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七单元-出塞.docx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七单元-出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七单元-出塞.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出塞教学目标: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极力营造诗意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 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借助注释理解诗 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 国的豪情壮志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古诗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古诗,只是它是用图片的方式来展示,请同学们 来猜一猜到底是那几句古诗吧?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
2、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 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 压卷之作一一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 首诗歌。(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介绍作者王昌龄,理解出塞的意思。二、读通诗歌,掌握节奏(一)自读古诗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的读2遍,读的时 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指名读一读出塞,请生点评。再请生齐读。(二)师生合作读。师:同学们,你们来读前四个字,老师来读后面四个字好吗?师:这次,请同学们来读后面三个字,老师来读前面四个字,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 刚刚是如何读后面
3、三个字的。师:同学们,请再齐读一次,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师:你们读得太棒啦,老师仿佛已经看到了那边塞的情景。三、体悟诗情(一)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感悟画面之悲。(1)师范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PPT展示边关的图片)这是怎样的边关?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荒凉,冷清,孤独,寂寞)之前我们分析过,这里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 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孩子们,古往今来,有很多写月亮的诗歌。(PPT展示不同诗人所写诗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一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一唐杜甫月夜忆
4、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一一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溢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一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一一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一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一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一一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都寄托在 了这一轮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 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PPT出示秦朝汉朝唐朝(将近1000年)公
5、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 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 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2、感悟人心之悲。(1) .从征人角度感悟。“人”指什么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补诗句:(李顽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师:不知何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统编 2023 更新 第七 单元 出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