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网络诈骗案件的受害人研究_基于255例案件的研究_江明君.docx
《电话网络诈骗案件的受害人研究_基于255例案件的研究_江明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话网络诈骗案件的受害人研究_基于255例案件的研究_江明君.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犯罪研究 2014年第 3期 实践探索 电话网络诈骗案件的受害人研宄 基于 255例案件的研宄 江 明 君 张 欣 之 胡 峻 梅 # 内容摘要:在电话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背景下我们对 255例案卷进行了受害人特征的 研究和分析。包括 51. 6%女性受害人和 48. 4%男性受害人。受害者平均年龄 29. 753岁,学 历分布在各个层次中。受害人常见受害类型分布为 “ 突陷困境后主动避难 ” 类,占总数 29%; “ 帮助他人 ” 类案件,占总数 23. 1%; “ 天上掉馅饼 ” 类案件,占总数 20. 4%; “ 网络购物类 案件 ” ,占总数 27. 5%。有 40. 4%的案件冒用警察
2、等权威职业身份进行犯罪活动。研究证实 受害人学历高低与信任和服从权威职业无统计学关系。 ( X2=4. 627, P=0. 201)。受害人存在 急性应激心理;利他心理;服从权威;幸运心理等心理特征表现。文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 了相应的反诈骗建议。 关键词:电话网络;诈骗;受害人特征;受害人心理 一、 研究背景 便携电话和网络在最近几年内席卷了现代人的生活。伴随技术发展和信息传递带来的 各种便利,电话和网络诈骗犯罪呈现爆发增长的趋势 ,给社会安定和人们生活带来了严重 威胁与危害 。对于诈骗犯罪的研究开展较多,但是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犯罪手法、犯罪特征 以及如何进行操作性预防方面。对于受害及其心理特征
3、的研究相对较少。面对目前严峻的、 层出不穷的诈骗形势,有必要对诈骗犯罪受害人及其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出针对 性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对 2012年 1月 -2013年 12月发生在深圳某派出所的 电话网络诈骗案件卷宗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受害人及其心理特征,为预防电话网 络诈骗案件的发生提供科学数据。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 2012年 1月 -2013年 12月深圳某派出所 发生电话网络诈骗案 件卷宗进行登记。问卷条目包括受害人人口学特征、受害种类、受害人的心理特征、案件 冒用警察身份现象等。所有数据采用 SPSS14. 0进行统计分析。 *江明君,法医精神病
4、学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学教研室法商专业; 张欣之,深圳市南山区公安局; 胡峻梅,法医精神病学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褚红云:当前网络诈骗犯罪手法与特点研究,载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08年第 2期,第 26-31页。 李涛:网络诈骗犯罪及侦查对策研究,载吉林公安髙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 5期,第 42-45页。 45 实践探索 犯罪研究 2014年第 3期 三、研究结果 (一 ) 2009年 -2013年以来刑事案件总数与诈骗犯罪发生率的情况 根据派出所的接案记录数据, 2009年至 2013年诈骗犯罪发生率在刑事案件总数下降 的背景下呈现异常高发趋势。结果如图 1、图
5、2所示: 1. 总体治安形势良性走势:如图 1在 2009-2013年 5年期间,刑事案件出现明显的下 降趋势。 2. 电话网络诈骗犯罪快速增长:而图 2所示 2009-2013年 5年期间,电话网络诈骗犯 罪占刑事案件的比例出现异常增加的趋势, 2011年和 2013年尤其明显,分别比前一年度 增加了 161. 53%和 177. 17%。 (二)受害人一般特征研究结果 1. 受害人年龄和性别情况 本次研究中女性受害人 51. 6%,男性受害人 48. 4%。研究中受害者平均年龄 29. 753岁, 最小年龄 17岁,最大年龄 79岁。将 17-35定义为青年, 35-60定义为中年, 60
6、岁以上定义 为老年,可以发现受害人年龄层次分布中青年人占 74. 20%,中年人占 23. 40%,老年人占 2. 3% 2. 受害人学历分布 本研究学历分布如下图,受害人群中大专大学最为常见( 37.5%),其次为初中以下学 历( 32%),再次为初中到高中(包括技校、中专 ) ( 26.60%),最少是研究生( 3.9%)。 46 犯罪研究 2014年第 3期 实践探索 (三)被害案件的种类以及受害人心理特征分析 1. “ 突陷困境后积极避难 ” 类案件和受害人的反应性应激心理 本次研究中将 “ 突陷困境后避难类 ” 案件定义为:犯罪嫌疑人通过各种渠道通知受害 人涉入到严重的违法案件或巨大
