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2022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 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 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 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 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 农时,加上北方耕、耙、糖(南方的耕、耙、教)三者配
2、套的抗旱保墙体系,再辅以 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 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墉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 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 具体体现。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 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 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 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
3、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 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 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 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 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 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 城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 味。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
4、,生活在都 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一种幸福的表现。中国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承载传统,更承载了希望,承载着未 来。中国年,是欢乐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象征;中国年,它饱含着一种希望 的力量和春意盎然的冲动,其中孕育的是积极向上的美好。中国红,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 里都凝结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心愿和祝愿,红是信仰和精神。I中国 年,是人们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诠释在一个喜乐的日子里,用红色渲染,用红色烘 托,红色是中国年的代表,是华夏文化的,是幸福的化身。中国红,中国 年,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千年历史的厚
5、重,是生活中珍贵的情怀。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1、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喜笑颜开兴高采烈喜闻乐见图腾B.喜笑颜开载歌载舞喜闻乐见标志C.喜气洋洋兴高采烈雅俗共赏图腾D.喜气洋洋载歌载舞雅俗共赏标志A.中国红,属于世界,更属于中国,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 都流淌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信仰和精神,红是心愿和祝愿。B.中国红,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 都流淌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心愿和祝愿,红是信仰和精神。C.中国红,属于世界,更属于中国,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
6、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 都凝结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心愿和祝愿,红是信仰和精神。D.中国红,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 都凝结着中国红。这因为红是血液,红是信仰和精神,红是心愿和祝愿。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 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 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 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
7、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 际,()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 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o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书时,我又重头读了一遍。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 触动。,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 B,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 C.常常难免有相当大的距离, D.常常难免有相当大的距离,A,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 B,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 C.常常难免有相当大
8、的距离, D.常常难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走了样,就是失之片面。 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 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 不是走了样,就是失之片面。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六、材料作文25、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畤真的搞不清楚.要求:结合图片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 “由此产生”逻辑顺序有误。对应材 料一的第二段“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
9、成了天人合一哲学 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墙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 系”,可知先有天人合一哲学,进而孕育二十四节气;且整个第二段都可看出运用二 十四节气进行耕作是重农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选项中“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 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表述都颠倒 了逻辑先后顺序。故选B。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 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 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于文无据,虽然从材料二第二段可推出“二十四节气需要天文 与农学知识高度配合”,材料一第五段也明确指出“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 能产生”,但
10、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这一事实,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并不能 作为中国早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证明,因此这一结论于文无据。且不同文明体 特点不同,并无优劣之分。C.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属于曲解 文意。材料二第四段中“传承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和“创造性 利用”之间是递进关系,选项中将“创造性利用”表述为方法途径,将“丰富多彩的 宇宙观和核心价值观”表述为结果,曲解了句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才是由此 产生的结果,而且“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内在统一的,并非“丰 富多彩”。D. “回归日常农业生产”信息概括不全。原文还包括“生活日用”,从
11、“国家祭典”“习俗活动”“文艺作品”这些词语也可以得出。“才能保障国计民 生”也夸大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作用。故选A。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包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 国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两方面。A.为事实论据,说明中国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可论证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B.属于道理论据,引用审时中“三才”思想与农业关系 的论述,证明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发达是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条件之一;C.以游牧 文明和材料中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论证,说明游牧文明不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 件,从而证明具有农业基因的中国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D.虽是事实论据,但 是支撑的是材料
