委内瑞拉、印度及中国的陕西紫阳和湖北恩施等部分地
6、区。n n我国湖北恩施硒中毒区土壤含硒量为9.68mg/kg,而非中毒区土壤含硒量仅为0.050.8mg/kg。土壤中硒的局部高异常与其地质因素有关。n n世界上有大面积的低硒土壤地区,我国存在着一条从东北到西南分布的低硒带。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n n成土母质n n土壤硒含量的因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土壤硒含量的因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土母质的组成和性质,发育程度度上取决于成土母质的组成和
7、性质,发育程度低的土壤尤为如此。低的土壤尤为如此。n n研究表明自然土壤中硒的含量和母质中硒的含研究表明自然土壤中硒的含量和母质中硒的含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表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表4 43 3)n n由于在白垩纪及其之前有广泛的火山活动贯穿由于在白垩纪及其之前有广泛的火山活动贯穿于大陆架,释放了同大量的硒,因此白垩纪年于大陆架,释放了同大量的硒,因此白垩纪年代的岩石和侏罗纪砂岩、板岩、石灰岩、页岩代的岩石和侏罗纪砂岩、板岩、石灰岩、页岩等发育的土壤硒的含量较高;其他火成岩中硒等发育的土壤硒的含量较高;其他火成岩中硒的含量较低,由其发育形成的土壤常常缺硒,的含量较低,由其发育形成的土壤常常缺
8、硒,而沉积岩形成的土壤,绝大部分硒的含量较高。而沉积岩形成的土壤,绝大部分硒的含量较高。n n归纳起来,低硒母质有近代风沙沉积岩、黄土、归纳起来,低硒母质有近代风沙沉积岩、黄土、花岗岩、石英砂岩、砂岩、流纹岩等。花岗岩、石英砂岩、砂岩、流纹岩等。n n成土过程n n成土过程往往改变成土母质中硒的最初含量、成土过程往往改变成土母质中硒的最初含量、结合形态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着成土结合形态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着成土过程的加深,母质对土壤的影响渐趋减弱。过程的加深,母质对土壤的影响渐趋减弱。n n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异,受到生物富积、淋溶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异,受到生物富积、淋溶与黏化作用的
9、强烈影响。与黏化作用的强烈影响。n n土壤酸碱性影响硒存在的形态。土壤酸碱性影响硒存在的形态。n n富铁铝化过程,常伴有硒的富积富铁铝化过程,常伴有硒的富积 ,富铝化程度,富铝化程度愈高,则硒含量愈多。愈高,则硒含量愈多。n n淋溶作用则导致土壤贫硒。土壤在淹水后渐渐淋溶作用则导致土壤贫硒。土壤在淹水后渐渐转化为还原条件,促使氧化铁等的还原并同时转化为还原条件,促使氧化铁等的还原并同时释放出所含有的硒,从而导致无机硒溶解量增释放出所含有的硒,从而导致无机硒溶解量增加并随水下移至土壤底层。加并随水下移至土壤底层。n n土壤质地n n土壤中硒的多寡亦与黏粒含量密切相关,土壤土壤中硒的多寡亦与黏粒含
10、量密切相关,土壤质地越黏重,硒含量就越高,即细质地土壤含质地越黏重,硒含量就越高,即细质地土壤含硒多于粗质地土壤。硒多于粗质地土壤。n n土壤有机质n n有机质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其载体土壤的硒含量,有机质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其载体土壤的硒含量,一般高出一般高出1 12 2个数量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个数量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硒相应增加。硒相应增加。n n生物对硒的吸收和在土壤中富集作用较强,土生物对硒的吸收和在土壤中富集作用较强,土壤腐殖质对硒又有较强的吸附和配位反应能力,壤腐殖质对硒又有较强的吸附和配位反应能力,因而反映至土壤中硒的含量上即为富有机质土因而反映至土壤中硒的含量上即为富有机质土
11、 粗质土粗质土 细质土细质土 粗质土。粗质土。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不同的分类方式不同的分类方式n n按价态的不同可分为元素态硒、硒化物、硒酸盐、亚硒酸盐、有机态硒化物和挥发态硒等;n n若按操作定义,即按与土壤组分的结合方式来划分,则包括吸附型、铝型、铁型、钙型吸附型、铝型、铁型、钙型;n n该4种形态用用连续分级浸提法可细分为水溶态、交换态、有机结合态、酸溶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态、硅酸盐结合态(残留态)。n n1.按价态划分的硒的形态n n1)1)1)1)元素态硒(元素态硒(元素态硒(元素态硒(SeSe
12、SeSe0 0 0 0):土壤中含量极低,很不活泼,:土壤中含量极低,很不活泼,不溶于水,植物难以吸收。不溶于水,植物难以吸收。n n2)2)2)2)硒化物(硒化物(硒化物(硒化物(SeSeSeSe2-2-2-2-):大多难溶于水。:大多难溶于水。n n3)3)3)3)硒酸盐(硒酸盐(硒酸盐(硒酸盐(SeOSeOSeOSeO4 4 4 42-2-2-2-):可溶于水,能被植物吸收。:可溶于水,能被植物吸收。n n4)4)4)4)亚硒酸盐(亚硒酸盐(亚硒酸盐(亚硒酸盐(SeOSeOSeOSeO3 3 3 32-2-2-2-):易溶于水,易为植物吸收:易溶于水,易为植物吸收利用。利用。n n5)5
13、)5)5)有机态硒化物:有机态硒化物:有机态硒化物:有机态硒化物:占相当大比例,是土壤有效硒占相当大比例,是土壤有效硒的主要来源。的主要来源。n n6)6)6)6)挥发态硒:挥发态硒:挥发态硒:挥发态硒: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气态烷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气态烷基化合物。基化合物。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n n1)1)吸附型硒吸附型硒 常用常用1mol/L1mol/L氯化铵氯化铵 溶液提取。这是溶液提取。这是一种断键的、结合松弛的硒,一般占土壤全硒的一种断键的、结合松弛的硒,一般占土壤全硒的6 61616。n n
