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诗学教育与当代的语文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诗学教育与当代的语文教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孔子的诗学教育与当代的语文教学以论语为中心展开的探讨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有巨大的影响,如今在很多领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将 以论语为中心,着重考察孔子的诗学教育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试着从一个人们较少 关注的角度来思考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一、诗的教育与诗的教育诗的教育非常重要,这一点自古至今都被人们所重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 培养学生,重视对学生进行诗的熏陶,诗经就是孔子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孔门学习 的重要教材,孔子屡次提及它,这在论语中就有记录,如: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篇)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2、(论语子路篇)这两段话提及的诗三百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诗经,分别揭示了诗经的思想 倾向和学习诗经的重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诗经作为孔门教材的思想价值和 教化意义。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这段话中提及的“诗”一般认为是指诗经,但在很大程度也可以视为广义的诗歌:”兴 观群怨”道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途径,几乎和“诗言志”一样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纲 领性理论。子谓伯鱼日:”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 而立也与?(论语阳货篇)周南召南见于诗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 也是在
3、强调诗经的社会功能。虽然论语中直接涉及诗经的内容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不重视对学生 进行诗的教育。在孔子看来,诗的教育不限于诗经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 (如音乐),甚至日常生活。稍加留意,我们就能发现论语中很多句子虽然不是出自诗 经但富有诗意,显示出孔子是一个对诗歌深有体会的人,以至于连他的日常语言也具有诗 歌般的感人力量,如: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 语述而篇)
4、这些诗性的言说鼓励人加强品德修养,积极有为,其精神指向与孔子有关诗经的 评论是相通的,在表达上既严肃又富有诗意。钱穆对“饭疏食饮水”一番话尤其赞赏有加:“此 一节自属道德之修养之至高境界,然临了,于我如浮云,五字,便转进到文学境界中去。因此 五字,正是一种比兴。有此五字,全章文字便超脱出尘,别开生面。有此五字,便使读者心 胸豁然开朗,有耸身飙举之感。凡读中国文学,必须具此法眼。而凡有志中国文化传统中 之道德修养者,亦必玩心于此一深趣。”川44所谓的“文学境界”,其实就是一种诗意的境界, 尽管这番口语在形式上更近乎散文而不是诗,但在本质上与诗相通。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孔子对学生进行诗的教育
5、,当然离不开诗经,但不 限于诗经,而是借助包括日常交谈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诗意的教育目标,使学生获得诗的 启迪。这给当代的语文教学以很大的启迪:语文课堂要对学生进行诗的教育,不能仅限于诗 词。很多人一提到诗的教育,就以为重视一下诗歌的阅读和学习即可,但这种认识是有偏差 的。诗意的表达既可以出现于诗歌,也可以出现于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语文课固然可 以在诗歌教学中建立诗意课堂,也可以利用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来从事诗的 教育,让课堂充满诗意,使诗的教育无处不在。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假设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
6、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这些句子在形式上都不是诗的句子,但富有诗意。借助这些作品,学生能感受诗意, 感受山水之美。至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诗江雪写到的 渔翁,一者写“醉翁之意不在酒”,一者“渔翁之意不在鱼”,都是对人格的一种诗意表达,学 习这样的作品有助于学生在感受诗意的同时提升人格境界。诚如有人所言:“语文是诗,语 文课堂是诗意的乐园。对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诗意是它的
7、本色,是它的活力,是它的 灵魂,是它的生命,是它的最高境界。”2461确实,诗意即使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至少 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退一步说,诗意即使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其追求 的一种理想境界。既然语文教学如此重视诗意,既然诗的教育并非只能由诗来承当,那么我们也可以利 用散文、小说等作品来承当诗的教育任务,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古代散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等现代散文都充满诗意和美感,可以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即使是小说和戏剧中也不乏富有诗意的篇章或者段落可供语文 教学采用,如
