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百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 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语文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上无效。3.考试结束
2、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材料一: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表现在社会
3、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已之间。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
4、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感”“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
5、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选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北京)股份有限材料二:材料二: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深刻地形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生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以上可以说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份认同
6、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颂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劝诫、谏言,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道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影响:如果说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士人成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则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带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遥者的色彩。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
7、,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审美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道家对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响了无数在儒家仕途上艰难前行的士人,从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到钟情山水的谢灵运,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到一心报国
8、的陆放翁,道家思想成为儒家最好的补充,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分裂的人格”弥合起来。(选自人民网儒道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都立足于救世,相互补充,互为辩证。B.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C.道家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
9、,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D.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道文化二者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C.仁,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D.儒道互补,彻底解决了古往今来士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北京)股份有限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10、3 分)()A.用之则行,舍之则藏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5.作为当代知识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8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标准标准王愿坚天色渐渐昏暗下来了。草地行军,这黄昏时分是一天里最好的时光。连队从满是泥泞的沼泽地里走出来,在一块小高地上停住了脚,宿营了。傍着矮树丛,用布单、包袱皮搭起了各式各样的帐篷;
11、捡来树枝茅草,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在风雨和水草、烂泥里跋涉了一天的红军战士们,围着这一簇簇篝火,烤着湿透的衣服,擦拭着枪支;篝火上架着的脸盆,口杯里,清水在响着,冒着热气。于是,歌声和笑声就随着这火苗、轻烟和雾气,一块儿在大草地上升腾起来。但是,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绪却没有往常宿营那么愉快。他提着个竹篾背篼,在篝火间蹒跚地走着。见到一个战士,就从背篼里拿出拳头般大的一块牦牛肉递过去,随口嘱咐道:“注意,省着点儿吃,这可是一天的口粮!”说着,他心里暗暗叹一口气:“唉,这算什么伙食标准哟!”确实,这样发放伙食,在他当司务长以来还是第一次。昨天,他冒着风雨赶到团里,领到了一头瘦牦牛。团供给处长把牛绳递到他
12、手里的时候,交代他说,走出草地之前,这是最后的一次供应了,而且还小声补了一句:“这还是根据上级的指示,照顾连队。总部机关从前天起就已经只靠挖野菜过日子了。”他把牦牛赶回来宰了,狠着心,留出了一半作为第二天的伙食;把这一半切成了小块,按人头发下去。走过了一处又一处。背篼越来越轻了,可他的心却越来越沉了:在这样的水草地里连续行军,一天只吃这么几两肉,怎么能支持得了?而且,往后呢?正想着,忽然一个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宋新华摇摇头:“扔了!”“什么?!”那人提高了声音问道,“骨头呢?”“你这人,真是的”宋新华被对方说话的声调激怒了,他生气地说,“那些玩意儿,又不能吃”他本
13、来要重重地说上两句的,却突然住口了。就在这时,那人抬起身来。他看到了一张熟识的脸:方脸膛,宽宽的额角,瘦削的双频上长满了髭须,穿戴也是熟悉的:用自捻羊毛线织成的衣服,扎着那条宽宽的皮带,背上是一只牛皮斗笠。但是,两道浓眉下那双一向温和的眼睛,此刻却照直注视着他,闪着严峻的光。他慌忙立正,低声叫道,“总司令!”朱总司令摆摆手,接着刚才的话茬说下去“不能吃?那么,你来看,”他把宋新华拉近火堆,只见他拿起那只牛皮鞋底,用刺刀从边上切下一小条,挑在刀尖上,伸到火苗上去。噼啪一阵响、牛皮上的毛被燎掉了,皮面上冒起一层黄黄的油泡,发出一股淡淡的油香味儿。(北京)股份有限“看见啦?”朱总司令向宋新华看了一眼
14、。“总司令,我”宋新华欠起身来,“我这就去把牛皮、骨头拿回来。”“等等。”朱总司令止住了他,又抬手向着矮树丛一指。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你吃。这牛肉嘛,留给二排长,他的伤比我们重再说,还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这一步棋?”“那你”说话的是个年轻战士,“我知道,你是在党的”“唉,应名是个党员,能力小,不能给党分忧啊!”老谢又说了,“咱们的党和红军遇到了难处,不要紧,咱把苦、把困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声音渐渐低下去了。“听见啦!”朱总司令又向宋新华看了一眼。宋新华觉得自己整个脸都在发烧,他的头勾得更低了。“多好的战士啊!他们,要的那么少,可想的、干的又那么多!”朱
15、总司令把手搭在了宋新华的肩头上,话,比刚才温和多了,“我们当干部的,就要把心贴在战士们的身上。要学习他们,关心他们,就能把工作做好了。”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牛皮烧好了,朱总司令拿起来轻轻吹了吹,欣喜地看着。他向黑暗里招了招手。一个警卫员走过来,把烧好的牛皮接过去。“这些人,都是革命的种子啊!”说着,朱总司令又从皮斗笠上切下了一小块牛皮,放在火里烧着,“我们要用这有限的财富,用最好的工作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带到陕北,带到毛主席、党中央身边去!”话说得很低,很慢,但像这暗夜的篝火一样,把人烘暖,把人照亮。听着这深情的话,宋新华觉得浑身都热了。他激动地站起身来,用颤
16、抖的声音说道:“总司令,我错了!我不该老想着过去的供给标准。”“标准!是啊,无论是供给,还是思想和工作,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标准!”朱总司令把烧好的牛皮递给警卫员,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严肃地说道,“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说罢,他向警卫员招了招手,大步向前走去。宋新华站在篝火旁边,目送着敬爱的朱总司令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深情地喃喃自语着:“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想道:将来,这样的供给大概不会再有了,但标准却会留下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7、A.无论是朱总司令,还是司务长,在草地行军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都能先替别人考虑:这体现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B.第二段写草地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的动作行为,并用歌声、笑声来渲染气氛,体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宋新华静养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意味着朱总司令给了他无比巨大的压力,让他难以承受。(北京)股份有限D.朱总司令强调要用有限的财富和最好的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是为了保留革命的种子。7.关于文中“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 分)()A.从对话的内容不难想象草地行军之难不只在环境的恶劣,食物的严重缺乏,还有对受伤
18、战士的救助和照顾。B.“咱把苦、把困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这句话反映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狠心与谨慎。C.这段谈话内容为下文写朱总司令对战士的赞扬、肯定以及对战士的关心与爱护做了充分的铺垫。D.战士们在最难的时候烧牛皮吃的行为正是后文朱总司令说的“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的具体体现。8.从文章开头到结尾,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9.小说以“标准”为题,司务长宋新华感慨伙食标准低,朱总司令严肃地说:“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的理解。(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19、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
20、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辩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来、耜、枷、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
21、而业用之;还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臭,桓公曰:“国安实,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
22、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北京)股份有限B.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C.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D.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辞”意思是“推辞”,与
23、木兰诗“旦辞爷娘去”中的“辞”含义不同。B.“比”意思是“等到”,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相同。C.“弟”意思是“弟弟”,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D.“从事”意思是“劳作”,现在一般指干某项事业,二者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管仲被齐桓公任用源于鲍叔的举荐,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派人从鲁国请回管仲,并亲自到郊外迎接。B.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可以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C.管仲认为如果齐国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这样,齐桓公就不能实现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盟 2022 2023 学年 下学 开学 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