14、2)2)铝型硒铝型硒 用用0.5mol/L0.5mol/L氟化铵溶液提取。是可提取氟化铵溶液提取。是可提取的与铝化合物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含量为的与铝化合物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含量为8 859mg/kg59mg/kg,一般占土壤全硒的,一般占土壤全硒的10101616。n n3)3)铁型硒铁型硒 可用可用0.10mol/L NaOH0.10mol/L NaOH溶液提取。指可提溶液提取。指可提取的与铁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含量一般占取的与铁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含量一般占土壤全硒的土壤全硒的17174242。n n4)4)钙型硒钙型硒 用用0.25mol/L 0.25mol/L 硫酸
15、溶液提取。是与钙结硫酸溶液提取。是与钙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n n水溶态;水溶态;n n交换态;交换态;n n有机结合态;有机结合态;n n酸溶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酸溶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n n硫化物态;硫化物态;n n硅酸盐结合态(残留态)。硅酸盐结合态(残留态)。n nP182 P182 形态分级图形态分级图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n n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和硫有很大的相似性。植物对硒酸
16、根的吸收是通过硫酸根载体来完成的,从植物特别是富硒植物中挥发的含硒化合物(即二甲基二硒化物),是导致植物(例如黄芪属植物)硒逸出和释放出难闻气味的原因。n n尚不能证实硒对植物生长的必需性。不同地区n n从植物硒浓度的变化趋势来看,干旱地带的植物硒水平高于湿润地带,这是因为在亚热带、亚热带湿热的环境中,一方面淋溶作用强烈,另一方面风化壳多为富含铁、铝的黏粒矿物所组成,它们对硒有较强的吸附能力。n n近岸植物中的硒的含量较高,这与海洋浪花飞溅到地表带来硒有关。n n不同的植物种类n n一般说来,植物各种类之间硒的含量有一定的一般说来,植物各种类之间硒的含量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规律
17、性。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n n乔木乔木 灌木灌木 草木;草木;n n针叶树针叶树 阔叶树阔叶树 草本植物;草本植物;n n裸子植物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 双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n n作物中硒的水平一般为作物中硒的水平一般为100g/kg100g/kg左右(干重),这左右(干重),这对动物来说是足够的和安全的。当饲料植物中硒的对动物来说是足够的和安全的。当饲料植物中硒的浓度低于浓度低于10g/kg10g/kg(干重)时,家畜可能出现异常。(干重)时,家畜可能出现异常。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硒的最小需要量应为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硒的最小需要量应为100g/kg100g/kg,而硒
18、浓度在而硒浓度在3 000g/kg3 000g/kg时属硒的低毒水平(时属硒的低毒水平(Kitagishi Kitagishi et al.1981et al.1981)。)。n n在我国土壤中的低硒含量常与克山病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土壤中的低硒含量常与克山病联系在一起,病区草本植物和大豆中硒含量范围为病区草本植物和大豆中硒含量范围为21-32g/kg21-32g/kg,而非病区的含量为而非病区的含量为31-83g/kg31-83g/kg。n n含硒量最低的作物是水稻,含量最高的作物是大豆。含硒量最低的作物是水稻,含量最高的作物是大豆。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
19、环境行为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n n大气沉降带来一定的硒,降水中的硒含量范围为0.03-0.59g/kg,一般为0.1-0.2g/kg。降水中的硒主要取决于当地下垫面的情况,海洋输送的硒是微量的。n n人类活动增加大气中硒的含量,在工业区甚至出现硒污染的现象。n n对于低硒地区可以土壤或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来补充硒。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硒行为的一般特征n n土壤中水溶态硒是最容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性硒;硫土壤中水溶态硒是最容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性硒;硫化物和硅酸盐态硒最不容易被植物吸收
20、;交换态硒分化物和硅酸盐态硒最不容易被植物吸收;交换态硒分布在土壤固相最外层,虽然能被植物吸收,但受土壤布在土壤固相最外层,虽然能被植物吸收,但受土壤条件限制;有机态硒主要赋存在土壤腐殖质、胡敏酸条件限制;有机态硒主要赋存在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和富啡酸中,胡敏酸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结构稳定,和富啡酸中,胡敏酸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结构稳定,其结合态硒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富啡酸结构比较简其结合态硒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富啡酸结构比较简单,与其结合的硒容易矿化分解成无机硒和低分子有单,与其结合的硒容易矿化分解成无机硒和低分子有机硒化合物(如硒氨基酸),因此可以被植物吸收机硒化合物(如硒氨基酸),因此可以
