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2.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文档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2.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听,风声飒飒,水声激越;看,断崖巍峨,江流汹涌。在长江之滨,汉水以北,有一座快哉亭,与山水 相映成趣。人处其中,可抚竹、赏月、听水、观天。清风阵阵,皎月朗朗,人自成趣。是谁在吟唱,唱尽千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唱尽神州山峦穹庐大江野水。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这是苏 辙的人生信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被贬官,也悠然游然,寄情山水,游吟于江滨,览物之旷达。 快哉亭的美景与苏辙的旷达交相辉映,果然旷达。M常识积累【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与其父、其兄合称 “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嘉佑进士,官至
2、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的学术思想与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 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 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 紫。史论同父兄一样,针硬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 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 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苏辙着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二 背景资料元
3、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监筠州(治所在今江 西高安)盐酒税。两人手足情深,又同为逐客,时有书简往来,诗文唱酬。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 张梦得,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 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傀侄,苏辙则为作记以志纪念。【文白对照】时楚国大夫、辞赋家,郢都(今湖北江陵)人。相传为屈原的弟子。楚襄王曾与宋玉、景差共游兰台,宋玉作风赋记游赏之乐。景差:战国时楚国大夫、辞赋家。 兰台之宫:即楚台,楚宫苑名,故址在今湖北钟祥。飒然:象声词,指屈原等,这里泛指诗人、文人。思土:
4、深思多感之人。憔悴:困顿萎靡的样子,忧愁的样子。胜:禁得 住,忍得住。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文本解读黄州快哉亭记的“起承转合”写法文章开头写景是为了表现“江流之胜二一是为建亭者张梦得建亭初衷(“以览观江流之胜”)造势,也 是为了后文的转笔蓄势;后面的写景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连山绝壑, 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则表现了两种不同心态、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在面对同样美好的景色 时表现出的不同情绪。此文为散文大家苏辙的散文名篇,在议论结构上体现出典型的“起承转合”的中国古代散文写作章法: 张梦得谪居黄州,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这是“起”;亭前不仅可见变化倏忽
5、之江景,还可凭吊流风遗迹, 这是“承”;然而“风”、“景”本是外物,何与人之忧乐?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这是“转”,所以,面对同样美景,有人会喜,有人却会悲, 这是“合二故曰:此文行文流畅而跌宕有致,逻辑缜密,说服力强。文外悦读【类文品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 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 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风光霁月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粤教版 选修 唐宋 散文 选读 文档 课黄州快哉亭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