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城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推进健康城市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传播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独特优势,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一、活动主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重点围绕全生命周期维护、重点人群健康管理、重大疾病防治,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实施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提升居民中医药文化素养和身体健康水平,助力健康城市行动。二、活动时间和目标(一)活动时间:三年。(二)活动目标。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治
2、未病理念融入健康促进全过程、重大疾病防治全过程、疾病诊疗全过程,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挂钩帮扶为契机,进一步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各主要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开设中医药健康科普栏目。提倡个人在进行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日常自我养生保健,掌握运用基本的中医药养生技能和知识。到2022年和2030年,中医药公众适宜方法素养水平提高到10%及以上和20%及以上,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5%和35%,其中:中医药信息理解能力素养水平、中医药基本理念素养水平、中医药健康生活方式素养水平和中医药文化常识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50%、4
3、5%、45%、40%以上。三、活动内容(一)开展妇幼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等,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专科建设,为广大妇女儿童就近方便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1、在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开设优育优生门诊,为育龄妇女、儿童提供优育优生、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中医药健康指导和服务。2、继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到2025年,0-6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5%。3、加大小儿推拿健康知识普及,推广易于家长操作的捏脊、按揉足三里等方法。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小儿推拿服务。依托中医院每年举办1次小儿推拿培训班,市、县中医医疗机构每年也至少各举办1次市、县级
4、小儿推拿培训班,各医疗卫生机构选派医护人员参加培训。4、在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到2025年,建设15个左右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鼓励中医妇科、儿科领域的全国和全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等在妇幼保健机构设置名医传承工作室。5、在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三级妇幼保健机构至少设置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二级妇幼保健机构至少设置中医科。到2025年,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达到90%和70%。(二)热敏灸健康服务提升增效活动。提升热敏灸健康服务能力。建设覆盖全省的热敏灸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及热敏灸医院建设,争取逐步形成辐射
5、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热敏灸技术综合服务区建设,探索热敏灸技术社会化推广模式,发挥热敏灸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提高当地群众对热敏灸的知晓率和认可度,积极探索、培训居民适合居家的自我灸、保健灸技能。提升热敏灸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健全热敏灸协同创新体系。围绕热敏灸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完善相关标准,持续跟踪推进热敏灸相关产品的开发及成果转化。(三)开展青少年中医药健康干预活动。发挥中医药在儿童青少年近视早防早控中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等途径,提早预防青少年脊柱侧弯等不良现象。1、规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并分别组织开展1期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继续教育项目,做
6、好试点推广工作,在各级中医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使用耳穴压丸等防治近视的中医适宜技术。2、组织开展中医药预防青少年肥胖、脊柱侧弯等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肥胖、脊柱侧弯中医适宜技术干预工作,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四)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医机构老年病科室建设,开展与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保健服务。1、加强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到2025年,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比例达到60%。有条件的中医医院推广传统体育项目,指导康复期病人练习简单易学的视频、做健康保健操等康复保健服务。2、鼓励中医医院与养老机
7、构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协作关系,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托管或举办养老机构。3、继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4、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形成适合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四)广泛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活动。通过制定并推广中医治未病方案,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扩大中医治未病服务覆盖面等途径,为群众广泛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做到未病先防,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升级。1、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提升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质量,支持综合医院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夯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未病服务
8、基础,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体质辨识、评估分析、干预调理、追踪随访、数据管理等治未病健康服务。到2025年,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比例达到95%,依托现有资源择优建设10个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2、制定并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加强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兼顾年龄特点、职业特点、季节特点、地域特点、疾病特点,研究推广治未病干预方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强中医治未病科普工作,实施并推广国家发布的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
9、案,大力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普及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发挥针刺、热敏灸、艾灸、拔罐、推拿、膏方、茶饮等多种中医特色方法,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养成中医健康管理的习惯。结合疾病谱和地域特点,再制定推广5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3、强化中医治未病保障举措。加强治未病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建立政策保障制度,推动健康保险服务,为治未病工作提供支撑。同时建立完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评价体系,将治未病服务水平作为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内容。规范中医养生保健市场,规范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完善中
10、医治未病服务内涵。(五)开展慢病中医药防治活动。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教育,倡导大众通过调整膳食结构、加强体育运动、积极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措施,形成健康生活方式。1、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开展脑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门诊服务。支持中医医院对慢病患者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开具中医健康处方,从营养膳食、传统运动方式、情志调养等方面指导慢病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维护。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膏方和三伏贴服务,实行备案管理。2、中医医院牵头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慢病防治专科专病联盟,构建“医院社区个人”慢病管理模式。(六)开展“中医进家庭”活动。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等
11、方式,家庭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了解中医药知识,在家庭中进行自我预防疾病,达到自我健康管理的目的。1、在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中支持中医类别医师牵头组建团队,或者家庭医生团队中至少有中医医师参加,为居民提供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指导等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并倡导辖区居民每天进行半小时的传统体育锻炼。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增加中医药服务相关内容。2、结合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和技能培训,提高签约团队中医药健康知识运用能力。(七)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倡导群众理解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健康生活方式、适宜方法、文化常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维护促进自身健康、
12、提高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1、推进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工作。了解和评价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形成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的持续跟踪和分析,评价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促进工作效果,健全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体系。2、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系列活动。集中宣传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播中医药健康理念,进一步引导群众走进中医药、了解中医药,支持中医药,进一步指导群众正确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方法,提升全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3、推进中医药法宣传工作。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贯彻中医药法和中医药条例。通过网络、报纸、微信、电视、设立普法长廊、单位公开栏、电子显示屏、发放宣传折页和普法资料等一系列
13、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方式方法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法的关注度、知晓率,增进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同感。4、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展示和宣传等工作,让中医药更好地惠及百姓健康。(八)“互联网+中医药”健康医疗活动。1、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基础。完善中医药健康医疗相关直报、统计系统,优化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构建中医药数据中心、信息服务(智慧监管)平台和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将各级各类中医药服务机构纳入平台与网络,并与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和中医药信息平台有效衔接
14、,逐步联通各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稳步推动中医药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中医药部门综合统计制度、中医药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信息平台、智慧管理平台)建设。2、强化中医医疗信息化服务能力。推进智慧中医医院建设,提升现代化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重点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工程。推动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建立起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中医临床应用知识库,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3、优化“互联网+中医药”便民惠民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展线上线下一体服务。开发支持医疗机构开发、使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和移动终
15、端、智能终端,加强智慧中药房建设,提供高效、便捷的中医诊治、药事服务。持续推进中医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基层。四、工作要求(一)高度重视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各地要充分认识中医药在健康城市行动中的优势和作用,把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纳入本地区健康城市行动重点工作,并将有关工作及指标列入考核体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支持中医药教育机构、中医药学术团体等开展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组织召开专项活动启动会,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定期开展活动效果评估。(二)不断完善专项活动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地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广医保区域总额付费,支持商业保险公司推出中医药特色健康保险产品。(三)营造活动开展良好社会氛围。各地要加强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政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宣传平台,把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宣传工作系统化、日常化。各地宣传要形成自身风格,打造本地特色,突出自己的文化,要根据受众特点来选择宣传渠道,使更多的人容易接受宣传方式和内容,形成良好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氛围。(三)加强督导评估。各地各单位要根据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工作任务要求建立健全督导评价机制,加强相互交流,要结合实际,细化任务考核目标,形成定期考核制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