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ppt-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ppt
《生理学ppt-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ppt-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ppt(9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章 神经系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掌握: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递质的概念;掌握: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递质的概念;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2.熟悉: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反射活熟悉: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动的一般规律。3.3.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脑的高级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活动。功能和脑电活动。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特征(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
2、功能特征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胞体胞体:合成蛋白质,形成神经递质及实现神经元的信息整合突起突起树突:(多个)接受刺激,将兴奋 传向胞体轴突:(一个)传导神经冲动,末梢可释放神经递质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简称冲动。神经的功能性作用: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神经末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改变被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的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还经常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持久性影响该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神经纤维的功能神经纤维的功能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
3、跨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 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障碍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障碍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细胞外液对电流的短路作用 3.双向性:局部电流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个方 向构成回路。4.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1)神经纤维的直径 直径越大,传导越快与内阻有关 (2)有无髓鞘,髓鞘厚度 有髓鞘比无髓鞘传导快,跳跃式传导 (3)温度 温度越高,传导越快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1)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质。(2)轴浆运输:轴浆在
4、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 流动的现象。快速:递质囊泡,分泌颗粒顺向运输(胞体到末梢)轴浆运输慢速:微管和微丝逆向运输:末梢到胞体,如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胶质细胞 1 1.分类分类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2 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的作用。(2)修复和再生作用。(3)免疫应答作用。(4)形成髓鞘和屏障的作用。(5)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6)维持细胞外K+浓度。(7)参与某些活性物质代谢。二、突触的生理二、突触的生理 神经元间主要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神经元间主要通过突触
5、传递信息。(一)突触的概念和分类(一)突触的概念和分类 突触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其他效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其他效应器细胞之间发生功能性联系的特殊结构。应器细胞之间发生功能性联系的特殊结构。神经元之间通过其突触联系构成的复杂网神经元之间通过其突触联系构成的复杂网络,是完成各种信息传递和整合的结构基础,络,是完成各种信息传递和整合的结构基础,也是完成对生理功能进行调控的结构基础。也是完成对生理功能进行调控的结构基础。分类:分类:1 1 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为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为 轴轴-树突触树突触 轴轴-胞胞突突触触 轴轴-轴突触轴突触 2 2 根据根据效应不同效应不同分为分为兴奋性兴
6、奋性突触和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突触。(二)(二)突触的突触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1.突触前膜:含线粒体和囊泡 (神经递质)2.突触间隙:水解酶3.突触后膜:相应结合的受体(三三)经典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 胞外Ca2+进入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释放 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 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 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 某些离子进入胞内 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
7、通道开放NaNa+(主要主要)、K K+通透性增大通透性增大EPSPEPSPNaNa+内流、内流、K K+外流外流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CaCa2+2+内流内流:降低轴浆黏滞度、降低轴浆黏滞度、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去极化去极化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Cl-(主要主要)、K K+通透性增大通透性增大IPSPIPSPClCl-内流、内流、K K+外流外流2.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
8、突触后电位(IPSP)(IPSP)CaCa2+2+内流内流:降低轴浆黏滞度、降低轴浆黏滞度、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超极化超极化1.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1 1)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2 2)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3 3)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离大;递质扩散)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离大;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距离较远,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1 1秒秒。(4 4)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应器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四)其他形
9、式的突触传导(四)其他形式的突触传导1 1性质:是一种电传递性质:是一种电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结构基础:缝隙连接2 2特点:特点:(1 1)两神经元之间的间隙仅为)两神经元之间的间隙仅为2 2 3nm3nm。(2 2)不存在突触小泡,靠水相通道蛋白联系。)不存在突触小泡,靠水相通道蛋白联系。(3 3)传递为双向性。)传递为双向性。(4 4)电阻低,传递速度快,无潜伏期。)电阻低,传递速度快,无潜伏期。(5 5)电突触传递的功能是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电突触传递的功能是促进不同神经元产 生同步性放电。生同步性放电。2 2.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五)突触传递的特征(五)突触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递2
10、.突触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六)反射活动的规律(六)反射活动的规律1.1.反射与反射弧反射与反射弧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 5个部分个部分。2.中枢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辐散式: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2.聚合式:聚合式: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3.环
