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df(1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 七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简介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单元说明 第一章 人的由来 本章提示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人的生殖 第三节 青春期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本章提示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本章提示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本章提示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2、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本章提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提示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 激素调节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提示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供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下学期使用。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本册教材,谨就本册教材的编写情况作以下说
3、明。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 同本书第一册一样,本册教材的编写遵循了这套书共同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1.编写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2.编写原则(1)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3)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4)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5)渗透 STS教育思想。(6)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7)加强启发性和可读性。(8)具有弹性。内容
4、的选择和组织 教材内容选择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关于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还需要作以下几点说明。第一,“具体内容标准”是学生学习应当达到的具体目标,而不同于以往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或实验项目。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内容和学生活动)来支撑。而对于知识内容的深广度和学生活动的具体项目,课程标准中并未作明确规定,意在为教材编写者创造性地编出有特色的教材留有余地,为教师针对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提供较充分的空间。因此,教材要根据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来选择内容。第二,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每一个一级主题下
5、面都有一段文字,说明这一主题的内容特点和总体目标,而这段文字与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将这段文字与具体内容标准统一考虑,使具体内容更好地体现总体目标。第三,正如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所指出的,“内容标准的框架不等于教材的体系”。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在课程标准中,人体的营养、呼吸、排泄、循环等内容,人的生殖和发育,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保健,分别列在不同的一级主题中,考虑到“生物圈中的人”为一个单元,可以较好地包含这些内容,经精心地组合,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体系。1.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册
6、教材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教材将“生物圈中的人”安排在七年级下册,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近些年来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提前,这样安排有利于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二是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紧接着安排“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第四单元并不是单纯的人体生物学,而是在讲述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周围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一章是生物圈中人的由来,包括作为物种的由来和作为个体的由来
7、,前者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后者即人的生殖。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实质上是人类祖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身体的进化,又有工具的进化,而工具的进化相当于人的四肢得以延伸,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随之增强,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改变。这些内容和它们所反映的观点对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当有裨益。关于人的生殖,既要使学生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青春期的生理和卫生,又要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意义,实际上也隐含着“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是人的营养、呼吸、体内物质的运输、排泄、调节。营养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的食物来源范围很广,实际上是来自生物圈。呼吸一章紧扣
8、着呼吸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排泄一章专门安排了“人粪尿的处理”一节,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人粪尿处理的专门知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资源价值,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则围绕着人体如何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七章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为。2.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在总结七年级上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
9、究的力度,并注意安排合理的梯度。从数量和类型上看,七年级下册共有探究活动 51 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模拟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拟定计划”、“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本册有“探究”6 个。与七年级上册相比,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不少探究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探究计划。例如,七年级下册中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关于反应速度的探究。考虑到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还缺乏训练,教材通过提供背景材料或模拟讨论情境的方式给予引导。例如,在关于空气中
10、尘埃粒子的探究中,教材呈现了学生可能提出的三个问题:“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会不会不一样?”“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一定要从中选择探究的问题,而是希望给学生一些启发,引导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当然,如果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探究也是可以的,选择本身也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考虑到整套教材探究活动的设计应有一定的梯度,七年级下册的探究活动在上册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与后续各册相比,本册在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上要求相对较
11、低,探究需要持续的时间较短;在科学探究技能上,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一般过程技能外,还尤为侧重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数据的技能。八年级上册将在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上有较高要求。在科学方法方面,本册教材在七年级上册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七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别对观察、实验、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作了简单介绍。七年级下册则结合具体探究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设、如何作假设、如何设置重复组以消除误差、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五点取样法等。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材在正文或练习中,还安排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活
12、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包括通过网络媒体收集信息。七年级下册中关于空气质量周报、月经初潮等内容,以网上页面形式呈现,意在提示学生上网获取信息是一条重要的学习途径。3.反映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内容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七年级上册一样,本册教材重视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渗透人文精神。七年级下册中设有“科学技术社会”11 篇,“科学家的故事”3 篇,“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2 篇。这些内容大多是反映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有的也反映科技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等。“为你的家人量血压”、“向盲人献爱心”
13、、“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等内容的安排,意在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在教材的正文和练习中,也有许多地方突显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也应予以注意。编 写 方 式 教科书首先要让学生爱读、好读,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教科书还应当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提供较充分的空间,也应当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余地。从这些认识出发,本册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有以下特点:1.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 本册主要是关于人体、人类与环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正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身的一些生理现象充满好奇。教材充分利用本册内容