8、鲁迅的小说社戏故乡、孙犁的小说芦花荡、郭沫假设的话剧屈原 中著名的段落雷电颂以及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那段风雨中的独白,对于提升语文 教学的诗意水平都有帮助,我们为什么只把它们当做戏剧和小说来读呢?其中富有诗意的段 落或者句子,难道不能成为教学的切入点甚至重点吗?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童.话, 也可以像诗歌那样来教小女孩手中的火柴不是富有诗意,有一股温暖人心、指点光明的 力量么?我们不能一提及诗的教育,就只想到诗歌教学,而应该认识到散文、小说和戏剧的 教学也可以和诗的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语文的诗意课堂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二、“不学诗,无以言”:语言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大致上说,温柔敦厚的孔门诗教
9、是为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格,最终指向的是政治 和道德:孔子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 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 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篇)所谓的温柔敦厚,说的是诗教的效果,表达的正是伦理道德的培养给人带来的深刻影 响。论语中无论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表述,还是“专对”“达政”的宣示, 也都说明了诗教的这一目的。“兴观群怨”强调的是诗的社会功能,也或多或少地包含着这层 意思:“观”自不必说,就是“群”和“怨”乃至于“兴”都离不开政治与伦理道德的影子。联系到 后代很多不大成功的政教类作
10、品,我们不免担忧:道德的说教,政治的宣示,会不会导致语 言的生硬乏味、感染力不强?但读过论语,我们常常有一种诗意般的感受,似乎不用担 心它提倡的政教成卷生硬的说教。这是因为论语重视语言自身的特点既看到了语言 的有效性,也看到了语言的有限性,并尽可能发挥语言的有效性,规避语言的有限性,从而 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诗意功能。倘假设不懂诗,我们很难设想孔子的语言有如此巨大的感染 力,也很难设想孔子的教育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怪不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篇)要让语言像诗歌那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论语至少提供了两个途径:一是发挥语 言的直接感发能力,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
11、问篇)。二是重视“兴” 的作用,也就是发挥语言的后示性,让人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感受,而不 是停留在对作品的字面理解。诗歌语言在这些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很容易在论语 中找到这样的例子。我们先看第一条途径: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论语泰伯篇)这两段话可以说是论语中最具有感染力的语言之一,在历史上曾感动和鼓舞了无 数的仁人志士,像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12、而乐”、林那么徐的“苟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都可以算是这两句话激荡在 历史长廊中的巨响。这类作品直接抒情,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召力,表达的是“有德者必有言” 的语言魅力。我们阅读、学习这类作品,应该注重从语言的感发力入手,感受其强烈的抒情 色彩。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使语言具有强大的感发能力,这一点集中表达在论语对“兴” 的重视上面。论语中,孔子说诗屡次提到“兴”,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 伯篇)、“诗可以兴”(论语阳货篇)。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诗歌在发挥语言 的感发能力(“兴”)方面具有优势。有鉴于此,孔子在开展诗的教育之际,尽可能发挥语言 的这
13、一功能。我们先来看孔子和学生有关诗经的分析和评论。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 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僧篇)这两段文字分别记录了孔子与学生子贡、子夏关于诗经的对话。这两个学生因为 对诗经里面的句子做出了创造性的解读,而获得了孔子的赞赏,而这种创造性的解读正 是发挥了语言的感发功能。虽然孔子与学生的谈话最终是要将有关讨论引向道德等方面的思 考,但毕竟是借助语言由此及彼、“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功能,使得有关
14、道德的说教不显生硬, 反而诗意盎然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由松柏之后凋联想到人格之坚贞不移,由流水长逝联想到岁月之不暂息,这不就是“兴” 吗?借助这种手法,语言不仅富有诗意,而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就给我们个深刻的启 示:教育的动机不管多崇高,教育的内容不管多高尚,也不能生硬地灌输,而要尽可能通过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给受教育者,教育才可能是有效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中, 语文大概最重视语言的艺术性,孔子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对我们从事语文教学 工作很有参考价值。以上说的是语言的有效性诗在这方面提供了很