11、状式环状式:一个神经元通过轴突侧支与中间神经元相连,中间神经元反过来再与该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构成闭合环路。环状联系环状联系可引起正反馈(后放现象)或负反馈(兴奋可引起正反馈(后放现象)或负反馈(兴奋及时终止)。及时终止)。4.链锁式链锁式:可在空间扩大作用范围。5、单线式单线式3 3.中枢中枢抑制抑制(1 1)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1 1)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3)存在部位: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感觉传入途径。4)意义:控制从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使 感觉更加清晰和集中。2 2)概念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 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2)突触后抑制 产生: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12、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发生抑制。分类:根据中间神经元的功能与联系方式不同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的比较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的比较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结构基础结构基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轴轴-轴突触轴突触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IPSPEPSP减小减小三、神经递质三、神经递质v概念:由神经细胞产生的,在神经元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v常见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胺类、氨基酸类、肽类。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
13、能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一)浅感觉传导通路(一)浅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感觉感觉神经神经纤维纤维脊髓后角换元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交叉至对侧交叉至对侧前外侧系前外侧系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度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度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压觉)压觉)特点:先交叉后上行特点:先交叉后上行 (二)深感觉传导通路(二)深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精细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传导精细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 感觉神经纤维 同侧后索上行 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内侧丘系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特点:先上行后交叉到对侧。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二、丘脑及其感
14、觉投射系统 丘脑是大量神经元组成的核团集群,是躯体感觉传导的总换元站。(一)丘脑的核团及其有关的功能(一)丘脑的核团及其有关的功能 1.第一类细胞群(特异性感觉接替核):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外膝状体。功能特点:功能特点:直接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除嗅觉外),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特定感觉。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丘脑枕、丘脑前核、外侧核。3.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束旁
15、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二)感觉投射系统 1 1.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 丘脑的第一类及第二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的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
16、析功能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体表感觉区 1.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感觉投射规律:(1)交叉投射,但头面部的投射为双侧。(2)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3)投射安排为倒置,但头面部为立正。2.第二感觉区 (1)位置:中央后回延伸至岛叶之间。(2)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 感);可能与痛觉有关。(3)投射特点:1)双侧性投射。2)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二)本体感觉区 中央前回,与运动区重叠,称为感觉运动区。(三)内脏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较小、并不集中。(四)视觉区 枕叶皮层距状裂的上下缘。(五)听觉区 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
17、回,投射是双侧的。(六)嗅觉区和味觉区 边缘叶的前底部区域,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四、痛觉 (一)痛觉感受器和致痛物质 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致痛物质:ATP、H+、K+、5-HT、组胺、乙酰胆碱、蛋白溶解酶、缓激肽等。特点:几乎没有适应现象。几乎没有适应现象。(二)皮肤痛觉 (1)快痛:刺激后很快发生,消失也快,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由脊髓丘脑侧束等纤维传导。(2)慢痛:一种定位不清楚的“烧灼痛”,在刺激后0.51.0秒才能感觉到,持续时间长,并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变化,由脊髓网状结构等纤维传导。(三)内脏痛与牵涉痛 1.内脏痛:是内脏器官或体腔壁浆膜
18、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痛觉,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特点:(1)定位不准确。(2)发生缓慢,疼痛持久。(3)中空内脏器官对机械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4)常伴有不愉快或不安等情绪反应和出汗、恶心、血压降低等自主神经功能改变。2.牵涉痛 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特定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患病器官 心心 胃、胰胃、胰 肝、胆肝、胆 肾脏肾脏 阑尾阑尾体表疼痛体表疼痛 心前区心前区 左上腹左上腹 右肩胛右肩胛 腹股腹股 上腹部上腹部 部位部位 左臂尺侧左臂尺侧 肩胛间肩胛间 沟区沟区 或脐区或脐区(四)
19、影响疼痛的因素(四)影响疼痛的因素 周围环境、机体状态、以往经验、主观愿望周围环境、机体状态、以往经验、主观愿望(五)疼痛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五)疼痛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预警信号,以便个体作出防御反应预警信号,以便个体作出防御反应(六)镇痛机制及其作用(六)镇痛机制及其作用 1.脑内痛觉调制系统脑内痛觉调制系统 2.阿片肽的作用阿片肽的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1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胞体较大,直径较粗,其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梭外肌纤维。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20、,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2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胞体较小,其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梭内肌纤维。(二)牵张反射 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类型:类型:(1 1)腱反射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指(位相性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快速牵拉肌腱时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2 2)肌紧张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牵拉肌缓慢持续牵拉肌腱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特点特点:肌紧
21、张反射收缩力不大,表现为同一肌肉的:肌紧张反射收缩力不大,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收缩,不是同步收缩,不易产生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收缩,不是同步收缩,不易产生疲劳。疲劳。意义意义:维持站立姿势。:维持站立姿势。(三)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三)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1 屈肌反射: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的肢体皮肤时,反射性引起该肢体屈肌收缩、伸肌舒张,关节屈曲。意义: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2 对侧伸肌反射:在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加大刺激强度时,在同侧肢体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直反应。意义:支持体重、保持身体平衡。(四)脊休克 概念: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ppt 课件 第十 神经系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