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海南省文昌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海南省文昌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融化(rng)孕育(yn)翩然(pin)农谚(yn)B销声匿迹(n)差异(ch)物候(hu)纬度(wi)C衰草连天(shui)连翘(qio)莺飞(yng)侵害(qn)D风雪载途(zi)竺可桢(zhn)萌发(mng)悬殊(xun)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在初三年级组织的语文“二诊”考试中,部分学生答卷书写潦草,错别字连篇,老师们心急如焚,而学生却对这些问题不以为然。B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见风使舵。C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
3、,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D为探明我国天然气的储量,广大地质工作者不畏严寒酷署,走遍千山万壑,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为后期的开采利用奠定了基础。3、下列成语中的典故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项是 ()A刮目相看B鸡鸣狗盗C鞠躬尽瘁D三顾茅庐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B银河补习班火热来袭,不仅叫好却叫座,其火热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D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用
4、课文原句填空。(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李煜相见欢(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 。(司马迁陈涉世家)(3)而现在,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于光中乡愁)(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陶渊明桃花源记(5)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_,_ 。(6)与朱思元书一文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
5、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有删改)注: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6、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忘路之远近抚而和之C鸡犬相闻相与步于中庭D尝著五柳先生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渔人甚异之。翻译:渔人对桃花源的景色感到特别惊异。理解:作者从景致奇绝的溪流写起,一路兴致盎然,既写出曲径通幽之感,又展现溪水之美之长,描摹了桃花源的和谐美好。【乙】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理解:作者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老人和孩子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好。“世外桃源”也成为后世人民的精神家园。3【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表现作者向往的
7、理想生活。找出【乙】文作者现实生活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两篇文章对比,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陶渊明?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撒哈拉的变迁“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在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
8、,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查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勇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者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
9、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脚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1第1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2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一一()一()一(沙漠)3第4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启示。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下面小题。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全诗最后两句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成语现在的意思是_。2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六、语言表达(共10分)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它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拟一个下联。(1)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下联:_(2)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下联:_七、作文(共40分)以自己得到的礼物或一件心爱的玩具为话题,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