14、的这些特点,从引言到正文,以及练习题、课外实践等,都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量贴近学生生活。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考虑到要使学生主动探究,首先要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强化他们探究的动机。因此,教材十分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模拟探究等活动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能力。3.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七年级上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教材的开放性,力求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直接呈现现成的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提倡不同的选择(如问题和方法),可以有不同的结论或不同的解释,只要是符合事实的,经过严格论证的,都应受到鼓励。4.学生
15、生活情景图片化 增加了有关学生生活情景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5.进一步增加可读性 文字表述力求通俗、准确、生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配有大量彩色图片,版式设计力求美观活泼。附表:附表一 科学探究活动分类表 活动类别 活动内容 在教科书中的位置 观察与思考 观察四种类人猿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 观察心脏的结构 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 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观察并对比人眼球和照相机的结构 观察并思考听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一章第一节第 2 页 第一章第二节第 8 页 第四章第三节第 67 页 第四章第三节第 70 页 第五章第一节第 80 页 第六章第一节第 89 页 第
16、六章第一节第 92 页 资料分析 分析人类起源的资料 分析男女孩身高突增和性腺发育的资料 分析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数据 分析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分析小肠和大肠内壁的结构特点 分析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分析一组有关呼吸道的资料 分析呼出气体与环境中气体的成分 分析一组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 分析血液组成的资料 分析血浆、肾小囊中液体和尿液的成分 分析人粪尿的成分和用处 分析沼气池和高温堆肥的特点 分析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作用的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第 4 页 第一章第三节第 14 页 第一章第四节第 18 页 第二章第一节第 21 页 第二章第二节第 33 页 第二章第三节第 39 页 第三章
17、第一节第 44 页 第三章第二节第 50 页 第三章第三节第 52 页 第四章第一节第 59 页 第五章第一节第 82 页 第五章第二节第 85 页 第五章第二节第 86 页 第六章第二节第 97 页 分析内分泌腺和激素作用的资料 第六章第四节第 107页 探 究 探究晚婚的意义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测定反应速度 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章第四节第 19 页 第二章第一节第 23 页 第二章第二节第 30 页 第三章第三节第 55 页 第六章第三节第 104页 第七章第二节第 116页 实 验 测量胸围差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观察小
18、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膝跳反射 第三章第二节第 47 页 第四章第一节第 61 页 第四章第二节第 64 页 第六章第三节第 101页 演示实验 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呼吸运动与膈的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第二节第 33 页 第三章第二节第 49 页 调 查 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四章第三节第 78 页 设 计 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 第二章第三节第 37 页 模拟探究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第七章第二节第 114页 课外实践 为你的家人量血压 向盲人献爱心 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 第四章第三节第 73 页 第六章第一节第 95 页 第七章第三节第 121页 进一步探究 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
19、素C 的含量 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测定并分析当地雨水的pH 人的瞳孔大小能改变吗?第二章第一节第 26 页 第二章第二节第 34 页 第七章第二节第 116页 第六章第一节第 90 页 技能训练 区分事实和观点 解读曲线图 测量和计算(测量肺的容积)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观察和测量 设计对照实验 第一章第一节第 6 页 第二章第二节第 34 页 第三章第二节第 52 页 第四章第三节第 72 页 第六章第一节第 94 页 第六章第四节第 109页 拟定计划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第七章第三节第 120页 附表二 课外阅读资料分类表 资料类别 资料名称 在教科书中的位置 科学技术社会 试
20、管婴儿浅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绿色食品 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 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 神奇的 CTX 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第一章第二节第 13 页 第二章第一节第 28 页 第二章第三节第 39 页 第三章第三节第 57 页 第四章第一节第 63 页 第五章第一节第 84 页 第六章第一节第 96 页 第六章第二节第 100页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退耕还林还草 第七章第一节第 113页 第七章第二节第 118页 第七章第三节第 121页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营养师 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 第二章第三节第 4
21、0 页 第四章第四节第 79 页 科学家的故事 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 血液循环的发现 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第一章第一节第 7 页 第四章第三节第 74 页 第六章第四节第 110页 附表三 本册教科书教学参考课时数(37课时数)教 学 内 容 参考课时数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37 第一章 人的由来 6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2 第二节 人的生殖 2 第三节 青春期 1 第四节 计划生育 1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6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2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2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2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5 第二节
2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2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7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2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2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2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1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1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1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7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2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 第四节 激素调节 1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4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1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 本单元在编写上贯彻
23、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的思路,由七章组成,这七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人的由来。这一章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的发生和发育、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认同优生和优育。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这部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以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第三部分是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重在通过实例分析、模拟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本单元在引导
24、学生学习人体结构和生理活动基础知识的同时,始终将有关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的引言引用了郭沫若先生女神中赞美地球的诗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教材在各章节的引言中都注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学习。这样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真正价值。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应当使学生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与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
25、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等技能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出现。启迪学生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本章的内容广泛,并有一定的时空跨度。教材之所以这样编排,就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本章不仅阐述人的个体的发生和发育,还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实验 教科书 生物学 年级 下册 教师 教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