7、生活灾难中,以此引起受害人的恐惧和混乱,接着安排所 谓工作人员以帮助解决困难的身份出现,引导受害人积极 “ 避难 ” ,通过 “ 验证资产 ” 、 “ 委 托帮忙 ” 、 “ 个人财产安全维护 ” 等所谓帮忙解决困难的手法引导受害人将个人财产转移至 其名下。 在本次研究的案件中,受害人 “ 突陷困境后避难 ” 是最为常见案件类型之一,一共有 74个案件(占 29%)中的受害人被误导认为自己卷入到严重事件中,由于急于 “ 避难 ” 而 被犯罪嫌疑人诈骗成功 。 研究发现受害人在强烈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急性应激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 受害人常常出现较为明显的情感反应,比如案卷记录中常常会发现受害人在
8、描述犯罪 发生过程中自己的 “ 焦虑 ” 、 “ 害怕 ” 、 “ 紧张不安 ” 等情绪,表现出需要尽快解决事件以缓 和情绪的行为意图。 部分案件受害人伴有认知行为模式的改变。受害人在接受精神刺激后所得信息内容无 法按照既往模式进行正确认知,坚定认为自己需要按照犯罪嫌疑人的指示才能避险,即使 有他人干预也难以中断。比如研究中一名受害人相信自己涉入到严重的信用卡盗刷犯罪活 动中,在转款给犯罪嫌疑 人 “ 证明清白 ” 的过程中有银行工作人员和周围群众反复劝阻多 次,受害人仍然坚持完成汇款。比如研究中一名受害人平时非常节俭,但是为了避免自己 涉入到 “ 贩毒案件毒资洗钱 ” 的案件中,非常干脆和大
9、方地将多年存款转给犯罪嫌疑人。 部分案件中受害人伴有轻微的意识状态模糊。比如研究中多名受害人在描述案件中会 出现 “ 当时不知道做什么了 ” 、 “ 记不得汇款账号了 ” 、 “ 细节完全想不起 ” 来的描述。 2. “ 帮助他人 ” 类案件和受害人的助人(利他 ) 心理 本次研究将 “ 帮助他人 ” 类案件定义为:犯罪嫌疑人利用人际之间相互帮助的特性, 为自己编织与受 害人利益相关性很好的身份,在身份获得确认后,编造自己需要经济帮助 的各种理由,借此要求受害人予以帮助。比如,冒充亲戚遇到困难,冒充女朋友,冒充领 47 实践探索 犯罪研究 2014年第 3期 导等。冒充的身份与受害人利益相关越
10、好,诈骗行为越容易成功。 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与人之间由于社会分工的产 生而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必然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的利益相关性。人与人之间的 利益相关性越高, “ 为我 ” 与 “ 为他 ” 的价值对等性就越强,此时,人将会表现出越多的 “ 为他 ”行为 。例如,领导与同事之间、富裕亲戚与普通亲戚等由于通常存在很高的利益 相关性,因此必然会表现出很多的 “ 为他 ” 行为。 本次研究中,利用 “ 利他心理 ” 进行作案的案件同样比较突出,共 59例,占案例总数 的 23. 1%。 1. “ 冒充警察或检察官 ” 案件和受害人对权威的服从心理。 冒充警察身
11、份是比较特别的案例。犯罪嫌疑人构造自己执法者的身份,利用普通群众 对于警察等职业权威感的服从进行诈骗活动。研究中 255例案件中有 103例的案件记录中 发现犯罪嫌疑人都曾经利用编造警察或检察官等身份进行作案,占研究案例的 40.4%。这 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数据,提示警察等职业身份特征对于普通群众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比如冒充警察告知涉案的,发出诈骗中奖 信息后冒充警察进行验证的,构造的假身份遇到 困境指引受害人向冒充警察的同伙进行汇款的等等。 并且,经研究分析发现,对不同学历程度的受害人在涉案时是否相信冒用权威身份的 比较发现:服从权威在不同学历程度之间没有差异性, ( X2=4. 627
12、, P=0. 201),提示教育程 度高低与是否相信权威身份没有关系。 警察权威属于理性权威,是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权利的合法性上, 是合理基础上的权威。权威本身代表着对于执法制度的服从和尊重。 并且在中国的传统文 化沉淀中对于权威的服从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受 害人对于该职业权威的高服从性使得警 察身份必然成为犯罪嫌疑人借用的重点。 2. “ 天上掉馅饼 ” 类案件与受害人的 “ 幸运心理 ” 研究案件中将 “ 涉及中奖 ” 、 “ 低价购好物 ” 、 “ 高回报投资 ” 、 “ 高工资低要求工作 ” 、 “ 低风险获得非法物品或交易 ” 等归纳为 “ 天上掉馅饼 ” 类案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话 网络 诈骗 案件 受害人 研究 基于 255 江明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