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43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43张.pptx(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还常常加辅助词来加强判断语气。 从语法结构上来说,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其实就是判断句。它的语法结构为:“名词或者代词+辅助词+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辅助词“(亦可记为)“名词+(者)+名词+(也)或者主语+副词+名词+(也)”的形式。 判断句翻译是,一般可以统一翻译为“是(不是)”的形式。一、判定判断句的方法 判断句的方法有二: 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诚”“则”“乃”“必”“非”等。 二是看句子成分,从特殊入手,
2、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例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和氏璧”为名词,作主语;“天下所共传宝”就是一个名词性短语,是句子的谓语,“也”是辅助词,强调判断语气,因此为判断句。 【例2】是社稷之臣也“是”在文言文中,多数作代词,代指“这”“这些”等,在句子中作主语;“社稷之臣”是偏正短语,属于名词短语,在句子中作谓语;“也”是辅助词,因此,这个句子为判断句。二、判断句的类型 1“者,也”式 这是常见形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主语谓语间常常用“,”隔开,同时“者”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构成“者,也”的形式;如: 亚父者,范增也。 灭六国者,六国
3、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2“,也”式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3“者”式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柳敬亭者,杨之泰州人4“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齐谐者,志怪者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此
4、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5虚词式 虚词式判断句,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也是常见形式。如: 此小大之辩也 固一世之雄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是”“为”式 “是”字在文言文中一般作指示代词“这”讲,偶尔有作判断动词的,它在谓语前出现时一般是指示代词,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因为它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才多了起来。 (1)“是”作判断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作代词时的判断句
5、,翻译为“这是” 是亦走也 是社稷之臣也 是寡人之过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是诚不能也 (3)“为”表判断翻译为“是” 实为狼狈。 季布为朱家钳奴。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否定式 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 君子生非异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而境界危恶, 层见错出, 非人世所堪。8、意合式判断句 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 今臣亡国贱俘。 秦,虎狼之国。 死而
6、不亡者寿。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因此,在省略句中补足省略成分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按照成分可以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及省略兼语等。一、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自述省、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可以根据句子的前后文句补充出来,才能使句子完整。如: (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天空)未云何龙,(雨)不霁何虹 (长桥复道)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7、!”二、省略谓语 (包括承前省,蒙后省),此时一般较难发现,要仔细审辨;如: 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三、省宾语 作为宾语,有动宾和介宾省略两种,我们分别列举。 1省略动词宾语,常常以“之”代替具体人或者事;如: 掭(之)以尖草 吾从(之)而师之 余始循(中谷)以入 竖子,不足与(之)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夜缒(烛之武)而出 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今少卿乃教(我)以
8、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2省略介词宾语 一般也可以以“之”来补充;如: 竖子不足与(之)谋 敢以(之)烦执事 必以(之)告妾 輮以(之)为轮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纫秋兰以(之)为佩四、省略介词“于” 在文言文中,地点名词前省略介词“于”较为正常;如: 加彘肩(于)上 长桥卧(于)波, 翱翔(于)蓬蒿之间 今君乃亡赵走(于)燕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五、省略兼语 所谓兼语,就是名词或者代词既作前面使令动词的宾语,同时又是后面主谓短语的小主语。如: 使(之)不上漏。 为(我)击破沛公军 不如因而厚遇之,
9、使(之)归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 例如:韩信拜大将。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
11、序) 兵挫地削。(史记贾生屈原列传)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句:大王来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在安 客何为者? 为何(者:语气词,解释为呢) 总结共同点: 例句:忌不自信。不信自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之:这样的事情) 古之人不余
12、欺也!不欺余 总结共同点: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断句、文句),不解惑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唯命是从唯从命 唯利是图唯图利 结论:用 例句:何以战?以何(用什么) 项王项伯东向坐。向东 结论:3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4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放在所修饰或者限定的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之后,
13、出现定语后置现象。文言文中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求人可使报秦者 可使报秦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知其事宾客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之.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石(敲打后能发出声音的石头)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爪牙,强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庙堂、远江湖 (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中心词定语(多为数量词) 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小结定语后置的4种情况。 5状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初中文言文常见倒装句汇总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文言文中,出于补语的成分往往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常用介词:“于、乎、以”等作为状语后置的标志。
限制150内