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天然大气环境化学.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3章-天然大气环境化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天然大气环境化学.ppt(8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气体构成了人类赖于生存的大气环境(也叫大气圈)大气的厚度大约是从地面到从地面到1000-3000km高度质量:5.2571018kg作用:供给人和动物氧气,植物二氧化碳阻挡紫外线水循环的重要环节稀释废气3.1 大气的构造大气受重力影响,使靠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密度最大,高度增加,逐步变得稀薄,最后与星际气体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气层没有明确的上限(顶)。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地球大气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域:p最一般的分类方法一般的分类方法是把地球大气分成低层低层大气大气(lower atmosphere)(从地面到大约50km高空)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upper atmosphere)。
2、p按气体组成变化气体组成变化大小分:均质层均质层(homosphere),在气体组成上有较小的变化(从地面到大约90km高度);非非均质层均质层(heterophere),气体组成有极大变化(距地面90km以上)。p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根据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和气流运动的特点分类,在垂直方向上分成5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热成层和逸散层。一、对流层(troposphere)l1、在高度上是从地面到大约18km的范围,厚度随纬度和季节不同发生变化。在赤道地区,厚度约为10-18km;在中纬度地区,约为10-12km;在两极以及高纬度地区,约为8-9k
3、m。夏季,对流层高度会上升;冬季会下降。l2、根据温度、湿度以及气流的运动特征,对流层可分为3个亚层:对流上层、对流中对流上层、对流中层、对流下层层、对流下层对流上层:从5.5km高度到(8-18km)的大气层,水汽含量较少,气温常在0以下,由下部输送的水蒸气常凝结成水滴或者冰晶形成云雾。对流中层:在2-5.25km高度范围的大气层对流下层:在2km以下的大气层,是整个大气层与地球面临接的边界区域,又称为大气边界层(atmosphere boundry layer)。水汽和污染物含量很高,天气现象如雾、云等现象频频出现,气体不稳定,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有极为重要的影响。3、另外,在整个对流
4、层和平流层之间还有一个厚度约为1-2km的过渡层,气温变化小,对流过程受到阻碍,由于水汽、尘埃都集中在过渡层的底部,降低了大气的能见度。4、对流层的主要特点:u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17至-83)u空气有强烈的上下对流作用空气有强烈的上下对流作用(热空气向上扩散,冷空气向下运动)u大气质量的大气质量的75%、水汽的、水汽的90%集中在对流集中在对流层层二、平流层(stratosphere)1、在对流层上部,高度大约在8-55km或18-55km。随高度增加,气温保持不变或稍有上升,直到30-35km处气温均保持在-15左右,过去又被称为同温层同温层。高度再上升时气温才随高度
5、增加而升高,直到平流层顶升高至-2 左右。2、特征特征:温度温度总体上随高度增加而升高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气层稳定,水汽、杂质少,云雨少见,大气能见度高,利于飞行物飞行在高度为15-30km范围内,存在薄薄一层臭氧气体,厚度大约20km,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三、中间层(mesosphere)1、在平流层顶的上部区域,大约在55-85km高度范围范围2、特征特征:p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因为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特别是臭氧)浓度降低。气温从2左右降低到-113 ,几乎是大气圈中温度最低温度最低的区域。p在中间层较高处和更高的地方,分子和原子能完成逸出地球大气层p由于温度梯度的出现,又形成自
6、下而上的空气对流过程,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所以中间层又被称为上对流层上对流层四、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thermosphere)1、是从85-800km之间的大气层2、特征:p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顶部气温达1000以上。所以又称热层、暖层p空气质量约占大气总质量的5%,二氧化氮、氧气、臭氧等物质几乎都处于完全电离状态,所以又称为电离层,电离层的粒子密度基本上随高度递减,实际上是一个等离子体系,无线电磁波的传输发生在该层。五、逸散层(escape layer)1、是距离地面800km以上的大气层,上界大约在3000km高度是大气圈的最外层,是进入宇宙太空的
7、过渡区域2、特征特征:p气温随高度递增气温随高度递增;p空气密度极小;p具有逃逸速度的粒子可克服地球引力,不断逃逸到太空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环境行为,偶尔涉及中间层3.2 天然大气的化学组成天然大气中的主要元素成分:O、N、H、C大气层化学组分随高度高度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在整个均质层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的浓度基本上是恒定的各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对流层:气体(N2、O2、Ar、CO2等)、液体(主要是水溶液)、固体颗粒物(硫酸盐等地面尘埃)平流层:N2、O2、CO、CO2、CH4等气体,没有水和固体颗粒中间层:N2、O2、O2+(来自热成层)热成层:N2、O2、O2-、
8、O2+、O+、O、NO+、e-等(气体分子被强烈的太阳辐射分解、电离)除此之外,大气中还有微量的活性自由基除此之外,大气中还有微量的活性自由基3.3 天然大气的物理性质一、温度一、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如图所示1、对流层:通常随着高度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2、平流层:先缓慢升高,后迅速升高3、中间层: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4、热成层:迅速升高为什么对流层空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低层的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变化主要受地面表面热辐射的影响,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为什么平流层中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与氧气、臭氧的浓度以及入射光的能量强度有关二、大气压和空气的密度二、大气压和空气的密度三、湿度
9、三、湿度湿度(humidity)用于表示水汽含量的多少,表示方法有水汽压、绝对湿度、比湿度、饱和差、相对湿度等1、水汽压(e):指大气中所含水汽产生的压力,单位也用压强单位,用帕(Pa)、毫巴(mb)和毫米汞柱(mmHg)表示。当空气中水汽压达到能容纳水汽分子限度是的空气叫饱和空气,否则叫不饱和空气,超过限度叫过饱和空气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压叫饱和水汽压,又叫最大水汽压,大小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温度升高,数值增加2、绝对湿度(absolute humidity)绝对湿度(a)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水汽含量,即水汽密度,单位g/cm3不能直接测量,可通过其他物理量推算出来 当水汽压用mmHg表示时:当水汽
10、压用毫巴(mb)表示时:3、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相对湿度(f)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百分比表达式为:由此可知,相对湿度表示的是空气湿度饱和的相对程度eE时,f100%空气不饱和;eE时,f100%空气过饱和4、露点(dew point)在一定的气压和水汽含量条件下,如果气温逐渐下降,空气湿度将相对增加,当水汽压达到饱和汽压时,水开始凝结成露,此时的温度就叫露点温度(temperature of dew point),简称露点5、大气的分子自由程大气由多种气体组成,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14L/mol,由阿伏加德罗定理可
11、知,单位摩尔的物质内含有6.021023个基本单元分子分子间的距离:在近地面和600m高空,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约为10-5m和10-6m,由此可知,气体间的空隙很大,故在微观上气体内部是不连续的微观上气体内部是不连续的,但是大量分子组成的流体微团却是连成一体的,即气体宏观结构气体宏观结构又是连续的。又是连续的。6、大气的黏性与液体相比,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10倍以上,所以分子间的引力也小得多,所以大气比液体更容易流动由于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大,气体分子之间的黏性比较小一般在1.5km以下的大气具有明显的黏性作用,在1.5km以上的大气黏滞作用不明显7、大气的扩散性在大气中,组成物质的扩散与温度和压力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然 大气环境 化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