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8 页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阶段检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40 分钟总分:150 分本试卷共 8 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案上传。注意事项:1.答题前,有打印机的考生请将题与题卡下载,并打印。2选择题在网上点选;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到打印好的答题卡上或空白纸上,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4.答题后,请拍照上传,要一题一传照片;作文不超过三张纸(照片)。5.请检查已上传图片方向是否正确,最后整张试卷点击提交。一、现代文阅读(4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0 小题,
2、33 分)一、现代文阅读(4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0 小题,33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这些年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中,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在讲故事的艺术上,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们一味求新,普遍学西方,但如何对待中国自身的叙事资源,如何在故事中建构起中国风格、中国语体的文化自觉还不明显,二是中国小说迷恋凡俗人生、小事已经多年了,这种写作潮流,最初起源于对一种宏大叙事的反抗,然而,反抗的同时,伴随而生的也是一种精神的溃败小说被日益简化为欲望的旗帜,缩小为一己之私,它的直接代价是把人格的光辉抹平,人生开始匍匐在地面上,并逐渐失去了站立起来的精神脊梁。如何才
3、能更好地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地对待历史和生活。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只挖掘人的欲望和隐私,而不能以公正的眼光对待人、对待历史,并试图在理解中出示自己的同情心,这样的写作很难在精神上说服读者。因为没有整体的历史感,不能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作家的精神就很容易陷于偏狭、执拗,难有温润之意。这令我想起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开头所说的,他劝告我们要对本国的历史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钱穆所提倡的对
4、历史要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既是他的自况之语,也是他研究历史的一片苦心。文学写作何尝不是如此?作家对生活既要描绘、批判,也要怀有温情和敬意,这样才能获得公正地理解人和世界的立场。可是,“偏激的虚无主义”在作家那里一直大有市场,所以,很多作家把现代生活普遍简化为欲望的场景,或者在写作中单一地描写精神的屈服感,无法写出一种让人性得以站立起来的姿势,写作的路子越走越窄,灵魂的面貌也越来越阴沉,慢慢地,文学就失去了影响人心的正面力量。精神视野的残缺,很容易使作家沉陷于一己之私,而无法在作品中展示更广阔的人生、更高远的想象。而好的小说,不仅要写人世,还要写人世里有天道,有高远的心灵,有渴望实现的希
5、望和梦想。有了这些,人世才堪称可珍重的人世。中国不少当代小说惯于写黑暗的心,写欲望的景观,写速朽的物质快乐,唯独写不出那种值得珍重的人世为何写不出“可珍重的人世?因为在作家们的视野里,早已没有多少值得珍重的事物了。他们可以把恶写得尖锐,把黑暗写得惊心动跳,把欲望写得炽热而狂放,但我们何曾见到几个作家能写出一颗善的、温暖的,充满力量的心灵?那些读起来令人心惊肉跳的欲望故事中,有几个写到了灵魂深处不可和解的冲突?为现代人的灵魂破败所震动,被寻找灵魂的出路问题折磨的作家,那就更少了。很多小说都成了无关痛痒的窃窃私语,或者成了一种供人娱乐的肤浅读物,它不仅不探究存在的可能性,甚至拒绝说出任何一种有痛感
6、的经验。作家们只要一开始讲故事,马上就被欲望叙事扼制,根本无法挣脱出来去关心欲望背后的心灵跋涉,或者探索人类灵魂中那些困境。欲望叙事的特征是,一切的问题最后都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也就是获得俗世意义上的和解;唯独灵魂叙事,它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它在俗世层面是没有答案的文学就是探究那些过去未能解答、今日不能解答、以后或第 2 页 共 8 页许也永远不能解答的疑难,因为这些是灵魂的荒原,是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提问。只有勇敢面对这样的根本提问,人才有可能成为内在的人,文学才能称之为寻找灵魂的文学,木心说:“五四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成熟,原因是作者的人没有成熟。”确实,作家如果没有完成精
7、神成人,文学所刻画出来的灵魂就肯定是单薄的。当下时代,写作门槛已越来越低,各种方式流行的中国故事实在太多了,有些是满足于读者一种阅读的趣味,有些是消费性写作潮流的产物,但最值得倡扬的,还是完成了一种精神的那些中国故事。毕竟,一味地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经验、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我相信后者才是中国文学精神流转的大势。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看到这一精神大势的变化,也唯有如此,在中国故事中所创适的中国形象,才是健全的、成熟的、真正有中国气派的。(摘编自谢有顾如何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1.下列对
8、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中,存在着文化自觉不明显和缺少人格光辉两个问题,文章主要讨论第二个问题。B.要想更好得表现出中国故事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公正地对待历史和生活。C.作家沉陷于一己之私,会造成精神视野的残缺,因而无法在作品中展示更广阔的的人生。D.作者认为,有灵魂、值得敬重的写作,需要在废墟中重新建立溃败的人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反抗早期小说的宏大叙事,中国小说迷恋描写凡俗小事,不少小说惯于描写黑暗的心、物质享乐。B.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精神执拗偏狭,现代小说没有整体的历史感,缺少广阔的眼界。C.欲望叙事文学中的
9、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灵魂叙事的文学作品会提出在世俗层面没有答案的问题。D.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里,书写身体经验、玩味窃窃私语的人生,曾经是写作勇气的象征。3.根据材料,下面最不接近于作者认为“值得敬重的写作”的一项是()A.网络小说诡秘之主,具有宏大叙事、人文主义温情等特点,摧毁个体与世界之间的遮掩,让人直面世界的原貌。B.以宝玉黛玉爱情悲剧为明线,描写封建贵族大家庭衰落的红楼梦。C.描写少女安妮藏匿于密室生活的安妮日记,安妮自述“我经常心情沮丧,但从不绝望。”D.描写四个女生林萧、南湘、顾里、唐宛的爱情和生活的小时代。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46 题。唐诗中的“浊汴清淮”意象滕汉洋汴河是一
10、条古老的运河,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济渠,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汇入淮水。汴河引黄河水为源,因此也便成为一条浊河。唐人多关注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高适的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这里所谓的“浊河”,即汴河。日僧圆仁取道汴河回国时记:“汴州以来,傍河路次人心急恶不善,能似所吃汴河水之急流浑浊也。”以汴水喻人心的急恶不善,可谓能近取譬。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因此常以“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茅城驿是汴河上的水驿。汴河两岸本多平原,
11、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此时又正是汴河水浅难行之时,“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此外,汴水浑浊既是常态,则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堪称“浊汴”意象的绝妙反用。至唐代,“清淮”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既是这种经典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