15、多有益的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语 言的有限性,也就是说语言在表达上不是万能的,同时诗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存在着一大 语言障碍,即它的字数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诗必须规避它在语言方面的缺乏,尽可能用少的 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含,甚至能发挥语言的无言之美,将诗歌的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 这种无言之美更需要借鉴诗歌语言的长于比兴、富于启示的长处,因此诗歌艺术天然地与无 言之美亲近起来。孔子很欣赏无言之美,论语也正因为这种无言之美而变得富有诗意。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那么小子何述焉? ”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篇)尽管孔子教育学生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
16、不尽,但他在注重语言有效性的同时也深知 语言的有限性,所以主张“无言”。当然,无言不代表无为,而是在一种无声的状态下有所作 为,通过行动而不是语言来到达教育的目的,或者通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式来表达真正的 内容。孔子懂得这个道理,也在实践中做到了这一点,让后世的读者欣赏到了他的无言之美:“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日:“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论 语子罕篇)孔子能从“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是室远而”,读出“未之思也”的言外之意, 正是因为他懂得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特点。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这话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如果仅仅按照
17、字面意思来理解,总是让人觉得有点怪。 孔子是在表扬匹夫吗?通读论语全文,再联系到孔子一生的言行,我们觉得这话有言外 之意:匹夫之志尚且不可夺,那么土之志更不可夺,更应该坚定不移。孔子不是把学生培养 成匹夫,而是培养成土对土的要求当然比匹夫高。虽然这句话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无言”, 但其真正内涵只能在其无言之处才能体会出来。论语中那些长于用兴的句子,很多也体 现了无言之美,朱光潜就很欣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句,认为它比“长而臭的演义” 更值得玩味3184。可见这是一句富有无言之美的话,也是论语中特别富有诗意的句子, 被后代诗人反复化用。这种无言而不乏诗意的表达,值得当今的语文教学加以借鉴:
18、要么善 于从作品的无言之处入手挖掘其中丰富的诗意(而不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作品已经明确揭示的 内容上面),要么善于发挥语言的启示性、含蓄性的特点,善于运用比兴的语言,在教学中 适当留下空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回味空间。我们不妨以语文教材选的杜诗春夜喜雨为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 句诗抓住夜这个特定时间来写春雨,写出了雨的性格,写出了雨的作用。但仅仅如此吗?不 是的。“润物细无声”这句特别令人感动这春夜的细雨滋润万物,让锦官城的花开得那么 好,功劳这么大,可雨一点都不张扬,一切都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这不是一种伟大的品德 吗?这不就是孔子所推崇的“无言”之美吗:“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19、焉。天何言哉!” 这种无言之美表达的是厚德载物般的美德,这种品德跟杜甫这位终身服膺儒家思想的诗圣品 格高度契合。孔了说:“有德者必有言。”只有杜甫这样的有德者才能有这样的言。但这个“言” 说得很艺术,不是把所谓的“德”强加进去的,而是春风化雨般渗透进去,又不知不觉地传递 给读者的。这样无言乂有德的语言艺术,不让我们感动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留意这 类富有无言之美的地方,否那么语文教学就没有诗意,也没有语文味。三、诗的教育最终指向诗心的培养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语言,而是诗意人生,具体 地说就是通过语言感受生活,在生活中获得一个活泼自由的心灵,从而丰富并提升我们的
20、人 生,这是语文的诗意所在。论语虽然是一部哲学著作,但也是一部很有文学趣味的著作, 里面不少地方富有浓郁的诗意,但这种诗意并非都直接指向道德、政治,而是指向更加普遍 的人生乃至大自然。最有名的例子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那么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 “子 路率尔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赤,尔何如?”对日:“非日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21、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 日:“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三子者 出,曾皙后,曾皙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日:“夫子何哂 由也? ”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那么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 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那么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之所以赞同曾皙的话,显然是被曾皙描述的那段诗意生活所打动:“暮春者,春服 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22、,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先不说这种生活是否跟孔 子“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人生理想相吻合,只说这种 光风霁月般的生活本身对于孔子这位有深厚的艺术修养的思想者而言,该具有巨大的诱惑 力。从孔子致慨于这种诗意人生,我们不难体会到:培养诗心,让人具有一种诗性思维,从 而更好地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好,这即使不是孔门诗教的最终目的,至少不与儒家重视道德 修养这个目标相冲突。这就启示我们:语文教学之所以要重视诗的教育,并非仅仅因为诗歌 本身很重要,更是因为语文能培养人的诗心,让人主动发现、感受生活和大自然中的诗意, 使人生变得更充实更美好。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懂得:诗的教