21、被植物吸收利用。酸溶性铁锰氧化物态硒主要为铁、铝、锰氧化利用。酸溶性铁锰氧化物态硒主要为铁、铝、锰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结合态硒,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物及其水合物结合态硒,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n n1)1)酸性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硒化物和硒酸性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硒化物和硒硫化物占优势,这些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弱,因硫化物占优势,这些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弱,因此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此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n n2)2)在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中,在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中,pHpH接近中性,硒主接近中性
22、,硒主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其碱性金属化合物是可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其碱性金属化合物是可溶的,但亚硒酸铁是不溶的;此外,亚硒酸盐容溶的,但亚硒酸铁是不溶的;此外,亚硒酸盐容易被铁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固定,因此仅有少量易被铁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固定,因此仅有少量硒被植物吸收利用。硒被植物吸收利用。n n3)3)在碱性和氧化条件下的土壤,硒酸盐含量高,在碱性和氧化条件下的土壤,硒酸盐含量高,易于溶解且不易被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易于被易于溶解且不易被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吸收利用。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
23、壤学n n不同的土壤中存在一定形态的硒;不同的土壤中存在一定形态的硒;n n条件的改变导致硒的有效性降低;条件的改变导致硒的有效性降低;n n水稻等植物可以通过根和叶片挥发硒。水稻等植物可以通过根和叶片挥发硒。n n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关。低硒土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关。低硒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当温度高于壤中生长的植物,当温度高于2020时比在较冷季时比在较冷季节(温度节(温度1515)时可吸收更多的硒。降雨也可)时可吸收更多的硒。降雨也可能较大程度地影响草本植物对硒的吸收,在雨水能较大程度地影响草本植物对硒的吸收,在雨水充足的地区,植物体内硒含量常常较低。充足的地区,植物
24、体内硒含量常常较低。n n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中其他元素的存在互有影响,植物中硒含量的增加将抑制其对N、P、S等元素的吸收,降低植物体内某些氨基酸的含量;n n硒含量过高也抑制植物对重金属Mn、Zn、Cu、Fe和Cd等的吸收,P、S和N的施用将有助于减少硒毒,可能是由于这几种元素的施用抑制了植物根系对硒的吸收。n n土壤可溶性有机酸可以改变植物对硒的响应,如富啡酸对硒的植物毒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n n硒的健康效应n n硒的毒害n n硒污染的治理第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
25、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n n1 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硒是许多抗氧化酶的必需组分,特别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重要组分,每1molGSH-Px含4g原子硒,在体内特异地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与过氧化物起氧化还原反应,保护生物膜免受损害,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硒可与维生素E抗氧化作用相互补充。n n2 增强免疫作用 硒几乎存在所有免疫细胞中,补硒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GSH-Px和硫氧蛋白还原酶(TR)调节免疫细胞的杀伤和保护作用。n n3 保护心血管功能 许多调查发现,血硒高地区居民心血管病发病率低;动物实验证实硒对心肌纤维、小动脉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 土壤 植物 系统 中的 及其 环境 行为 土壤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