12、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独立来看,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而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河、淮河与邗沟连接两京和东南地区,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第 3 页 共 8 页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的感叹。从运河行旅的角度来看,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无疑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由淮入汴或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固然与“山川地脉分”等传统文化认知相关,但更直接的是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如李嘉祐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云:“自缘迟暮忆沧洲,翻爱南河浊水流。初过重阳惜残菊
13、,行看旧浦识群鸥。朝霞映日同归处,暝柳揺风欲别秋。长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泪独回头。”诗由“忽见清淮”而引发,由浊汴与清淮交汇处的特殊水质现象,引起“长恨相逢即分首”的感叹。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已经超越了两者各自独立时候的内涵指向,重新生发新的意蕴。除了具象地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人相关的浊汴清淮意象还进一步引申。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诗由汴淮交汇处渡口的不同水质现象,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之理。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云:“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
14、。”用浊汴清淮交汇而淮水自清的现象,喻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佛理。这些诗歌中的意象,超越了对运河交通地理的书写,是“浊汴清淮”这一文学意象的合理拓展。(选自 2021 年 2 月 8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高适的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证明唐代诗人已经开始关注汴河水浊这一自然现象。B汴河水质的浑浊虽然曾被白居易和一些唐代诗人引入诗歌中描写凄凉之境,但也有诗人绝妙地用汴河水澄清比喻官员的政绩。C唐诗中汴河以“浊水”为名,淮水以“清”著称,这些诗句都可以证明,汴河一直是浑浊的,而淮水一直是清澈的。D由淮入汴或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
15、不仅直接与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相联系,还被一些诗人进一步引申来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等道理。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二、三段按标题中“浊汴清淮”的顺序先讲“浊汴”,指出唐代诗人已将“浊汴”这一特殊的水质现象引为诗歌意象。B本文第六段通过李嘉祐的诗歌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论证了诗人的情感波动与传统文化认知相关相关。C本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语言富有特色,准确简练,文采斐然。D本文在论证时大量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比如引用孟郊的诗证明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能引发诗人的情感波动,从而产生新的意蕴。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汴河这条运河在隋
16、炀帝时开始修凿,自此河水浑浊的水质现象便开始引起唐人关注,比如在高适的东征赋中就有“沿浊河而兹始”的句子。B汴河由黄河引来,故其水质浑浊,被称为“浊汴”不具吟咏价值;而“清淮”则是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是极具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C“浊汴清淮”由水质现象转为诗歌意象,在于汴、淮交汇处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对文化及诗人的观感产生了影响。D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中“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一句,运用“浊汴清淮”的水质现象,表达了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佛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材料一:罗素在中国问题里讨论我们民族的性格,指出三个弱点:贪污、怯懦和残忍。罗素的这番话引起我的不安,也引起
17、我由中国民族性的弱点想到普遍人性的弱点。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第 4 页 共 8 页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
18、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公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
19、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侧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由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
20、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
21、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材料二: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
22、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
23、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残酷的倾向,是普遍人性的弱点,中西方都有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这个结论。B.卢克莱修、霍布斯对幸灾乐祸的解读类似,认为人在比较中因安全而高兴、光荣,是“性恶”表现。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D.恻隐之心生发出“仁”“慈悲”“爱”
24、,是伦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础,所以恻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8.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第 5 页 共 8 页A.由于人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愿看见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因而他能够克制他的自尊心或自爱心。B.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比其他人更应该具备怜悯心,而这也是人类唯一具有的美德。C.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怜悯心的自然性在动物身上有着较充分的体现。D.作者认为,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9.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A.“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
25、和珍君)B.“格里高尔顿时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变形记)C.“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D.“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10.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6 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小题。材料一:一时,大家散后,进园齐往芦雪庵来,听李纨出题限韵,独不见湘云宝玉二人。黛玉道:“他两个再到不了一处,若到一处,生出多少故事来。这会子一定算计那块鹿肉去了。”正说着,只见李婶也走来看热闹,因问李纨道:“怎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 外国语学校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期末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