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网络工程师—第10章网络安全技术31715.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培训课件】网络工程师—第10章网络安全技术31715.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课件】网络工程师—第10章网络安全技术31715.ppt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0章 网络安全技术本章要点:v10.1基本概念v10.2数据备份v10.3加密技术v10.4防火墙v10.5防病毒v10.6入侵检测10.1.1信息安全威胁30310.1.2网络攻击30410.1.3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30410.1.4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30510.1.5安全模型30510.1基本概念1窃听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直接或是间接地窃听网络上的特定数据包,通过对其的分析得到所需的重要信息。数据包仍然能够到到目的结点,其数据并没有丢失。2截获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截获,并且目的结点并没有收到该信息,即信息在中途丢失了。10.1.1信息安全威胁3伪造没有任何信息从源信息结点发出,但攻击者
2、伪造出信息并冒充源信息结点发出信息,目的结点将收到这个伪造信息。4篡改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攻击者修改其截获的特定数据包,从而破坏了数据的数据的完整性,然后再将篡改后的数据包发送到目的结点。在目的结点的接收者看来,数据似乎是完整没有丢失的,但其实已经被恶意篡改过。图10-1信息安全威胁10.1.2网络攻击1服务攻击服务攻击即指对网络中的某些服务器进行攻击,使其“拒绝服务”而造成网络无法正常工作。2非服务攻击利用协议或操作系统实现协议时的漏洞来达到攻击的目的,它不针对于某具体的应用服务,因此非服务攻击是一种更有效的攻击手段。10.1.3网络安全的基本要素(1)机密性(2)完整性(3)可用性(4
3、)可鉴别性(5)不可抵赖性10.1.4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1D类D类的安全级别最低,保护措施最少且没有安全功能。2C类C类是自定义保护级,该级的安全特点是系统的对象可自主定义访问权限。C类分为两个级别:C1级与C2级。(1)C1级C1级是自主安全保护级,它能够实现用户与数据的分离。数据的保护是以用户组为单位的,并实现对数据进行自主存取控实现制。(2)C2级C2级是受控访问级,该级可以通过登录规程、审计安全性相关事件来隔离资源。3B类B类是强制式安全保护类,它的特点在于由系统强制实现安全保护,因此用户不能分配权限,只能通过管理员对用户进行权限的分配。(1)B1级B1级是标记安全保护级。该级对系统数
4、据进行标记,并对标记的主客体实行强制存取控制。(2)B2级B2级是结构化安全保护级。该级建立形式化的安全策略模型,同时对系统内的所有主体和客体,都实现强制访问和自主访问控制。(3)B3级B3级是安全级,它能够实现访问监控器的要求,访问监控器是指监控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授权访问关系的部件。该级还支持安全管理员职能、扩充审计机制、当发生与安全相关的事件时将发出信号、同时可以提供系统恢复过程。4A类A类是可验证的保护级。它只有一个等级即A1级。A1级的功能与B3几乎是相同的,但是A1级的特点在于它的系统拥有正式的分析和数学方法,它可以完全证明一个系统的安全策略和安全规格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同时,A1级还
5、规定了将完全计算机系统运送到现场安装所遵守的程序。10.1.4网络安全模型1基本模型在网络信息传输中,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一般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第三方,负责向源结点和目的结点进行秘密信息分发,同时在双方发生争执时,也要起到仲裁的作用。在基本的安全模型中,通信的双方在进行信息传输前,先建立起一条逻辑通道,并提供安全的机制和服务,来实现在开放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安全传输。(1)从源结点发出的信息,使用如信息加密等加密技术对其进行安全的转,从而实现该信息的保密性,同时也可以在该信息中附加一些特征的信息,作为源结点的身份验证。(2)源结点与目的结点应该共享如加密密钥这样的保密信息,这些信息除了发送双
6、方和可信任的第三方以外,对其他用户都是保密的。图10-2网络安全基本模型2P2DR模型(1)安全策略(Policy)安全策略是模型中的防护、检测和响应等部分实施的依据,一个安全策略体系的建立包括策略的制定、评估与执行。(2)防护(Protection)防护技术包括:防火墙、操作系统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授权、虚拟专用网技术和数据备份等,它对系统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采取预防措施。(3)检测(Detection)检测功能使用漏洞评估、入侵检测等系统检测技术,当攻击者穿透防护系统时,发挥功用。(4)响应(Response)响应包括紧急响应和恢复处理,而恢复又包括系统恢复和信息恢复,响应系统在检
7、测出入侵时,开始事件处理的工作。图10-3P2DR模型10.2数据备份10.2.1数据备份模型10.2.2冷备份与热备分10.2.3数据备分的设备10.2.4数据备分的策略10.2.1数据备份模型1物理备份物理备份是将磁盘块的数据从拷贝到备份介质上的备份过程,它忽略了文件和结构,它也被称为“基于块的备份”和“基于设备的备份”。2逻辑备份逻辑备份顺序地读取每个文件的物理块,并连续地将文件写在备份介质上,实现每个文件的恢复,因此,逻辑备份也被称为“基于文件的备份”。10.2.2冷备份与热备分1冷备份冷备份是指“不在线”的备份,当进行冷备份操作时,将不允许来自用户与应用对数据的更新。2热备份热备份是
8、指“在线”的备份,即下载备份的数据还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只不过传到令一个非工作的分区或是另一个非实时处理的业务系统中存放。10.2.3数据备分的设备1磁盘阵列2磁带机3磁带库4光盘塔5光盘库6光盘镜像服务器10.2.4数据备份的策略1完全备份完全备份即是将用户指定的数据甚至是整个系统的数据进行完全的备份。2增量备份增量备份是针对完全备份,在进行增量备份,只有那些在上次完全或者增量备份后被修改了的文件才会被备份。3差异备份差异备份是将最近一次完全备份后产生的所有数据更新进行备份。差异备份将完全恢复时所涉及到的备份文件数量限制为2个。表10-1三种备份策略的比较空间使用备份速度恢复速度完全备
9、份最多最慢最快增量备份最少最快最慢差异备份少于完全备份快于完全备份快于增量备份10.3加密技术10.3.1加密与解密10.3.2对称密钥技术10.3.3非对称密钥技术10.3.1加密与解密1基本流程A发送消息“Passwordiswelcome”这样的报文给B,但不希望有第三个人知道这个报文的内容,因此他使用一定的加密算法,将该报文转换为别人无法识别的密文,这个密文即使在传输的过程中被截获,一般人也无法解密。当B收到该密文后,使用共同协商的解密算法与密钥,则将该密文转化为原来的报文内容。图10-4加密与解密的流程密钥位数尝试个数密钥位数尝试个数401125612864表10-2密钥位数与尝试密
10、钥的个数2密钥加密与解密的操作过程都是在一组密钥的控下进行的,这个密钥可以作为加密算法中可变参数,它的改变可以改变明文与密文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10.3.2对称密钥技术1工作原理对称密钥技术即是指加密技术的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相同的,或者是有些不同,但同其中一个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另一个。图10-5对称密钥技术2常用对称密钥技术常用的对称密钥算法有DES算法与IDES算法。(1)DES算法DES算法是一种迭代的分组密码,它的输入与输出都是64,包括一个56位的密钥和附加的8位奇偶校验位。(2)IDEA算法IDEA算法的明文与密文都是64位的,密钥的长度为128位,它是比DEA算法更有效的算法。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训课件 培训 课件 网络工程师 10 网络安全 技术 317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