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docx
《《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II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 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70多年来一代乂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 解了 “故都”,了解了 “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作者对故都北 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 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 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
2、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 “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 话秋凉”等几幅画面,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 文章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 落寞,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体现了作者的艺 术个性和审美追求。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通过朗读领悟、合作探究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进 而培养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 力。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
3、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 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赏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2、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本文教学时数为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展示京城秋景图片,同时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交流:秋天来临之际,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 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示例:(1)落霞与孤鹫齐飞,秋
4、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2)济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苣行)(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禹人泪。(王实甫西 厢记)(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 锡秋词)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 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 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 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板书课题和作者。)一片落叶
5、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二、作者简介,破题。1、作者简介。学生交流对郁达夫的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归纳总结。郁达夫,原名郁文。1896生,七岁入私塾,“九岁题诗四座惊”。1913赴日留学,1922回国。十年里受尽歧视、冷遇和屈辱,激起了他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时代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
6、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 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一故都的秋。2、谈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好不 好?为什么?明确: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 间。还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 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 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种“奇妙的 化学反应
7、”,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郁达夫先生对故都的秋天是什么情感?用文本的 语句回答。(喜爱。“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 蕴;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 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2、“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来表述?引导学生把握文眼。(明确:
8、“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北国的秋 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 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3、齐读2、13小段,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要是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 秋。(“慢、润、淡”。为了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4、故都的秋在哪里?跳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描绘的几幅“故都秋景图” 图画内容。(第3段,秋院一一小院秋晨;第4段,秋槐一一秋槐落荒;第5段,秋蝉一一 秋蝉残声:第610段秋雨一一秋雨话凉;第11段,秋果一一秋日佳果)四、细读赏析。1
9、、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请放开声音诵读你喜欢的文句。(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然后说说喜欢的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体会情感,品 味语言。)2、梳理“故都秋景图”:课文描写了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用文中的语言回答)第三段:“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看到这些景象? 在院子。早晨。一一秋晨庭院)第四段写了什么景物?(槐树落蕊)槐树落蕊多不多?给人们的感觉怎么样?(槐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 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10、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乂 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一一秋槐落蕊)第五段写了什么景物?(秋蝉)秋蝉与夏蝉有什么不同?(夏蝉吵。秋蝉是“衰弱的 残声,一一秋蝉残鸣)(4)第610段写了什么景物?(秋雨)这几段只正面描写雨吗?(还写到了都市闲人)都市闲人做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秋雨话凉)第11段写了什么景物?(秋果一一枣子)枣子收成好不好?柿子,葡萄呢?(秋日 胜)小结:主体部分一共写了五幅秋景图。这五幅图的景物透着破败,心境感伤、落寞、悲 凉。表露了作者眷恋、怀念秋的情怀。五、讨论探究。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明确:认为是“颂秋”的学生,可能会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的秋 故都 语文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