12、二的观点,论证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且二十四节 气为全国各地各族共享的观点。故选D。4、答案: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中国古代先进 的天文知识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技术条件;中华文明是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 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 制度保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说“至少在春 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 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可见中国古代有深厚的农耕基因和 发达的农业作为先决条件;材料一第二段说“我
13、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 加上北方耕、耙、糖(南方的耕、耙、秒)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埔体系,再辅以中耕除 草的技术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 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埔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 技术体系”,可见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知识与农学高度配合是必要的技术条件;材料 一第三段说“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 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可见中华文明是尊 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模式;材料二第三段说“秦汉时期的中央 集权体制一一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
14、要的作用”,可见秦汉时的郡县制为二十 四节气的推广和最终完成提供制度保障。5、答案: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 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体现中华文 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 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也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 好象征。(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张艺谋为何要 选择二十四节日倒计时作为
15、北京冬奥会的倒计时?首先是因为二十四节气被选入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材料一最后一段说“2016年11 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 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 张艺谋这样做是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表达民族自豪感。其 次,是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材料一第五段说“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 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 解中国”,材料二最后一段说“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 国人继承传统
16、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 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见张艺谋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 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借助冬奥会这个平台推广中国文化。第 三,冬奥理念与二十四节气理念一致,材料一第段说“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 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而冬奥会”一起向未来”体现的也是团结合作的理念,可见 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以二十四节气做冬奥倒计时体现中 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相关链接中说“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 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 到来,也
17、是冬奥会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可见以二十四节气做冬奥倒计时是 表达希望与祝福。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 都与调解伯和、景芳夫妇之间 的矛盾有关系”错误,并非“都”有关系,比如第二段说“我因为神经衰弱,受不了城市 的喧嚣,两个月前便搬到山上来。在这没有一点波涛的安静的山居中,我的身体渐渐地 好起来了”;C. “不愿为个人感情所累”错误,依据原文“我有了新的信仰,我不能够再 像从前那样地过口子。我要走一条跟从前相反的新路,所以我要毁弃从前的生活”“然 而我不愿意再爱她了”“爱是很痛苦的”可知,不能承受当前的痛苦;D. “说明他们之 间的矛盾已经解决”错误,
18、共同署名写信,一起回国与矛盾解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选B。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 “就刻画了她的外貌、神 态、动作、心理、语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分析错误,文中没有外貌描写,也没有心理 描写。故选B。8、答案: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我”热爱自然与生活,厌倦城市喧 嚣,心中充满爱。“我”关心朋友,真诚助人,是伯和夫妇矛盾的调解人。“我”对个人感情与信仰之间的冲突还不能理解,是时代下个人成长的一种反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1)依据原文“身体一好,精神也跟 着好起来。心里很高兴。我觉得心里充满了爱:我爱太阳,爱雪,爱
19、风,爱山,我爱着一 切”和“充满了这种爱,我披上大衣踏着雪沐着阳光走下山去”可知,“我”喜欢大自 然的一切,热爱生活,心中充满爱。(2)依据原文“我祝福他们,把他们送走了。心里想, 在这次的和解以后,他们夫妇总可以过五天安静的日子吧”可知,“我”为人真诚,乐于 助人,视朋友为知己,以关心朋友为乐趣。(3)依据原文“这番话来得很突然,很可怕,我 从前完全不知道。但是现在我却更同情景芳而更不了解他了。我甚至觉得他的举动太 不近人情,我便带了点气愤地说:她的意思是对的。这是她的权利,你不能够强迫 她”可知,“我”对于伯和的变化,充满困惑,不能理解感情和信仰的关系,反应了作 者及那一代青年思想上的成长
20、过程。9、答案:标题“化雪的日子”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化雪的日子很冷但雪 化后便是阳光和温暖;“化雪的日子”象征了伯和与景芳在新旧生活与信仰之间冲 突、挣扎、蜕变的过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手法的能力。(1) “化雪的日子”运用了象征(比喻) 的手法;化雪的日子是很冷的,但是雪化了之后就是温暖,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 味;(3) “化雪的日子”象征了景芳和伯和之间的感情微妙变化,其实代表着一种新的生 活、新的信仰和一种旧的生活、旧的信仰的冲突。那是一种挣扎,是一种向往,是一种 理想利现实的痛苦冲突。但是,雪化了之后,一切都晴朗了,一切都了无痕迹了。最最挣 扎的是化雪的过程,那是一
21、个蜕变的过程,使用了比喻象征,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变 抽象为具体,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婚姻生活中必然经历的矛盾痛苦,但太阳出来便是晴天, 启示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总会有走出去的一天,引人联想想象,具有启迪性。10、答案:C解析:C.句意:法律依存于人,理财是国家的大事,汉唐开始执政时制订的法律不能 说不好,可是子孙征用民力纷纷兴起,耗费财政没有节制,国家不可能不衰败困苦。“理财”是一个词组,“财”作“理”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立法”中 “法”是“立”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费用”是词语,指制订法律、财政的耗 费,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故选:Co 11、答案:B解析:B.“掌管天
22、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说法错误, 吏部只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武官选用由兵部掌管。故选:B。12、答案:A解析:A. ”宣宗认为,肉刑虽然可以让人敬畏法律,但是过于凄惨,所以汉文帝、唐 太宗等明君都主张废除肉刑,推行仁政”说法错误。原文为“侍臣日:古人用肉 刑,则人人自爱而重犯法。至汉文帝除之,自是人轻冒法。上日:古人教民之道 周备,故犯法者少,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法者多,未必系肉刑之存否。隋、唐以 后,以答杖徒流死为五刑,亦良法也”,可知“肉刑可以让人敬畏法律”是侍臣的 观点,“所以”的因果关系在文中也不明朗,原文只是称赞汉文帝、唐太宗等明君主 张废除肉刑的做法,认
23、为是良法。故选:Ao13、答案:(1)后代教导百姓的方法不周到,所以违犯法律的人增多,不一定在于肉 刑存在与否。(2)过了几个月,(皇上)就命刘观去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投进 监狱。解析:参考译文:宣德三年二月,皇上驾临文华殿,对身边大臣说:“管理百姓有主次,制定田亩 制度、开设学校是根本,不幸出现愚蠢冥顽的人,才对他施加刑法。然而我看肉体惩 罚太凄惨了。”皇帝身边近臣说:“古人施加肉体惩罚,那么人人自我爱惜而把犯法 看得很重。到了汉文帝废除肉刑,从此人们轻易违犯法律。”皇上说:“古人教导百 姓的方法周密完备,所以违犯法律的人少,后代人教导百姓的方法不周到,所以违犯 法律的人增多
24、,不一定在于肉刑有没有。隋唐以后,用鞭笞、杖责、服劳役、流放、 处死作为五种刑罚,也是好的刑法。汉文帝废除肉体惩罚,唐太宗观看明堂针灸 图,禁止鞭打卷背,都是后世的仁政措施。汉、唐国运延续长久是有原因的啊。” 三年六月,皇上告谕朝臣说:“对于贪污腐浊的风气该怎么力、? ”杨士奇回答说:“贪污风气从永乐末年开始,现在更加严重了。”皇上问:“(到底)如何了呢? ” 回答说:“明太宗从十五六年以来,曾经多次身染疾病不上朝,身边的侍臣就请托行 贿受贿,公然横行,毫无禁忌。”杨荣说:“在那个时侯,只有方宾有贪污之名。” 皇上立即回头问杨荣说:“当今贪污最厉害的是谁? ”回答说:“没有比刘观更厉害 的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湖南省 衡阳市 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