23、育虽然离不开文字的阅 读,但不能限于文字;诗的教育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教育,但要超越政教。总之, 诗的教育应超越文本,超越政教,让诗心直接拥抱自然与人生,使人的感情获得极大释放, 思想获得极大解放,窥魂获得极大自由。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常丽华老师带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采取农历二十四节气与古典 诗歌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晨诵”等方法,加之以诗歌故事为辅助,展开了为期一年的课程 一“农历的天空下“,一年下来学习和欣赏了将近百首古典诗词,远远超过小学语文教材选 入的数量4。从冬至节开始,一直到小雪、大雪,常老师都及时找到相关的古诗词,让学 生感受诗词之美,同时借助诗词让学生进步感受到自然节序的变迁
24、,师生共同行走在四季 的诗词中,行走在岁月的年轮中、季节的变迁里。这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诗词兴趣,提高了 孩子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也进一步拉近孩子们与生活和自然的距离,让孩子们得以亲近自 然,直接从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美、感受诗意。这种诗意的培养方式,不正是孔子的遗响吗? 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不也是在春夏秋冬的岁月变迁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吗?如果我们 再联系到孔子和弟子们经常阅读的诗经,对此会有更深的感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口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口 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
25、归。(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繁祁祁。(小雅出车)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兼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理应对大自然的变化保持应有的敏感。可惜随着文明程 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反而丧失了这种敏感,对大自然的诸多细微变化和无穷之美熟视无睹。 读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我们过于匆忙的脚步慢下来、停下来,让我们麻木的心灵敏感 起来,对自然充满好奇,对生命充满敬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生活是富有诗意的。孔 子似乎很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给后世保存了诗,也让中国文化涂抹了一层诗意的光 辉。现在应该是我们领悟圣
26、贤的诗性智慧的时候了。既然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读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借助文字回到生活本身,那么诗 意的语文就不能仅仅培养我们对语言的敏感,也应该培养我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敏感,让我们 能超越世俗、功利,升华到更自由更活泼的人生境界。孔子的诗学教育在引领诗意人生方面 导夫先路,语文教学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一旦我们获得了诗心,开启了我们的诗性智慧,我 们就会发现语文无处不是诗,就会觉得生活中处处有诗意。王松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 夜的工作这些看上去很平淡的课文时,都教得诗意盎然5,可见一个人只要有了诗心, 就会对语文有新的发现。当我们阅读教材中选入的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史铁生的
27、秋天的怀念、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等作品,我们说 不定也会关注到我们身边的四季变化,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这样 的话更有会心之感。当我们阅读教材中选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我们会不会 对身边的亲人更多一份亲情、更多一份仁爱之心呢?当我们阅读教材中选入的郑振铎的 猫、巴金的小狗包弟,我们会不会更加关注周遭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命运呢?是不是 更能理解“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篇)的用心呢?如果我们能对周围的人 和物、对大自然更多一份关爱,我们就收获了一颗诗心,就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光辉和生活的 诗意。如果语文教学能做到这一点,语文不就变成了诗吗?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学了语文, 读了很多课文,却对父母之爱无动于衷、对春花秋月小桥流水通通无感,生活的目的除了生 存之外别无意义,自然界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别无任何审美价值,语文教学不就完全失败 了吗?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6189向孔子的诗学教育借鉴,充分挖掘孩子 们的这种天性,让语文教学植根于以孔子诗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学,应该是我们亳不犹豫 的选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