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概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概论.ppt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一、产业组织的含义及思想渊源1、产业组织的含义:P31同一产业内 产品具有替代性的企业集合内组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市场关系 以自身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而发生的各种竞争或者合作。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2、产业组织理论萌芽于马歇尔(1)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将“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并提出近似工业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2)马歇尔的经济理论涉及产业组织的方面触及了垄断问题。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以及广告费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提出了
2、被后人称作“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问题。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3、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来源于“垄断竞争理论”1933年,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提出垄断竞争理论。其主要观点有:(1)否定完全竞争存在的条件,提出“垄断竞争”的概念。(2)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集团问题(3)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产品差别”的三层含义:产品本身;销售服务;消费者心理差别。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4、产业组织理论的其他先驱(1)贝利和米恩斯对经济力集中的实证研究 1932年,近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产对股份制的发展更易使资金集中到大企业手中,造成经济力集中、扼杀竞争、价
3、格刚性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经济力集中的研究基础上展开对市场集中的研究。提出以“X非效率”衡量市场效率首次提出“管理价格”概念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2)勒纳、卡莱基的垄断指标的探索勒纳:企业的垄断度和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倒数相等卡莱基:垄断度和所得分配率联系起来,应用于经济动态分析。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1、克拉克“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有效竞争是指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梅森关于有效竞争标准的两分法:市场结构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三分法: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2、1959年,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
4、贝恩,发表产业组织一书,标志着以梅森、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S:structure 市场结构C:conduct 市场行为P:performance 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1、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1)市场集中度:反应某一产业市场卖者和买者的规模结构。(2)产品差别: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3)进入壁垒:即新进入企业与已有企业竞争中面临的障碍。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2、市
5、场行为P35(1)市场竞争行为:定价、广告、兼并等(2)市场协调行为:卡特尔、价格领导制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3、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1)资源配置效率(2)规模结构效率(3)技术进步程度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4、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实现有效竞争,即政府通过协调竞争与经济规模的矛盾,维持健全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1968年,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标志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1.即使市场中存在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在现实中也
6、是能够成立的。2.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3.“进入壁垒”应该是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市场中现存企业不需要负担的成本。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政策取向:除个别部门外、该学派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干预、反托拉斯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上。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把国家作用仅仅限制在为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上。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二)可竞争市场理论1982年,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标志着系统化的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形成。1、基本观点: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
7、取竞争行为。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2、两个核心概念沉没成本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同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3、政策主张引导和支持开发有利于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反对一切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三)新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米瑟斯、哈耶克等1、方法: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注重市场竞争的过程分析、注重人类行为科学研究。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2、观点:(1)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把竞争性的市场看做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2)市场竞争来
8、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3)自由市场所产生的垄断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3、主张:实现自由放任的政策,无需政府干预。(四)博弈论的应用及新产业组织理论 二十世纪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一、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两个角度:1、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动态地揭示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2、产业关联理论:静态
9、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的“投入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历史背景(一)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二)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加速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三、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1672年,配第,政治算术: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四、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1、配第-克拉克定理(1)理论前提: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本框架;以若干国家产业结构在市场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以劳动力的就业比例关系为衡量产业
10、结构变动的指标。(仅考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2)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3)演进原因: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1960年各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 1980年各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 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2、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与农业部门劳动力相对比重,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2)工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变化,由于不同的国
11、家工业化的水平存在差异,总体来看,是微增或没有大的变化。(3)服务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未必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是同步的。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3、赤松要的产业发展“雁行形态理论”一国的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并认为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根据雁行形态来制定。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2、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传统部门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3、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挺进阶段高额民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4、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运用多模型,对世界100多个国家20年(1950年-1970年)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构造出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经济结构与之相对应。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