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单元——观潮.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单元——观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单元——观潮.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一一观潮一、教学目标:1 .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 历”等词语。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4 .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 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二、教学重难点:1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 气势。2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开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
2、特点的写 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三、教学前准备:L预习提纲(1)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字要求会读写并组词。 通过查工具书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熟读课文,通过找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 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下面我 们也来欣赏一下吧!(播放图片)2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视频中的
3、钱塘江大潮,你会用哪个词语呢?3 .同学们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壮美的、是震撼的、是奇观那么,作者是怎么评价钱塘江 大潮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作者评价钱塘江大潮的词语吧!一一板书:天下奇观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预设1:从“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存在了许多年。预设2:从“天下奇观”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特的、世间少见的景观。师总结:第1自然段,一句话就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 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那么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板书:天下奇观)作者是怎样
4、介绍这奇观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吧。书写“潮”(板书课 题)4 .思考:“天下奇观”中的“观”和课题“观潮”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1.生字学习。(1)请同学们认真听范读,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句子的停顿。(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课件出示:昂首挺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人声鼎沸。A读准后鼻音 B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理解“山崩地裂”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上文提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如同 万马奔腾而来,其声势之浩大,有如天地崩裂一般,令人神往而敬畏。课件出示形声字:崩棚蹦震晨震炖顿A发现他们的特点 B
5、学会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多音字:薄A查字典了解薄的多个读音 B齐读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1 .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 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2 .一边读一边思考,完成以下表格,一起来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吧!主要段落主要内容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一、二自然段第三、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四、借助古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后第三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农历八月的钱 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 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上册 一组 第一 单元 观潮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